分享

品味宋太宗“淳化元宝”御书钱

 石头的修行 2018-06-18

刘明科(发收藏快报-流浪)

 

 

“淳化元宝”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所铸“太平通宝”后的第二版钱币。据《资治通鉴》卷第十五记载: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国初钱文曰‘宋通元宝’。乙未,改铸‘淳化元宝’钱,帝亲书其文,作真、行、草三体。自后每改元必更铸,以年号元宝为文”。由此可证,“淳化元宝”钱文确实是宋太宗赵光义亲自书写,因此就被称之为御书钱。品味宋太宗“淳化元宝”御书钱

回顾中国历史,善长书法的皇帝不在少数,如唐高祖李渊就是位大书法家,但却没有亲书钱文。然而,宋代皇帝就比较喜欢写钱文,因此,皇帝亲手书写的御书钱也就成了宋代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创这一先河的是北宋皇帝——太宗赵光义。他在位期间,不但亲笔书写了“淳化元宝”钱文,后来还写了“至道元宝”钱文,成为皇帝亲书钱文之始。此后,宋代多位皇帝都亲手书写过钱文,尤为宋徽宗在钱币的方寸之间把他的书法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统治的20多年里,曾亲自书写了崇宁大观、政和等年号的“御书钱”。其瘦金书“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书法秀丽妩媚,苍劲挺拔,神采飞扬,气象万千,代表了宋代货币文化的最高水平。

淳化元宝钱文旋读,光背无文,直径2.4厘米。依据《资治通鉴》卷第十五载“乙未,改铸‘淳化元宝’钱,帝亲书其文,作真、行、草三体”之记述,似乎表明,淳化元宝’钱只有真、行、草三种书体版本。实际上,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清代著名古泉学家刘喜海,在《嘉荫簃论泉绝句》中就说:“御笔摛华草与真,奎文三体焕钱神。阁中法帖临池日,新祥呈时赐近臣。”清末民初叶德辉的《古泉杂咏》也说:“三体书成赐近臣,改元犹见太平春。左挑却仿开通字,只少如钩月半轮。”然而,这并不能统一和囊括人们在收藏中的直观感觉。如本文照片中的这四枚淳化元宝御书钱,就很难用真、行、草三体来解释。两宋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从北宋“太平通宝”到南宋“淳熙元宝”的300多年里,皇帝改元频繁,差不多每改一次年号,都要铸造一种新的年号钱币。从大量存世的宋钱来看,版本五花八门。这固然有同一种钱文书体,由于制模与浇铸工艺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异,如笔画的粗细等外观感觉,但这还不足以影响书体的分类划分,特别是御书钱。

照片上的这四枚淳化元宝钱文,在行书与草书的认识上并无多大争议。但在真书(或楷书)上,数百年来一直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图右的这两枚淳化元宝在书体上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淳”与“元”字上。特别是右下的这枚,三滴水旁差异很明显,因此被泉界约定俗成的称作“缩水淳化”加以区别。虽然这种缩水版钱不多见,但它的客观存在确是事实。现在我们还无法弄清宋太宗当年到底书写了几种真书钱文,也可能因此,自宋以来,钱币界对御书钱文“淳化元宝”之真书颇有质疑,遂有“隶”、“真”(楷)书体新解。有学者研究后提出,“‘淳化元宝’书体,非真非楷,应为隶书”。其实,这涉及到书法艺术的标准问题。书法作为艺术,各自的欣赏角度不一样,所以很难有一个公认的评判标准,特别是隶书。隶书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门类,也有它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因此,所处时代的不同,其定义也就不同。如汉隶、魏书、宋体等,就明显的反映了这种字体的时代特色。

虽然宋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和书法,以善八分飞白六种字体而闻名,但是,也未能有效的影响和改变宋代在书法艺术上的“行草溢扬”大气候。事实上,宋代书法以行、草书的成就最高,楷书次之,篆、隶几成绝响,成了书法艺术之主流特征。所以宋代对隶书的冷落,使隶体艺术本身更为凝滞僵化,偶写隶书者也大多肥俗疾钝。司马光、赵希孟等大胆独造,卓尔不群,虽堪称宋代可数的隶书大家,但也不能代表宋代书法艺术的主流风貌。因此,御书钱淳化元宝书体上的真隶之争,很难摆脱当时隶书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知程度。所以,对宋太宗淳化元宝御书钱体中之真、隶界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书体的客观存在与发展过程。史料国之“帝亲书其文”和“作真、行、草三体”之记述,与大量淳化元宝钱的相互印证,本身就为我们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资料。尤其为研究隶书在宋代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