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学铭:都市造园记

 眼镜老猪猪侠 2018-06-19



陈学铭,号妙堂。早年有幸得恩师、著名鉴定家、书画家、梁溪画派传人尹光华先生启蒙,大量摹习传统名画,为一生从事的绘画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89年就学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周京新、于友善、张友宪诸师,深得严谨学院体系的塑造。毕业后致力于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集梁溪画派与金陵画派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另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架构,设计制作江南园林,深得意趣。绘画造园之余,致力于苏作明式家具的鉴藏。现为江南晚报资深编辑,中山书画院特聘画家,钱松岩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陈学铭



都市造园记

      ——对话江南造园艺术家陈学铭




园林是个大命题、大概念,是门综合艺术。每个人撷取的角度、深度、广度不一样,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城市的后花园和现代人向往的精神回归的栖息地。陈学铭先生从画家的角度来欣赏园子,解读园子,最后来制作园子。通过对园林的理解引发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最终映射到对每个个体自我的尊重与向往。 





真趣在自然



园林造园有个原则: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水、树、石、建筑,缺一不可,我给朋友们做的院子会按照这个原则,再根据现实的情况做一些调整,使这个院子和主人的气息吻合。这同样也会耗费我的精力,但这毕竟是我喜爱的事情,我愿意去做它。

 

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江南园林感兴趣并得趣的?

陈学铭:我从小就对园林特别感兴趣,简直是天性。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到苏州拙政园、狮子林去春游,简直惊呆了,我甚至感觉前世来过。我在园子里看过之后,回到家还用小石头堆山,这好像是天生的亲切感。就像是从外星球回到了地球,贪婪地呼吸着天然的氧气,以前吸到的仿佛都是人造的空气,这个一点不夸张。


我从小喜欢画画,这个也跟遗传没关系。我以前一直喜欢到苏州去,到园子里一呆就是半天。谈恋爱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了小孩也是这样,只要一有空总是要到苏州去溜达溜达。我一般去苏州,一天就去两个园子,不多的。那时就对假山感兴趣,每块石头都给我无尽的玩味。我对园林里树的种类也很痴迷,全是先天的,就是无来由的喜欢。


为什么说现在人用石头不讲究呢?是因为他不懂那个石头里的味道,但是古人很懂。现在人造园,对石头选材的精心程度,远远不如古人。古人造园花的心血,不说仅仅是石头本身堆出的那点功夫,而是选石。比如说寄畅园里的八音涧及周边的假山,康熙年间华亭人张链、张鉽叔侄二人,造了一年。那些石头估计有百来吨,如果按现在造园估计只要七天。


当时,每块石头都是造园者自己去选的,这点非常重要。八音涧的石头我分析过,多取材于本地惠山涧水的石头,全是表面的石头。为什么这些石头用上去好看?因为一下子造出来就是古的,自然的。


不是说还要经过多少年的风化,现在我们用的黄石都是开采的,生产的速度很快,用炸药炸出来,那些石头既锋利又火气。古人将石头的色泽、纹理、圆的、方的、长的相协调,把比较接近的放在一起,这样过度就自然了。





以前我们爬山所见,山上表面没有大石头,只有小石头,那种中型的200斤到500斤、甚至半吨左右的黄石都没有了,其实都是寄畅园造园的时候给采掉了,那个园子全是就地取材的。为什么寄畅园天人合一的感觉特别强烈?它就是跟本地惠山的气息打通的。


从绘画的角度讲,我能从中看到里面的结构,你知道它怎么堆出来的。你去分析一块石头,去研究它为什么要这么放,有的石头就那么一过渡,一架,有什么门道?于是就去研究古人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个很有意思。我上次去怡园,一个沿阶石,其中偶尔有两块石头不经意地一横,则又多了一个层次,这样空间就变成三度空间和四度空间了。从中能体会到古人造园的心意里是很灵性的。


以前工匠造园堆山都有口诀的,就像明式家具的比例一样,里面绝对有营造法式,不然下面的小工承接不了主创者的意思的。我没有口诀,我是从绘画进入的,我更多借助于自己绘画的功底。




现在好多园子里的山堆出来不是活的,它不像是真山,那确实是一座“假山”,很多石头堆在一起就是拼接,仿佛像个猴山一样,里面不贯气。这种院子做出来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会成长的。山堆出来就是要有韵味,韵味就从结构与肌理、脉络中来,这个等于建筑当中的龙骨,这个是山的生命。


山从地上长出来,是一种地壳的运动,是物理的原因造成的,再经过后来的风化,现在的人往往忽略了这个。他们没考虑到风、雨等等后天造成的肌理。造园子堆的山石,要感觉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像先天的,天人合一,很自然的。而八音涧就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请的“山子工”的修养不得了,他要看多少好的园子才能达到,以前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资料。


以前好多造园子的人都会画画的,如果他们转行去画画,肯定也是成名的画家,他的堆石的名气大于他的绘画本身。古人画一幅画,观者可以神游其中,现在好多人的画不能让人神游。这个就要去写生,去观察,在画的时候如果心没到,就无法神游。

 




功夫在诗外



一个人要造好园子,必须具备的要素:第一要爱好自然,爱好山水,这是本质。第二是要会画中国画,陈从周会画画。营造法式其实是基于绘画原理的,感觉的东西是通过经验、修养获得的。


问:您觉得造园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陈学铭:就当代而言,我最佩服的人是刘敦桢,他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托拉斯,是领头人物,南京工学院的教授,1982年过世的。他出一本《苏州古典园林》,属于营造法式,小到一块铺砖,大到堆山,全部被他解构,是中国的奇才,陈从周都很佩服他。南京有个瞻园,后来补的南山和北山,都是他造的。那是1952年国务院拨款的,他是总设计师,那个是现代堆山作品的皇冠。可他后来没有徒弟继承得了,可惜了。我佩服的还有陈从周,他写的园林著作就是散文,读的时候简直是甘之若饴。


一个人要造好园子,必须具备的要素:第一要爱好自然,爱好山水,这是本质。第二是要会画中国画,陈从周会画画。营造法式其实是基于绘画原理的,感觉的东西是通过经验、修养获得的。


在造园过程中,我遇见的最大难点,是主家突然改变心意,还有就是钱不到位。比如有次我挑了一棵15000元的红枫,但主家自己挑了一棵3000元的,他感觉差不多,我却认为差得远了。我认为一定要双杆型的,微侧的,要有点主次结构的。价格相差12000,但品格上却降了好几级。感觉是很重要的。怡园的顾文彬,造园子用了20万两银子,不计成本的。以前古人造园子,工人是养在那里的,品品茶、喝喝酒,有感觉了就堆两块……


还有个最重要的,主家要有修养。像这次这个主家的女主人,自己会弹古琴,虽然不懂画,但通诗词,所以就不一样。她就说园子里的铺地用花砖不好看,还是用青砖吧。我本来铺砖是为了符合他老公的身份,我最好直接用山上的石头呢。主家有这种感觉是最好的。




古代留下来的所有的园子,主家都很有修养的。像怡园的顾文彬精通鉴赏,是个收藏大家。狮子林曾经的晚清主人是贝聿铭的祖上,他本身颜料巨商,与很多文人交好、弹琴画画。以前造园以石为重,祖祖孙孙都买石头。


在实施的时候,如果匠人不到位,也是很要命的。我喜欢合作的工匠要有堆石经验,与我有灵犀,懂配合。匠人可以凭经验选石,堆上去你一看就OK,他也做得舒服。他凭做事情的经验,比如一吨的石头,堆上去后能不能放稳,会不会倒,几个点能不能搭上。我是靠感性,他是靠理性,这个能结合起来就完美了。如果没有这个配合,石头抬上去还得抬下来。


工匠自己也是组合的,那些经营了几十年石头的人,非常有慧眼,他把好的匠人都留着,因为造园子能促进买石头。我要什么样的石头就告诉他,他帮我去采,我不可能跑到广西去采石的。


按照我的意思,要多少吨位的,多少石头,什么颜色和肌理都跟他讲清楚。他能实施你的想法,不差多少,有时甚至能超过你。你在堆石的时候不可能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感觉高峰期,总有困顿的时候,他的经验有时补足了你在这个时候的欠力。


主、次、胖、瘦,一些基本的东西他懂的,他们有经验,这帮人全国各地游走的。我跟堆石的包工头有三不计较,不计成本,不计材料,不计时间。从来不跟他以每天堆多少吨位石头结算。他抱怨说我把他的工人养坏了,一天才堆那么点石头。







以上图片,除陈学铭肖像,均为老道摄影,肖像以及以下诸图,为陈学铭提供



现在造园子最怕堆山,没人敢堆,只能堆一两块点石。堆山是最重要的,所以明朝就有“山子工”,那是主家养在家里的,做出来的就是千年作品。这一家人我做了十多天,只是堆石头的时间。走廊和基础工作是苏州古建做的,我放心的。


从第一块石头进去算起,有两个多星期了,选树苗也是跑了好几趟。古代好多画家,都是有钱人养在家里的,不要求他们一年画多少画,但留下来的都是精品,因为心情好。像弘仁等画家就是这样,让他们到黄山去玩,回来了以后留下的长卷,都是精品。像仇英,被养在家里一养就是三年,还在一起玩,那才留精品呢。现在没有了,什么都是计件制,格式化,大学老师也是格式化。


文化是养护出来的,园子也是一样。跟我说什么一棵树多少公分多少钱,我哪怕一棵五公分的树,价格也可能比你十五公分的高,那个味道、韵味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造园也包括日常维护,剪枝杀虫这样的属于基础养护。还有铺地,还有植被,种什么草,还有流水系统,水道里面铺什么,种什么都有讲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都是一手要去弄的,还有走廊里,都要补很多东西,砖雕等等,多大,多少公分,花型。都是细活。这个就像是最后画画里的点染皴擦,一个道理。开始轮廓,然后结构,加几棵树,再后来晕染,然后皴擦,最后调整,只不过园子是立体化了的画。


我要是看着园子里有东西不舒服,我会立即把它铲掉换掉。主家很相信我,喊他们去苗圃,去选树,立即欣然同往,他们自己也喜欢,所以玩园子就要跟这样的人一起玩。按照我几次造园的经验,如果我做不了主,我就不做了,毕竟是玩一把,这个是先决条件。我又不图钱,造园子是为了好玩。一件作品,等于是我生出来的儿子。







不可居无园



我自己小院子里的布置花费了我大量的心思。面积虽小却一应俱全。后院为什么布置成这样呢,因为它更狭小,我把各地收来的太湖石都罗列到这里,靠墙种了几竿翠竹,是在几年当中点点滴滴被布置成现在的样子,在这里喝茶、读书、发呆,吞吐呼吸,接接地气,自己的精神也能在这自然中积蓄力量。

 

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家)这前后两个小院子。几乎是在当天下午,我就定下来了,他们说这房子几十个人都看过了都没中意,但我一看就觉得这是我的了,我要把它打造成属于我的天地。但当时出于种种原因,就简单装修了下,三四年之后,当院中的植物渐渐长大了,就有了种越来越喜欢的家的感觉。

 

问:造园是您精神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为什么?

陈学铭:你住有园子的房就感觉是在呼吸纯天然的氧气,住没园子的房像在吸氧气瓶。现在的人福德不够,以前人为什么要园子,是要透气,这是怡养身心的。我们的灵魂都被锁闭了,所以心胸狭窄。


古人不同,既使平民也要用小天井,也要养点鱼、种点花草,这种自然调整是最好的。品位,我认为就是不争,能保护自己,把自己做好,心胸扩大,眼界提高,不自私自利。我早上起床,脸没洗就先呆在园子里,洒水,修剪,喂鱼,扫落叶,拔草,这很有意思。这都是跟园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园子是要时常打理的。我居于山脚边,有时园子中会有野生的东西长出来,如果墙角或水池边上长出了一棵野树,是自然天生的,最珍贵了,就不舍得拔掉了。


那些空气中、山土里有种子的,长出来的东西都很自然。我最不喜欢那种草坪式的园子,一点不自然。为什么中国园子这么好,这么经典,这个经典不是一代人出来的东西,不仅仅是不计成本的问题。



我自己的园子,我自然更用心。我买了这个房子后,第一是采石构件。我住公寓房的时候,石头墩子、莲花座老早买在那里了,买了听松坊这个房子后一发不可收拾。造这个院子成本很低,但是心思很高。


我园子里的竹子都是亲手到山上去挖的,不要跟我说什么金竹银竹,我要纯粹的山上长出来的灌木,才能体现院子的野趣。一个院子能做到“野”也不容易的,你在其中可以玩味四时的变化,感觉到了这个院子就进入了山里的生态。现在人造出来的园子多是孤立的,我园子里的路径,上面铺的黄石都是在惠山上采的,每天带个一两块回来。黄石很有味道,用的好才说明你真的懂了。黄石没有孔的,你要把黄石假山堆得通透有韵味,说明你本事很大。现在中国堆黄石真正成功的,不是个园的秋山,而是早清戈裕良堆的常熟燕园。他堆的黄石假山甚至超过了太湖石,比太湖石还要厚重,浑朴。黄石堆得好的还有寄畅园的八音涧、苏州藕园的黄石山。


我和妻一起到山上去挖石头,再运回家,这种过程很满足和惬意的。那些石头已经在山上存在了千年万年,放到我的园子里,我的园子也就古意盎然了。人家说我搬进来才三年,为什么园子感觉像有几十年、上百年,因为我用的材料就有几十年上百年了。为什么八音涧从建成到现在感觉那么自然,就是因为材料天然。


有些不值钱的东西其实很值钱,好多人都不懂,那些不值钱的黄石,你用上去就值钱了。你外面买的那些东西,往往是去造那些富贵的园子,纯天然野趣的园子不能用那些东西。我最好是用山上那些石缝里的树木,那些长了上百年,很有味道。但那树你又不能用,根很深,挖出来活不了的。



我原先感觉想把园子做成个日本的坪庭就行了,有几块天然的石头就行。但越造越殊胜,远远超过了日本坪庭。一拳石知泰山,一沤水可见大海。四时的变化比坪庭有味道,更自然。


住在这个屋子里,能够看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在大楼里面,你是没有这种感觉的。现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了,能看到的出门是汽车,抬头是高楼,这种人生不幸福,你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到了节假日,好友们必来,惠山古镇转转,然后到我这里来喝茶。我1993年进报社,后改版了一直上夜班,这样正好和别人的生活错开来,一心一意享受自己的生活。晚班上完后,白天的时间要么画画,要么院子里走走,去散散步。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很充实,很幸福。现在的人都好孤单,完全和自然隔离。我们这代人有一个难忘的童年,那时的童年和自然亲近,对四时的变化很敏感。到了秋天捉蟋蟀,到了夏天听听蝉声和蛙鸣,可在城市当中连一声都听不到,只有人声、汽车声和噪音。


自己家的园子一辈子都不会完工,跟做别人的园子还是不同的。大改是不会改的,小改倒是经常的,以不变应万变。山水这东西是凭感觉的,可以做加减法,基本的水池脉络不改的。可以搬些小石头,可以调整,就像修枝。这是种味道,看厌了就变化一下。我从山林里采的石头,采的植物,和自己家里东西就好像彼此熟悉似的,很快就融为一体了,这种岁月的痕迹使之成为和谐,我动他们的时候,心思在哪块石头心里很清楚,绝不会破坏整体。那些我做的大园子,我也时不时去帮他们调整一下。




本文来源《收藏/拍卖》杂志2015年版,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文中园图,为陈学铭造园中的部分实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