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之歌/潮州广济桥

 zzm1008图书馆 2018-06-19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的交通要津。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著名古桥。该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是独特的文物旅游观光胜地,古人有“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之说。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广济桥“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198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初为浮桥,后自东、西两岸向江心逐墩修筑,至绍定元年(1228),东段建成13墩,西段建成10墩,历57年之久。江心一段89米因水流湍急,建墩不成,仍以24只船连结为浮桥。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修桥工程,在桥上修筑楼阁12座,桥屋126间,并统一名称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增筑一墩,嘉靖九年,减船六只,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东墩鉎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桥全长约520米,现存古桥墩21座。
广济桥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最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约50吨。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高超的建筑艺术。其桥墩之大,堪称我国古桥之最。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经这样描述:“广济桥所筑桥墩,全部都是石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南北两端,均作尖形,石块与石块之间不用灰浆,但凿有卯榫,使相结合,然都庞大异常,闻所未闻。”桥上形式各异的楼台亭阁是该桥的一大奇观,因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解放前夕广济桥已是残破不堪。一九五八年政府拨款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一九七六年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车行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
2003年10月,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工程历四年而成。如今,在21座古桥墩上面重建了形态各异、古色古香的12座楼阁和18座亭屋,中间的十八梭船浮桥也得到恢复,千年古桥梁舟结合、重瓴联阁的华丽丰姿已然再现。楼阁和亭屋上面还镌刻了由我国多位著名书法家所书写的楹联和匾额,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湘子桥初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湘子桥横跨韩江两岸,共有24个桥墩,经历几百年风雨,依旧牢固如初,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中建造这样一座大桥,其难度极大,故潮州民间有“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湘子桥是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建造的。当年八仙巴凤凰山的石头化成猪群,争先恐后奔向江的东面。桥建到江心,石头便没有了,何仙姑将手中的莲花瓣化作18条木船,广济和尚抛下禅杖,化成大藤把18条船系住,这样,整条大桥就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广济桥所处的环境,正是风光旖旎的“潮州八景”区,这使广济桥显得更加迷人!所以民谣中说道: “湘桥好风流”,修复后的广济桥,更是美不胜收,由于韩江供水枢纽工程的调控作用,江面水位保持在十二点八米左右,“江流汨汨,水天一色”。特别是春天,两岸木棉花竞相绽放,万绿丛中露出点点火红,把广济桥装扮得格外妩媚动人。“十八梭船廿四洲”, “洲”是在这里指桥墩。“梭船”是指连接成浮桥的木船,这种木船因其两头尖细,状如织布梭,故称之为梭船。桥由东西两段的桥墩及中间的十八艘梭船连接而成,形成梁舟结合的独特格局。浮桥可开可合,开启时即可通航又更于泄洪。这种梁舟结合的独特风格,使桥梁艺术得到充分表现,从现代桥梁美学的角度看,广济桥成功地处理了桥梁的形状、功能、色彩、质泽等因素,使得刚柔相济,突显魅力。
摄影/编辑 南岛渔夫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篇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