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望、动机、目标、计划的思维课程部分公开与粉丝分享

 微风细雨的春 2018-06-20

这篇文章我个人持有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假的【欲望-动机-目标-计划】以及另外一个假的【能量-熵-负熵】来引导自己、帮助自己更好的借助【内在动机自我决定论】去【自寻】目标,及实现目标,通过【目标的设计及目标的实现】来反向驯化自己,输出自己,人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目标来塑造一个贯穿现在与未来,有着更多可能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但这个未知的自己【却是自我驯化】出来的。

欲望-动机-目标-计划是一个思维的链条,它们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整体,通常我们偏向于目标,目标意图。目标意图其实无助于自己把目标意图发展成行动。

如果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去思考,其实这样的一个思维链条,会涉及到潜意识、意识、心智模式、思维、行为。

大概大家对以下两个词语不会感到陌生。

  • 限定性思维。
  • 成长性思维。

思维的背后其实就是心智,心智指一个人持有的看法、视角、信念系统,若具体化起来就是【习俗、规条、原则、共同认可等等】。

限定性思维,心智中对自己持有一个判断【这不可能、我做不到、我不够聪明、我的智商不够高,我的能力够,诸如此类等等】,限定性思维有时是站在【过去---现在】的自我来思考。其实这些判断是基于过去对自己的认知。

成长性思维是站在【现在---未来】可能的自我来思考,能力不够,智商不够、聪明不够,会认为这些是可以塑造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能力、智商、聪明程度】,【塑造】各种【可能的自我】。

要塑造未来各种【可能的自我】,目标其实就是最佳的手段。

谈目标的时候,少不了欲望。

一听到欲望这个词,大家会往坏的想,但我认为欲望其实是一种推动自我进步的根本能量。反倒是人若没有了欲望,反而是可怕的。欲望=能量。把欲望引导到正的范围,而不是要消灭欲望。

欲望会指向一个具体的目标,这就构成了动机。

但欲望来自已需要的缺乏。

需要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食、色性也,客观存在。

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欲望是来自需要,需要又是客观的,欲望有着坚实的生理、心理基础。

欲望是心里滚烫的能量之流,要把它引导到具体的目标,就了构成动机。

动机有【无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

现在大家在热衷的谈【人工智能】,而人工智所设计出来的各种【智能机器】,现在所处的阶段是无动机的,机器是没有动机的。

但身为一个人,做什么事情背后都会有其相应的动机。不过动机是可以有区分有分野的,有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之分。

外在动机就是以一些【名声、各种外在的实体奖励、各种外在的声誉奖励】为自己做事情的背后动机。

内在动机是以自己的【好奇、兴趣】为自己做事情的背后动机,是来自【自己的内在】,自我决定论就是一切要来自【自己内在的动机】。

外在的动机偏向于【控制】,通过【【名声、各种外在的实体奖励、各种外在的声誉奖励】去控制一个人。控制其实就是让一个人打鸡血去追求一个目标。

什么理解动机呢,其实你是【为了什么】去追求一个目标。

比如努力学习,为了考试100分。考100分妈妈会给我一个好看的【玩具】,还会表扬我很【聪明】,这【100分、玩具、聪明】,就构成了外在动机。

比如努力学习,是为了进步。来自内在的好奇与兴趣,这【好奇与兴趣】是学习的动机。

外在动机其实很容易让人有适应性,还有外在的动机的【刺激物】一旦消失,你就会对目标【索然无味】,往往没有足够的动力【能量】去实现目标。

外在动机=提供能量,偏向于短期,短期有效,通过提供外在的奖励去塑造人。外在动机会让人【容易放弃】

内在动机=提供能量,长期、持久有效,通过自已的好奇与兴趣去塑造自己的各种可能。内在动机让人【百折不回,坚韧不拔】。

常在想目标的意义是什么,在于通过【目标】反向驯化自己,通过实现大大小小的目标去输出【自己】。

目标是需要一个人去自寻的,自己去设计的。

有了欲望,也有了动机,还有目标。

目标若不能设计成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要能导向人的行动。

通常我们对欲望有、动机的理解不够,导到我们缺乏足够的能量去达成目标。

通常我们对目标的设计方式理解不够,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定义目标,一个很好的想法却由于无法正确的定义为目标而流产。

通常我们针对【目标】所制定的计划并不能导向行动。很多好的目标,却由于错误的设计【计划】的方式而流产。

人正是通过执行计划去达成目标。

欲望-动机-目标-计划,就构成了一个链条。

人生的大大小小目标很多,有大有小。

小至提供一个【套路】引导小孩子设计目标。

大至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型。

需要一个【思维链条】帮助自己贯穿【欲望-动机-目标-计划】。

读一本书都可以视作一个自寻的目标。

每周坚持一次运动是一个自寻的目标。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机会,都是一个个自寻的目标。

正是不断自寻的目标反向驯化了自己,最终人生的目标其实只是输出自己。

在谈【欲望、动机、意志力、控制力、目标、计划】,我会采用【熵与负熵、精神熵、能量】的视角。

欲望、动机、目标、计划的思维课程部分公开与粉丝分享

这篇文章只是引子,因此在该篇文章中不会具体去谈【熵与负熵、精神熵、能量】。

从思考层面来说,其实是要回归底层,回归原点,然后从【底层、原点】出发重新去思考【欲望-动机-目标-计划】。

【目标-计划】决不只是一些【列表List】,一些时间、任务管理工具【四象限】,或者WBS工作分解结构,甘特图,这些只是工具,重要的是自己要设计一个整体来思考。我们的思考通常是割裂的、局部的、反射性的。这样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

比如:只思考目标。

比如:只思考计划。

比如:只思考目标的意义。

比如:只思考动机。

但然更多时候是一些知识层的缺失,会导致我们的认知跟不上。

思考要做到简单的层次,是需要回到底层的内在逻辑。底层是相对不变的东西,而在上层【多变】,层出不穷的工具、方法,会让我们疲于应付。

打通了底层,我们才能做到根据外在的事物做出相应的灵活变化。易经上讲【唯变所适】,但要唯变所适,就要找出【不易,在这里指不会变易】相对稳定的底层。

这里会涉及到一个【认知的改变或扭转】,但人会趋于习惯性的防卫,超出已有认知界限的东西,人趋向于抗拒【并防卫自己的信念系统】,呆在自己的舒适区。

看一本【好书】或者听【一次课】,其实是【找罪受】,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进入成长区域。你是用你大脑里已有的概念来同化讲课的内容【同化、舒适区】,还是发展出相应的新的【概念、模式】来吸取这些内容呢【顺应、成长区域】。

还有一种说法是【舒适区、成长区、恐惧区】,如果学习太难【恐惧区】会让人容易放弃。这也就是之前为什么说,一个人要有内在动机【好奇与兴趣】,自我决定论,会让人百折不回,坚韧不拔去搞定一个个实现目标的【所有拦路虎和障碍】,突破自己认知的天花板。

偏离舒适区的程度,决定了是【成长区】还是【恐惧区】。

偏离程度【小】是成长区。

偏离程度【大】是恐惧区。

成长区可以转化为舒适区。

恐惧区可以转化为成长区。

一个人的认知边界是可以拓展的,这就是成长型心智,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比如【学习的目标】,如果界定成舒适区,读再多的书其实进步不大。

如果界是在成长区,现在的我【虽然够不着】,【未来可能的我】是可以有更多可能的,通过【进步】去达成【成长】。

如果是在恐惧区,可能目标【定得太高了】,已现有的认知差距太大,但一步一步来,通过临近发展区的拓展,一步一步蚕食【恐惧】区,渐渐地把恐惧区转化成【成长区】。

虽然这只是一节思维培训课,可能对有的人来说,有些知识处于【舒适区】,有些知识处于【成长区】,有些知识处于【恐惧区】,但大家知道这些区域是可以转化的,是要基于未来可能的我。

欲望、动机、目标、计划这个课程分成三大部分。

  1. 能量、熵、负熵、精神熵、意志力、自制力
  2. 欲望、动机、目标、计划
  3. 愿景-目标-未知-拥抱不确定性-设计与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