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腾讯视频正式公布,陈晓卿加盟腾讯视频,出任副总编辑。 你或许对“陈晓卿”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但对出自他手的《舌尖上的中国》一定不陌生!没错,陈晓卿正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这次入主腾讯视频的同时,也是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风味人间》总导演,《风味人间》正是腾讯自主研发的IP。 而这也不是第一位纪录片金牌制作人与互联网企业的联手,之前,《舌尖上的中国2》总制片人朱乐贤离开央视后,已经加盟腾讯。 短短时间内,属于“高冷”行业的纪录片市场被迅速打开,互联网巨头竞相进入,抢人才、发新片,不禁让人好奇:近年来,高冷的纪录片市场正在掀起怎样的巨变? 从高冷到网红! 中国的纪录片市场似乎是一夜之间,就从高冷范变成了新晋网红。 用一组数据就能说明。 2017年,中国纪录片的生产总投入达到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达60.26亿元,同比增长14%和15%。中国纪录片产业在过去10年都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而2017年的数字在历年中是最高的。 当代网友对纪录片的追捧更是令人措手不及! 《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掀起爆红风潮,在互联网上成为被追捧的爆款。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纪录片市场不但长期出现在社交平台热搜榜,占据网络热门话题,而且成功“打入”青少年热衷的弹幕网站B站,频频掀起“网红”风潮。 究其原因,老沈认为有两个。 第一,玩家变了! 据统计,2018年,中国纪录片主要投资者依次是电视台、民营公司、新媒体机构和国家机构。其中,新媒体增长幅度最快,较之前年增长了50%的投资规模。 互联网基因就此注入中国纪录片市场! 互联网巨头的做事风格永远只有一个:颠覆!颠覆!再颠覆!这一次,它们盯上的正是中国纪录片市场。 近年来,优酷、腾讯等视频网站,对纪录片的投入可谓空前。业内人士表示,从2018年开始,优酷将纪实内容从一个支系部门提升为“纪实中心”,这意味着,从组织架构上,纪实内容的分量就被升级了。对纪实内容投入的资源、资金也都将是量级的提升。 另一方面,一批又一批的传统纪录片优秀人才加盟互联网巨头公司,得到互联网赋能的同时更在转变做纪录片的传统思路。《舌尖上的中国2》总制片人朱乐贤加盟腾讯后就一直在思考,运营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后来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运营就是纪录片也要用产品化的思维来考虑!根据纪录片的特点和内容的特点,提炼更多可看的点,触达更多的用户。 从此,纪录片也要考虑“KPI”了! 这就意味着,曾经那种“自说自话”、“爱看不看”的高冷态度从纪录片中彻底抽离了! 这一巨变,有人急了。 急的人正是传统纪录片玩家。很快的,以央视纪录频道为代表的传统玩家也迅速地赶上了巨变的步伐,用新方法试图找到新观众。比如,掀起大热风潮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被网友称为像“泡面番”一样爽,追得停不下来。 泡面番的意思是五分钟吃完泡面的时间可以看完一集的剧,这在以前根本是难以想象的!央视纪录频道制片人徐欢坦言,希望在碎片化的时代,为大家提供一些填补碎片的可看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光有传统玩家和互联网巨头的追逐竞争,还不够搅动这一池深水,要搅活这一个市场还需要另一股强劲的势力:运营平台! 第二,运营平台变了! 在作品和观众之间,还有一道重要的桥梁,那就是:运营平台。 运营平台有多重要? 以全民爆款《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最初在央视9套播的时候没火,反而在B站上走红。连总导演徐欢也不得不承认,播出平台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在9套播出是被动收视,B站则是交互式的收视。而这背后最大的巨变力量,就是观众! 在徐欢看来,《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好适应了当代年轻人渴望的一些生命的状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择一事忠一生,一些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特别是有闲有生命的质量完成这件事情,而这些人这么可爱,这个是触发了、感动了年轻人。 而目前,80、90后构成了主要的观众力量,这些年轻观众为了生活和工作,同时做三四件事、奔波忙碌,成为了常态,沉静的纪录片正好与他们的状态相反,年轻观众有从纪录片中寻找精神家园的需求。而B站这类运营平台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可供人交流和释放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电视屏、电脑屏之外,另一个屏幕也逐渐成就了纪录片的崛起。这个屏幕就是:电影屏。《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登陆院线,开启了中国纪录片新世纪的院线时代。 变则通,不变则衰! 这个时代真的处处让人措手不及。 曾经的高冷行业能变成网红爆款,曾经的草根能变成明星,曾经的央视也在互联网时代的夹裹中升起了危机感,大胆寻求突围。 时代的进步从来不会因为你的担忧、你的不会而停下。今天的腾讯进攻了中国纪录片市场,明天更多的互联网巨头会进攻的,会不会就是你现在拥有的沾沾自喜的“铁饭碗”? 除了拥抱改变,我们别无他法。 这个时代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不思进取之徒,哪怕他现在吃穿不愁;这个时代会狠狠奖励每一个积极改变的人,哪怕他现在一无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