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利钠肽和心律失常

 shizukang 2018-06-20
·综述·
脑利钠肽和心律失常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arrhythmia
张劲林 王方正
  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 BNP)是一种由心脏
分泌的循环激素, 是利钠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近年来国
内外日益重视BNP 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本文
重点就BNP 与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脑利钠肽的特性和释放机制
BNP 在1988 年首先由Sudoh 等[ 1] 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出
来, 随后被证实在人类心肌组织中也大量存在。BNP 由32
个氨基酸组成, 其多肽结构和药理学活性与心房利钠肽
(atrial natriure tic peptide , ANP)极为相似, 也具有利钠、利尿、
扩张血管、抑制肾素、醛固酮分泌的作用。在体和离体实验
表明60%~ 80%血浆BNP 的分泌来自于心室肌细胞[ 2] , 心
室的压力和容量负荷过重或心室扩张是BNP 释放的重要刺
激[ 3] , 所以在左心室肥大和心功能不良时, 其血浆浓度可显
著升高。释放入血的BNP 稳定, 半衰期相对较长(23 min),
检测准确而方便。多项研究表明BNP 是一项反映心室功能
不良的敏感指标, 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后血BNP 的水平是
左心室功能状态和长期生存率的独立预告因子[ 4] 。除心室
肌细胞外, 心房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含有少量BNP, 在心
房牵张和容量负荷过重时BNP 释放也增加。已证实孤立性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BNP 的水平升高主要来源于心
房[ 5] 。
二、脑利钠肽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1.脑利钠肽预测心脏性猝死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 t failure , CHF)的病人心脏性
猝死发生率高, 大多数猝死事件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
致[ 6] , 几个重要的临床试验[ 7] 证实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ICD)能通过预防心脏性
猝死而减少CHF 病人的总病死率, 但ICD 较昂贵, 不可能无
选择地广泛应用, 所以正确识别和筛选CHF 病人中猝死高
危人群是充分发挥ICD 治疗效益的前提。
Berger 等[ 8] 对452 例CHF 患者进行3 年随访, 其中44
例发生猝死, 通过对包括血ANP、BNP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心功能分级等多变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血
BNP 水平是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统计发现BNP <130 ng/
ml 的患者生存率(99 %)明显高于BNP >130 ng/ ml 的患者
(81 %), 推测其机制是心力衰竭时刺激BNP 分泌的因素(即
压力容量负荷过度引起的心室肌细胞受牵拉)同时有致心律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电生理研究室
失常的作用, 如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和诱发后除极等。该
研究提出血浆BNP 水平有希望作为一项敏感而简便的生化
指标, 用于筛选CHF 患者中有高危猝死危险的人群作为
ICD 治疗的对象。
2.脑利钠肽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复发
对于CHF 合并房颤的患者, 若能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
心律, 不仅能改善血流动力学, 而且能改善预后。但在一部
分CHF 患者中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很困难[ 9] , 因而对这些患
者多次试图转复房颤是不值得的。如果有一种简单易行的
方法识别有房颤高复发危险的患者, 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
疗干预。
Mabuchi 等[ 10] 测定了71 例轻度心功能不良合并房颤的
患者直流电转复前后血浆BNP 和ANP 的变化。根据随访1
年的结果把患者分为复律后房颤复发组和复律后保持窦性
心律组, 通过对包括BNP 和ANP 在内的14 个临床指标的多
变量回归分析得出复律前低水平ANP 和高水平BNP 是房
颤复发独立危险因素, 而且发现ANP/BNP <0.44 可以很准
确的预告房颤复发。相对于BNP 而言, 较低的ANP 水平是
心房退行性变导致合成能力下降的反映。该研究表明通过
测定复律前血BNP 和ANP 水平可以预测CHF 患者复律后
复发房颤的危险, 从而指导医生挑选合适的对象, 即那些有
低水平BNP 和高水平ANP 的患者进行电转复治疗。
3.脑利钠肽预测VVI 起搏后房颤的发生
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治疗, 心室(VVI)起搏在
我国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众所周知这种起搏方式会增加房颤
发生率, 而房颤会带来脑卒中和心功能恶化。所以在植入
VVI 起搏器的患者中识别有发生房颤高危险的人群对随访
和治疗是有帮助的。Ho rie 等[ 11] 通过随访结果把99 例植入
VVI 起搏器的SSS 患者分为植入起搏器后发生房颤组和未
发生房颤组, 发现前者在植入起搏器1 ~ 3 个月后(发生房颤
前)测定的血BNP 水平明显高于后者, 多变量Cox 风险模型
证实了植入起搏器后血浆CNP>99.0 ng/ ml 是发生房颤的
独立预告因子。BNP 的升高与VVI 起搏丧失房室同步使心
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上升有关, 该研究表明植入VVI 起搏
器1~ 3 个月后测定血BNP 水平可预测房颤的发生风险。
4.脑利钠肽预测房颤的栓塞危险
已知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有高龄、既往栓塞史、左心耳血流速度减慢等。最近有研究观
察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和血浆BNP 水平的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 年 4 月第 7卷第 2 期 Chin J Cardiac Arrhyth , 2003 , Vol.7 No.2 · 127 ·
系, 发现有栓塞组BNP 水平明显高于无栓塞组, 多变量回归分
析表明高血浆BNP 水平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
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 可用于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12] 。
5.脑利钠肽用于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
早期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VD)因无明显的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异常变化, 需和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
相鉴别。Mastuo 等[ 13] 比较了17 例ARVD 和10 例特发性右心
室流出道室速患者血BNP 水平, 发现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推测
ARVD 局部心室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后, 周围残存心肌细胞
承受更大的牵张刺激而使BNP 分泌增多, 而且这一变化可不伴
有影像学上明显的右心室形态异常, 所以血BNP 水平的测定可
为早期ARVD和特发性右心室室速的鉴别提供帮助。
血浆BNP 的测定尽管目前还未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但已有
的多个研究表明BNP 在一定的临床背景下对心律失常性疾病
的诊断、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参考价值。作为一项生化指标,
BNP 的测定具有价廉、检测方便、可靠、和重复性强等优点, 相信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BNP 的临床应用会更加广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