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

 AmyWong666 2018-06-20




「拾一寸光阴,品一段美文」


“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茶,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举足轻重的,千家万户,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


茶,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最普通、最平凡、也最重要的七件事之一了。
  


(一) 陆羽


茶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说到茶,总有一个人的名字会让人们想起。他已经成为了茶的符号,茶也因为他而被更广泛的接受和推广。他就是陆羽。


一切都要从他的著作《茶经》说起,这部书虽然只有短短的7000多字,但是却系统的讲述了茶的演变和茶中饱含的万千韵味。这部传世之作也成为世界茶史上最为经典的茶学论著。



浙江湖州考古发掘出的东汉墓室青瓷罐是世界上有关茶的最早器物。据《茶经》记载,在唐代以前,茶主要出现在寺庙中,为僧人日常修行的一种饮料而已,并未得到广泛的流传。


但茶的精髓却恰如佛家所追求的苦尽甘来一样,茶,乍饮微苦,细品回甘,因为深受僧人们的喜爱,也因此成为众多寺庙种植茶树的缘由,甚至成为僧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



之所以说到佛家,这与陆羽特殊的佛门经历是有关系的。相传陆羽是个弃儿,被湖北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收养,而智积禅师是位茶艺很精的高僧,几次三番的让陆羽皈依佛门,但陆羽心性不静,尘缘未了,最终逃出龙盖寺流落成市井的优伶,以饰演丑角为生。


因天性敦厚,竟使他饰演的丑角别有风味,以至被竟陵太守李齐物看中,也因此有了读书的机会,这就为陆羽写就《茶经》奠定了文字基础。



天宝元年,安禄山叛乱,陆羽离开竟陵,四处游走,当来到浙江境内,陆羽就再也不想离开了。这里有清清的苕溪之水,这里有绵绵的天目山脉。青山绿水,是茶水之道最能参透的绝佳所在。埋藏在陆羽心中的关于茶的记忆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芽。


于是陆羽在苕溪之畔的双溪村建了座苕溪草堂,从此钻研茶道。


(二) 法钦与辩才


说起江南的茶事,众所周知的就是西湖的龙井、余杭的径山茶、安吉白茶和开化的龙顶了。然而说起江南的茶不得不说的俩人就是法钦禅师和辩才和尚了,前者是径山茶的鼻祖,后者是龙井茶的祖师。


陆羽曾遍游32州,寻找与茶有关的点滴,在拜访法钦禅师的时候,俩人一见如故,坐而论道,品茗焚香。因而陆羽也尝到了法钦亲自烹制的径山茶水。



而法钦对陆羽“逢山下马采茶,遇泉下鞍取水。”的传奇经历也颇有兴致。就在这样交谈中陆羽学到了径山茶的精髓,也对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茶,不再仅仅是解渴佐餐之用了,而是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也因如此,陆羽被唐代宗招进宫内煮茶,并封为太子文学。但习惯自由自在的陆羽受不了官场的束缚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长安,回到湖州,成为颜真卿的幕僚,最终死于苕溪之侧。




史料记载,天竺、灵隐最早有茶,是由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带来的。辩才和尚就是修行于天竺寺的,辩才10岁入佛,是位得道高僧。


《上天竺山志》记载“辩才嗜茶”,在上天竺修行40余年的辩才晚年退居狮子峰,在峰上种茶,这些茶就是西湖龙井的前身了。



徐渭说过: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出入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这是文人雅士对于品茗环境的要求,也衬托出茶的品性。辩才培植的狮子峰茶树,加上狮峰山的一眼与大海相通的泉水足以孕育出厚重底蕴的西湖龙井了。也因此西湖龙井便名声远播了。

(三) 茶艺


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茶艺。


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用姜、盐一起。这一阶段茶不单是纯粹意义上的饮品,更有药用的功效。



宋代流行的是团茶法,制造茶砖,工艺繁复,价格昂贵,北宋时期甚至一度达到一斤黄金二两茶的时候。


到了明代,才真正发明了清饮,大明洪武24年,朱元璋废团茶,从此一种新的方法便诞生了。沸水冲泡,这便是清饮的开端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广泛传播,使得茶的饮用真正的推广起来。



现代工艺发展出了更多的品种,譬如花茶,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梅花均可入茶。


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写道:“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就是很好的写照了。



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解渴佐餐之用,而有了深刻的内涵和底蕴,茶,也不仅仅局限于寺庙之中,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关于茶的文化还有很多,茶具、茶水都有讲究。


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之中的无根之水都是最好的泡茶材料。乾隆帝就是最喜雪水泡茶的,当年他御封的十八颗茶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龙井茶的更为出名。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便是《茶经》中陆羽对茶性的最高诠释了。茶,代表了一种性情,代表了一种文化,代表了一种内涵,代表了一种意蕴,这其中的况味需要我们每个爱茶、吃茶的人慢慢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