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书五经”指什么?

 唐山港陆高钙灰 2018-06-18

古代的绝大多数读书人,从来没有被要求过“熟读四书五经”过,这都是今天的人已经不了解古代的教育变迁,不了解儒学的发展历程,甚至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什么概念导致的误解。

四书,和 五经,这是两套不同的儒学经典系统。

我说的不同,不是指平面上的不同,而是说时间上的先后。

先说“五经”

所谓“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都是“大经”,卷帙浩繁。古人读经,不是读经文白文,而是有家法和师法,读的是经的注疏,传承的是对经的阐释。所以,古人很少有能“熟读五经”的,能熟读的基本上就是大家,能够入史的了。

“五经”作为教育的教材,主要是在汉代到唐代,尤其是汉晋时期。而且,即使是五经,朝廷里作为考试对象也是不同的派别,譬如,东晋南北朝时,南方对五经的解读多数是南朝的新解,带有玄学意味;北方对五经的尊崇多数是汉朝的旧说。

到了唐朝的时候,五经虽然还是考试的内容,但事实上,很多经并不被人重视,比如春秋公羊传等。一些汉晋时期的经说,到了唐朝就亡佚了。

到了北宋,知识分子们更不重视五经,王安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可略见一斑。此时的士大夫们,能够熟读五经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因此,古人很少能够熟读五经,即使有,也主要集中在汉代到唐代。

再说“四书'

正是因为“五经”太多、太难,经说又复杂,反而导致了儒学实际上不被重视。唐朝佛教大兴,与儒学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了挽救儒学的危机,为了回应佛家对人心性的开掘,从韩愈开始,就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到了南宋的朱熹终于完成,那就是将“五经”系统转变为“四书”系统。

所谓“四书”,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之间没有顺序,四书之间是有顺序的,就是我上面说的顺序,因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

这里面,只有选自《礼记》的《大学》《中庸》是原有五经系统里的,而且严格来说,五经的《礼》指的是《仪礼》,不是《礼记》。

所以我们可以说,“四书”是完全不同于五经的一套经典体系,采撷了儒家经典中关于道德、心性的部分,剔除了关于制度、谶纬、政治儒学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四书'内容较少,可以达到熟读的地步。从南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将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后,熟读四书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凡科举考试考的好的,都能熟读。就算是到了现代,当代,也很正常,我同学、老师里就有能够背诵四书的。

因此,古人能够熟读“四书”。

综上所述:

“四书五经”是一个当代的说法,古人很少用。古人也不会说自己熟读四书五经,特别是朱熹之前的人,是完全不知道四书是什么的。五经因为体量庞大,也很少有人能够熟读。而四书因为作为科举教材,所以古人能够熟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