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学》看人生 第11集

 MAY的学习簿 2018-06-18



 

刘宏毅:《大学》的功夫里面分了几步。一个是“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知止”是《大学》的第一步功夫。如果没有止的功夫,后面的一切都没有,定、静、安、虑、得都得不到。


什么叫作“止”呢?“止”在佛家相当于“戒”的概念: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知止而后有定”,这个止是共法,无论儒释道医武,大家都要修止,不修止得不到定。


刘丰:有一句话叫“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在现实中,最容易被左右的是自己的情绪。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就是,当我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用情绪做任何一件事,我都不得不为它买单。


在现实中,我们的认知有一个惯性,每一个当下,我们的认知跟下一个发展是紧密连接的。比如说现在,此时此刻的下一秒,有无穷多的选择,选择取决于当下能量的方向。如果此时此刻能量是向上的,那我下一刻就是往上走。在现实之中,如果一个人没有觉悟,没有觉察到他的生命方向的时候,大部分人经常处于一个往下的状态,这个往下一定要止住。当他止住这种状态时,才有可能从他那个表象的觉知态、感知态里面解脱出来。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对周围的感知,天天被这能量影响,因此只有能够知止,不被表层能量牵动的时候,他才能走出来。


刘宏毅:在《大学》里面说的“知止”有两个概念:


第一,“知”止了,主谓结构,那个“知”即有限的低维的认知障碍,它止了,就是把它颠覆了,于是后面定、静、安、虑、得新的状态就出现了。


第二,“知”是动词,“知止”,知道在哪里应该止,即《周易》里说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到了该止的时候就要止。还要止其所、止其位,也叫作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