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探源(三篇) 元通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6-19

 

 

《诗经》探源(之一)

元通

2018-05-09大公网

 

《诗经》,大概没听过这本书的中国人少之又少,但若问有多少人读过,只怕也不多。

  四书五经是儒家必读经典。而五经之首,便是这部《诗经》了。孔子删改成书,名之为《诗》,作为他的教材之一。至汉朝,被尊为《诗经》。《尚书》记载舜说:“诗言志”。古人推论“诗”这个字本身来自于“志”。

  今人谈到《诗经》,往往会提到孔子的那句名言:“不学诗,无以言”,但接着可能会说“太深奥,看不懂”。因为言辞古老,《诗经》与《尚书》歷来被推为最难懂的古籍经典。但是,经过二千多年歷代文人的探索翻译,今人已经了解了其意旨。其实书中的三百零五首诗,在当时既不是高深莫测的国策宏文,也不是音韵严谨的格律诗词,而是如假包换的“流行歌曲”,只不过三千年前的口语与我们今天大不同罢了。那时,少女在水边幽唱、农人在田野高歌。这些歌声,被采风的官员记录了下来为《国风》,或者宴会、朝会上的乐歌录于《小雅》、《大雅》,或对君王的颂扬之歌而载于《颂》。

  琼瑶的爱情电影《在水一方》中,邓丽君对主题歌的倾情演绎使很多人熟悉了《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凄美爱情。《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因此大家熟知了年轻“君子”对“窈窕淑女”求之不得时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但除此之外,这部古书其实给中国人留下了难以计量的文学遗产。

  成语,是中文里最美的词语组合形式,集字美、韵美、意美于一体。那么在我们今天的成语中,有多少是来自《诗经》呢?答案是,至少有一百八十条!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如“鸠佔鹊巢”、“摽梅之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衣裳楚楚”、“桃之夭夭”、“高山仰止”等等。

  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中文,对成语都被要求硬记,而不是去探源溯流。如果我们去读一下成语的来源原文,一定会有惊喜的收穫。

  比如“鸠佔鹊巢”,今意指不法强佔他人空间。那么本来真的是个贬意词吗?

  此语来自于《国风.召南》,原文是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是描述娶亲时的场景。第一段的意思是“鹊筑巢啊,布穀鸟来住啊。姑娘要出嫁啊,用一百辆大车(今之“豪华轿车”?)来迎她。”后面两段则是第一段的变化。我们可以想像,这是三千年前民间多么欢乐的一个场景!哪里有“不法侵佔”的意味呢

  再看“衣裳楚楚”,今天讲“衣冠楚楚”。今人大概已不再探究“楚楚”的意思了吧?其词出自《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指荆棘翘翘而高的样子,被引申为衣服挺括鲜明。此诗讽刺曹国君臣奢华。想像衣服如虫子羽翼般透明硬挺,那么三千年前的纺织技术不可谓不高呢。

  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那么又为什么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呢?原来对比于古人,我们今天对自然事物的文字描述实在是已经贫乏了很多。

  比如《召南.采苹》中提到筐、筥,前者为方筐,后者为圆筐。又有锜、釜,前者为三脚锅,后者则指无脚锅。

  在《王风.葛藟》中,我们看到浒、涘、漘三字,分别在“在河之浒”、“在河之涘”、“在河之漘”中。浒指河边离水稍远的地方,涘指水边,而漘指河岸。同是河边,距离不同,就有不同的字……

  例子枚不胜举,而最有趣的,是对马的不同称呼,体现了上古时代马的重要:公马曰牡、母马曰牝、高马曰騋、小马曰驹、白马曰骆、青黑马为骐、浅黑马为骃……

看来《诗经》在孔子手中,竟然是中文的入门教材啊。而比起古汉语,则我们的现代词彙是否更加贫乏和呆板了呢?

 

 

《诗经》探源(之二)

2018-05-16   大公网

 

古人是怎么生活的?这是一个令人谈之不倦、心驰神往的话题。无数史书、电影、电视剧、小说不停地在努力地“穿越”回过去的时空,希望我们能置身于古人之间,听他们聊天、看他们生活。这其中,当属武侠小说最受欢迎。于是在很多懵懂少年的心中,古人多是飘飘欲仙的楚留香和小龙女。

  随着年代久远,欲了解古人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困难。上溯至唐已是为难,至于两周春秋,就愈发的不可能了,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如明清小说般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然而有一个文学形式能够带给我们不少蛛丝马迹,这就是诗歌。而诗歌里,最能够完美描述生活细节的,非三千年前的《诗经》莫属。

  《诗经》分三个大部:《风》、《雅》、《颂》。《风》又叫《国风》,是周朝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小雅》、《大雅》,是宴会、朝会上的乐歌。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对君王的歌颂之诗。细细品味这部诗歌总集中的作品,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

  《国风·邶风》中的《终风》是这样写的: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嚯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靁;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翻译成今天的语言是这样的:

  又飙风又雷暴,见到我就嘻嘻笑,对我戏嚯放浪、嬉笑傲慢,让我心中好不感悼。

  又飙风又阴霾,他高兴时想来就来,可有时候又不见人影,让我忍不住牵肠挂怀。

  又飙风又阴暗,太阳刚出来又阴下来,躺在那里却睡不着,想起他就发呆。

  天上阴沉沉、雷声轰隆隆,躺在那里却睡不着啊,想起他就悲伤心痛。

  一瞬间,是不是一个青春少女对浪荡少年的喜爱思念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少女怀春,往往喜欢活泼跳脱略带痞气的男孩子。这一点,看来三千年前的女孩子与今天并无二致哦。

  拍拖是如此,那么成家之后的生活又怎样呢?

  同在《国风·邶风》中,有一首《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翻译成今天的语言是:

  出了北门,我忧心忡忡。我又穷又寒酸,没人知道我的艰难。算了吧!老天爷要这样,无可奈何啊!

  差役让我去,收税的政务也交到我头上,我从外面回到家,家里人又轮番责怪我。算了吧!老天爷要这样,无可奈何啊!

  差役逼着我,收税的政务也压到我头上,我从外面回到家,家里人又轮番折磨我。算了吧!老天爷要这样,无可奈何啊!

  读着这首诗,我们似乎看到一位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山大”的中年政府职员在北门外愁眉苦脸郁郁而行的样子。熟悉吗?工作的繁重、生活的开销、家人的催讽……人到中年而事业无成的压力真是千载之痛啊!

  《诗经》是上古半自由体韵诗。我称之为“半自由体”,因其不刻求字数整齐,但又保持相当的句式规律性,乃至为保持这些规律性而加入大量语气助词。《国风》是《诗经》中最自由奔放、真情流露的部分,咸以其为《诗经》之精华,乃至与《离骚》并称“风骚”。

  还是《国风·邶风》,有这样一首诗: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首诗,是卫庄公送妹妹出嫁时所作。以燕子上下翻飞开篇(谓之“起兴”),比喻妹妹要远飞出嫁了。而兄长依依不捨的痛苦,在“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远远地遥望不到啦,我泪如雨下!”)八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第二段尾的“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远远地遥望不到啦,我流着泪久久地站立在那里!”),则让我们似乎看到卫君立于高岗之上依依不捨的样子……

  如此强烈的抒情性,如此鲜明的画面感,能不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撼?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被认为是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滥觞。歷史上对此诗评註极多,最为人称道的,是清代王士祯的评价,称之为“万古送别之祖”。

 

 

《诗经》探源(之三)

|元 通

2018-06-06大公网

 

  在读了我的《诗经探源》(之一)后,有老友感嘆“现在人的词彙的确太贫乏呆板,说个‘岁月静好’就觉得挺有诗意了。”我十分贊成。有意思的是,“静好”一词,还的确是很有“诗”意,因为它亦出自于《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写到:“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烹饪饮酒,我与夫君白头到老,琴瑟正在弹奏,一切都那么平静美好。”)

  《诗经》是如此的丰富广博,每读之,都会有前所未有的收穫。字里行间,我们不仅与祖先共饮、与古人同行,还可以发掘出很多普通歷史书中没有的细节,甚至产生出超乎某些歷史定论的遐想。

  孔子评价《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三个字,是孔子从《诗经.鲁颂.駉》的第四章中借用来的: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这首诗用共四章,用十六个字一气点出十六种不同的良马,以写马之彪壮而引出对鲁僖公的赞美。

  孔子祖上是居于殷商遗贵封地的宋国贵族,后因避难来到鲁国。孔子虽为宋人之后,却生长于奉周朝正朔、保持周礼最为完备的鲁国。商灭夏,作为夏人后裔的周人又灭商,商族在周处于受歧视地位。反映在孔子的好恶中,也是有崇夏周而贬商的倾向。他如此尊崇持周礼的鲁国的文治教化,乃至于将《鲁颂》与《周颂》、《商颂》并列而三。

  孔子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禁止郑国的歌乐,远离奸佞小人,因为郑声淫乱,佞人危险。”《论语.卫灵公》)。《礼记》中也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郑国与卫国俱在河南河北一带。这里是殷商旧土。周朝开国后,分封数十国,把殷商旧族完全包围了起来。商族人从此在政治上失去了地位。据气象学家如竺可桢先生等考证,这片地区直到商末周初以前都很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气候,多犀牛大象等喜温暖环境的动物(如《小雅.吉日》有“殪此大兕”句,讲周宣王猎杀大犀牛)。于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受到歧视的殷商后人们,在这温暖湿润的中州平原,既然没有了政治上的发展空间,则何不及时行乐呢?我想那时在卫郑诸国中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致是很流行的。《诗经.卫风》以及也属于《卫风》下面的《鄘风》和《邶风》多数是柔情似水或春情如火的爱情诗篇,与来自西北高原,风格刚烈冷峻的《秦风》组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

  同时,失去政治地位的殷商族人开始把精力放在贸易经营上,于是我们今天就有了“商人”、“商业”这些词彙,而“契约”一词也源自商族之始祖,契。契是大禹时掌管天文歷法的司徒,创造了龟甲上刻字记事,因此契就有刀刻的意思(甲骨文亦称“契文”)。《诗经.大雅.?》中说“爰契我龟”(“于是刻我的龟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在九十年代末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考古研究,希望在考古上发现夏朝的存在。其结果似乎未能尽如人意,于是史学界一些人至今对于夏朝是史实还是传说、乃至华夏是否有五千年文明史仍保持怀疑。但读《诗经》,我们可以知道夏朝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的。

《小雅》与《大雅》,便携带?关于夏朝的重要歷史信息。上古时代,“雅”字与“夏”字相同,雅者夏也。雅言就是夏代的官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孔子是用当时保存于西周都城镐京附近的夏代官话讲学的。另外,在《诗经.商颂.长发》提到“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赞扬商汤征伐夏以及韦、顾、昆吾诸国。可见,夏以及因其发端的五千年华夏文明,活泼泼地存在于三千多年前的诗歌中,并被代代传唱,直到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