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名医淳于意及其著作诊籍等

 古音之遗 2018-06-20
一·汉代医圣:淳于意  汉代医圣:淳于意

「淳于意」(约公元前 205 年 — 约前 140 年),西汉初齐临淄人,因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的仓库,故又称“仓公”。他是汉初著名的医学家,因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在医学史上的开创性贡献,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为其立了传!

立志于医,学遍名师

「淳于意」年轻时非常喜欢钻研医术,史书记载他【少而喜医方术】、【喜医药[1]】,然而自学的那些【医药方试之多不验】。为了学得真本事,淳于意开始遍访名师。

起初,他拜菑川唐里的「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淳于意【尽受(公孙光)精方】后,仍不满足,公孙光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必为国工】,就把他推荐给了临淄的「公乘阳庆」。

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七十,医术非常高超但没有儿子等近亲,又不愿传于外人,就一直保守着各种秘方。公乘阳庆看淳于意基础牢固、资质聪颖、待人殷勤谨慎,就收下他为徒。并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他。3 年后,淳于意学成:【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后才出师四处行医。

被诬获罪缇萦救父

淳于意特别精于脉象,善于望诊和切脉,能识破表象察知重症,常能一见而知人潜在病症。如齐侍御史成自述头痛,淳于意诊断为“疽症”,判定其病因内发于肠胃之间,因贪酒所致,五日当肿胀、八日时便呕脓而死,果然成于第八天就因呕脓而死!

又如齐中郎破石有病,淳于意诊断后认为其伤在肺,十日后当尿血而亡,至期果如其言!由是,淳于意远近闻名...。于是,一些诸侯王和官僚阶层就想方设法让他留在身边,专为自己看病。医者圣人心,淳于意不愿为少数人看病,他的理想是为天下人解除病痛,无奈何就【不以家为家】,【出行游国中】成为一名“游医”。

自然,这得罪了部分上层官僚人士。汉文帝 13 年(前167年),王公贵族诬告淳于意【不为人治病】,轻视生命。官府听信诬告要处淳于意“肉刑”。按西汉初年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执行。

淳于意生有五女,当皇帝诏书进京问罪时,他感伤无男随行,长叹道:【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15 岁的小女「缇萦」听完父亲的哀叹,决定随父进京。

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并愿意做奴婢替父赎罪:【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汉文帝感其赤诚,就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肉刑。这个偶然的事件,促成了中国法制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从而使中国的刑罚制度,远远走在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前列,汉文帝可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否定肉刑作用的君主。

“缇萦救父”的行为,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也被充分宣扬,东汉经学家把它作为奉行孝道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后来成为“二十四孝”之一!「班固」曾赞缇萦曰:【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最早的病历

淳于意被赦后,专心行医针药并用疗效显著。但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他也深深感到:病人的病情和特征,如果没有记录而仅靠医生的记忆,若医生记忆不准就会影响治疗效果,给病人带来麻烦。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淳于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就医中,他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里、病状、病名,以及诊断、病因、治疗日期、疗效、预后等都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同时,把治愈的和死亡的病例也详细记录。

淳于意把这种记录称为:“诊籍”,利用“诊籍”不仅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还无意地保存了他的部分医疗学术思想,这对我国悠久中西理论的传承和弘扬大有裨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共记载了他 25 例完整的医案。

后来,不少医生仿效他的做法,“诊籍”也就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病历”,淳于意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医病历”的创始人!

根据“诊籍”记录,可以看到淳于意行医的足迹遍及山东,曾为济北王、齐王、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孙子、齐国的中御府长、郎中令、中尉、中大夫、齐王的侍医等多人诊治过疾病。

当齐王刘将闾为阳虚侯时(公元前 176 — 前 164 年),淳于意为其治愈了关节炎一类疾病,还随从将闾来过长安,并为安陵(今咸阳东北)阪里的项处诊治牡疝病。由此可见,淳于意诊治过的病人非常之多。所谓医者圣人心,在淳于意眼里病人只有疾病的不同,没有身份贵贱的差异。

在多年多地区的行医中,淳于意象扁鹊一样,把他的医学思想、医学经验、医术广泛传授给他人;而没有按照他的两个老师「公孙光」和「公乘阳庆」“毋以教人”的要求,把医术的传授限定在神秘而狭小的范围内。

他广收弟子因才施教,培养了「宋邑」(临淄人)、「高期」、「王禹」、「冯信」(临淄人)、「杜信」、「唐安」(临淄人)以及齐丞相府的宦者平等人,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

可以说,淳于意不但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从淳于意学医的老师,和他传授的弟子大多是临淄人来看,当时齐地的医学、医文化应该是非常发达和兴盛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医学圣手,淳于意并没有夸大自己和医者的作用,而能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还有不足和医生的局限性。

他在应答朝廷:【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的诏问中坦白表示自己:【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臣意不能全也。】俗话说:治得了病,救不了命。有些疾病,医家是无能为力的。

闻听此言,那些自我标榜能包治百病的医生应该感到羞愧吧?医圣「张仲景」给淳于意极高的评价,在《伤寒杂病论》序文中写道:【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把他与黄帝、扁鹊等人相提并论。

经史学家考证,淳于意墓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淳于村,现墓周围古树参天,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二·医案新解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历史名著《史记》一书。该书以优美的文笔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记》中,司马迁还专门介绍了两位名医,在卷一百五写了《扁鹊仓公列传》,其中仓公即淳于意,为西汉著名医学家,曾任齐太仓长,因称仓公。《仓公列传》记载了仓公的生平和他一生重要的医事活动。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为后世留下25例医案(当时称“诊籍”),详细地记载了病人的姓名、地址、职业、病状、方药、病理分析、治疗效果等内容,这是我国中医医案的首创。仓公很重视通过实践来验证所学的理论。他的医案就是临床实践的实录,目的在于积累材料、总结经验,“观所失所得者”。所以,治愈和没治愈的,他都记录下来。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很可取的。这些医案中记载了内、外、妇、儿及牙科等疾病,也是研究我国医学史的珍贵文献。

  《史记·仓公列传》云:“临淄汜里女子薄吾病甚,众医皆以为寒热笃,当死,不治。臣意诊其脉,曰:‘蛲瘕。’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臣意饮以芫华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发,化为蟲。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而毛美奉发,是蟲气也。其色泽者,中藏无邪气及重病。”可译为:临淄汜里有个女子叫薄吾,病得很严重,医生们都束手无策,以为不可治了。仓公诊了她的脉,又按尺脉,发现尺肤粗糙,诊断是蛲虫病,即所谓“蛲瘕”,便开了一味芫花。病人煎服后,排出许多虫子,病很快好了。

  《史记·仓公列传》云:“齐国中御府长信病,臣意人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信曰:‘唯,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揽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臣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即使服药,出入二十日,身无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脉时,并阴。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肾气有时间浊,在太阳脉口而希,是水气也。肾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时,即转为寒热。”译文是:齐国中御府生病,请仓公去诊治。仓公诊过脉,说道:“您的病不要紧的,从脉上来讲,这病当是浴水而得,始则冷甚,继而发热。”中御府长说:“不错,正是这样。去年冬天,我为齐王出使楚国,到了莒县的一条河边时,看到桥坏了,我便急忙勒马停车。不料马惊了,把我弄到水中,衣服全湿透了,身上冷得厉害,随后就发起热来,至今不敢见寒。”仓公开了药方,病人吃了一服便不出汗了;再吃一服便不发热了;连吃三服即痊愈了。又调换个方子,吃了二十来天,病人完全恢复了健康。

  《史记·仓公列传》说:“齐王黄姬兄黄长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诸客坐,未上食。臣意见王后弟守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胁痛,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肾。及其未舍五藏,急治之。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瘅也。’宋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黄氏诸倩见建家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复置之。暮,要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见其色,太阳色乾,肾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臣意即为柔汤使服之,十八日所病愈。”可译为:齐王妃之兄黄长卿设宴待客,仓公也在坐。客人中还有王后之弟宋建,仓公对宋建说:“我看你面有病色,四五天前当腰脊痛,不可俯仰,且不能小便。如不早治,病邪就要犯肾。”宋建说:“你说对了,我正腰脊痛呢。在四五天前,下雨,女婿们在我家玩,见仓房有块方石,都举着玩。我也想试试,结果没能举起就放下了。到晚上便感到腰脊痛,不能小便,至今未愈。请问,您怎么看出来的呢?”仓公说:“我见您的面色,太阳部位色干,肾部上界及腰下有四分枯萎,所以断定四五日前发腰脊痛病。”仓公随后开了方子,宋建回去依方服了18天药,病就痊愈了。

  《史记·仓公列传》云:“齐王故为阳虚候时,病甚,从医皆以为蹶。臣意诊脉,以为瘅,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内。”译文是:齐王在担任阳虚候的时候,得了一种很重的疾病。请了很多医生来诊断,都认为是外感寒邪引起的厥病。后又请仓公来诊治,号脉后仓公认为是瘅病,病的根在右胁下 ,大如覆杯,这种病能使人喘,往上逆气不能吃食物。仓公就用火齐粥让齐王食用,六日后病情好转,后又更换丸药服用,又过了六日,齐王的病已痊愈。以后仓公在总结经验时说,齐王的瘅病是内脏有病发生的,而不是以前许多医生诊为外感寒邪引起的厥病。(刘建英)

 

三·诊籍考析

尚学瑞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医学家,因曾任齐太仓公,故史称“仓公”或“太仓公”。他出身寒微,但喜医爱药,先后拜当时名医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深得真传。临床诊病,可决嫌疑、定可治、断死生,因而名噪一时,直做到帝王侍医。汉文帝13年,因不愿事权贵,为人构陷,幸被幼女缇萦智救才获免死罪。此后数年,文帝下诏召问其学医始末及平日诊病医事,意便述其《诊籍》25案,这是祖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临床病案。后司马迁《史记》中为仓公立传时又将病案咸悉收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早期诊疗疾病资料。玩味其诊法、辨证、立论、治法、用药等颇多出新,对研究《内经》,启迪后世,探讨医史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笔者试析于此,祈同道指正。

  一、重脉诊,更不忘四诊合参,其诊法多有发挥
  《诊籍》25案,单从简约的文字看,每案几乎均有“臣意切(诊)其脉”之类的语句在前,依此展开论病议理,足见其重视脉诊。仓公诊脉不仅辨五脏寒热虚实,病在气在血,在经在络,而且开创性地提出了辨“少阳之界”,辨脉清浊(与《内经》不同)等。尤其是仓公辨脉造诣极高,到了预言疾病生死的神奇程度。如“病疽”案(1,原案序号,下同),仓公据脉断其“后五日当痈肿,后八日呕脓死”;“消瘅”案(6),仓公断其“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后五日死”,均如其言。在诊一名郎中令的病时(6),众人皆以为是“瘀血冲心”,主张用针刺治疗,但仓公切脉后认为病在气而不在血,用药治愈。
  尽管仓公重脉诊,但不忘四诊合参;《诊籍》中有两例“迥风”’病案(8、20),二者症状、病名、脉象均相同,但仓公却把脉象与四时、形神互参,诊断一逆一顺,最后果然是一死一生的不同结果。“破石病肺伤”案(21)中,仓公色脉合参,确定病人“不治”,又结合天时及“天人相应”理论,进一步确定“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尤其在“病中热”案(22)中,患者内行,对仓公的诊断质疑,仓公明确提出了四诊合参的理论,认为诊病不能仅凭一脉,而要“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以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
  仓公望诊的技艺也非常高,尤精于望面色。《诊籍》中有两例女子伤脾案(12、15),在患者均身无所苦的情况下,仓公仅凭面色即准确判断二人均已重病在身,且发病有日,病死有期。更绝的是“病腰脊痛”案(17),仓公望见患者面有“瘀”色,不仅根据病色区域而知病状,而且更提出了瘀色随时间延长会移位的新观点,这与现今“瘀斑固定不移”的公论相悖,值得研究。
  此外,仓公在诊法上还使用了“诊尺”方法,通过切按病人双前臂内侧肌肤,并结合望毛发诊断一女子患“蛲瘕”病,即得了虫积(19)。

  二、承先启后,继承丰富了《内经》等医籍理论,对后世多有启发
  仓公继承了其前的《黄帝内经》、扁鹊脉书以及《药论》、《石神》等理论,这从其多处医论中一目了然。特别是某些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都与《内经》相合。如消瘅病案(6),仓公认为病得之“盛怒以接内”,与《灵枢·五变》所论消渴的病机完全一致;“病痹”案(23)中“痹”的概念与《素问·痹论论》之肺痹相吻合;“病沓风”(24)中“沓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素问·风论》、《素问·病能论》中“酒风”、“漏风”饮酒中风的病因等等。在“病遗积瘕案”(9)中有云:“三阴俱搏者,如法;……”而如何法呢?原来,《素问·阴阳别论》就有“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及“二阴俱搏”等经文,这说明两者所处年代相近,《内经》中某些章节的形成时间更早,而且当时《内经》已被认可为定法,这对判断成书时间漫长的《内经》中某些章节的成书时间有重要意义。此外,医论中还提及了扁鹊等先贤或医籍的言论,如“病中热”(22)案,在听了病人引用扁鹊的话后,仓公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等。

虽有继承,更有发展。“病热病气”案(4)中论及“阴阳交”,在《素问·评热病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均有记载,但二者分别指病名和脉象,而仓公却对两者兼而有论。“病风厥”(9)、“病热厥”(11)两案,《内经》中均有病名,但前者补充了风厥的病机和脉象,为《内经》风厥提供了最早的病案实例,而后者所论的热厥病机则与《内经》完全一致。
  仓公的许多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如“病中热”(22)案是“阳疾处内,阴形应外”出现的热症,即典型的(内)真热(外)假寒证,虽未出治法,但后来的《伤寒论》秉承于此,对真假寒热证进行了补充。另外,《伤寒论》命名处方的方法如桂枝汤、麻黄汤等也与仓公命名苦参汤一脉相承。再如,仓公论“疝”有两义,一指剧烈腹痛或伴大小便不利,如“病气疝”案 (10);一是指疝气、脐疝,即腹部肌肉缺损导致肠管向脐附近突出之病,如“病牡疝”案(25)。前者是汉代包括《内经》时期的“疝”义,而后者自汉以后直到今天包括现代医学仍然沿用。

  三、载述广博详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医学史料
  《诊籍》25案,涉及的患者上至王侯官吏,下至百姓奴仆;涉及的疾病有痈疽、消瘅、龋齿、厥证、怀子不乳、月事不下等内外妇儿及口腔10余类;涉及的病因有感受寒湿(如流汗或汗出受寒)7例,房事所伤4例,饮酒2例,饮酒、盛怒与房事不节相合3例,情志所伤(如怒、忧思)2例,饱食、过劳、外伤、服药石、不讲卫生各1例,未言明1例,其中许多与《内经》病因学相合,尤强调感受寒湿、房事所伤、情志因素和饮酒。有许多颇具新意,如最早提出龋齿的病因与“食而不漱”即饭后不漱口有关;首提饮酒致泄的病机;记载了第一例忧思致病的案例,而病人还是小儿,同时也是最早的有关“络脉”病变的医案;记载了首例女子性欲不遂案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医学史料。
  《诊籍》所载的治病方法有针灸、药物、食疗等,涉及的方药有下气汤、火齐(剂)汤、苦参汤、莨菪药、消石、芫花、米汁、药酒、柔肠、窜药、丸药、半夏丸等,尽管有些方药的记载不具体,但法理自通,且有创新。如“病龋齿”案(13)提到苦参汤漱口,苦参可清热燥湿杀虫,用之漱口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如“病蛲瘕”案(19),用芫花煎汤饮之,芫花苦温有毒,能泻水逐饮杀虫,所以可治蛲虫病。特别是仓公还首提了物理降温法,在“病厥”案(16)中,病人头痛身热、烦满,仓公嘱“以寒水”拊(同抚)其头”,并加刺足阳明脉而获效。这些观点在当时的年代确实难能可贵。当然,某些用药有可商之处,如怀子不乳案(14)用莨菪催生成功,而历代本草及药理学均未记载或证实莨菪的这一功能,是否与该药有“使人健行”、“强志益力通神”等间接功能有关,还有待研究。
关于“火齐汤”值得一提。《诊籍》25案,用本方者凡五,可见其功效卓著。寻其规律,所治证全是热证,尤其用于兼有不得大小便、溺赤之证。原案未载具体药物,推测应为治疗火病之剂,用的应是寒性清热解毒、泻热通便之类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