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氏豫章梅林派历届修谱纪略

 曹氏文昭堂书馆 2018-06-20

曹氏豫章梅林派历届修谱纪略

 

湖北阳新  曹裕义

谱载,我曹氏豫章梅林派以唐进士、“五老榜”之一的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诗人曹松为始迁祖。因松公“世居舒州,唐末兵灾阻羁,遂籍居豫章梅林(笔者注:抑或为梅岭)”,奉为曹氏豫章梅林派初分不祧之大宗。

“家谱庶几,可与国史并重云。”曹氏豫章梅林派代有后昆致力于家族谱事,凡自松公以来,世系“由委溯源、同条共贯、孜之既详、验之足信。”之愿成为历届修谱之士的追求。

而远古世系自西周曹叔振铎公以来,直至旺公,溯之七十三人。曹氏后昆虽有心考之者众,但因年代久远,史料匮缺,验之实难。

我族曹氏豫章梅林派所修谱事,已历几修?由来几何?此知之者甚少。说实话,在成此文之前,我亦莫辨。因常被宗亲追问,遂查找资料,终有所解,现不揣谫陋,试作一述,并求教于方家。

 

我族宗谱最早修于何时?

 

我国仕大夫贵族修谱由来已久,而民间修谱始于唐盛于宋。自唐末松公起,我族明朝之前的宋、元时期一定也有宗谱,只不过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宗谱或因战乱,或因他故,在曹氏手中早已荡然无存。

据我族不同地域、不同版本、不同年代的众多《曹氏宗谱》均有收录的大冶西山曹相国先贤所作“原序”记载:

此谱系道士袱肖氏家藏。其先故萧十公守礼之族,何以本姓,从排行,萧字为氏?或谓避难帮,其说近是。至肖大邦辑变,仍曹氏无改,亦不忘本源之意。

余族兄守志号静轩者,久留于此间。当按之昭代,志铭于瑞昌旧牒,手録三册,贻孙子,意念殊似深远。

第自宗泰公以前,多所缺略,此余每致不满处,即欲问其从来,而计无复之。​

不谓庠侄应诏号商山者,读书于大邦馆中,偶得此谱,携归授余。余细阅之不唯从来已远,较静轩所纪昭代之上,其次序更觉祥明。

  所谓交献足徵,百世可知,岂虚语哉?敢辨存于后,以俟合族共遵。

信焉!

                                 万历丙辰年仲冬塑旦

                                           裔孙相国撰

又据所收录的乾隆五年岁庚申年《曹氏宗谱》副主编曹自寿先贤所作“原序”记载:

肖十公,迁北港。其后,祖二公之子普才,迁大冶夹城山。孙道明(笔者注:明公谱中名为‘贵明’)迁道士袱。明公以避祸故,易‘曹’为‘萧’,以派为姓。

由此可知,我族有文字记载并被续修谱流传下来的早期宗谱,均是以各分支小宗始迁之祖为一世祖的小宗宗谱。如瑞昌双溪派《曹氏宗谱》、大冶西山派宗泰公分下《曹氏宗谱》、大冶东山派元贤公分下《曹氏宗谱》等。而这些小宗的始迁祖之前世系则均不明晰,故而曹相国先贤言道:

第自宗泰公以前,多所缺略,此余每致不满处,即欲问其从来,而计无复之。

IMG_256这就说明,自生于“元元统二年甲戌二月十八日戌时”(即元朝时期的公元1334年)的宗泰公起,至其裔孙曹相国公时作谱序续修《曹氏宗谱》之前的近二百余年间,各分支小宗在不同时间均有各自修谱。我们就不妨把这些修于不同时间的各个小宗《曹氏宗谱》统称为曹氏豫章梅林派首修谱。需要说明的是,这被统称为“首修谱”的《曹氏宗谱》并非统修,而是多时段、多版本、多分支、主编亦各各不同的分修宗谱。

直至明朝万历丙辰岁即公元1616年,根据曹相国公所获的,已“易曹为萧(肖)”的肖十公守礼第六代孙贵明公遗留保存下来的,其后嗣肖大邦转献的《曹氏宗谱》,所续修的各小宗《曹氏宗谱》当统称为我族二修谱。有理由相信(但不敢确定,因并未亲眼看到)这个被称为“二修谱”的《曹氏宗谱》,在大冶西山派宗泰公分支宗谱中或许已经将其世系提至松公为一世祖。根据仍然是曹相国先贤的“原序”:

此谱系道士袱肖氏家藏……所谓交献足徵,百世可知,岂虚语哉?敢辨存于后,以俟合族共遵。信焉!

但其他分支小宗是否将世系已追溯至松公进行分修?这个不好确认。

 

我族宗谱统修于何时?

 

同样根据我族各《曹氏宗谱》收录的“原序”可知,我族第一次统修宗谱时间为清乾隆五年岁庚申年(即公元1740年)的三修谱。而且这次是我族一修谱以来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修。时至今日,虽然我曹氏后昆代有才人辈出,然由于各种原因,还未实现第二次统修,此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我族曹氏先贤们多有有感于族人所修宗谱的弊端:

即在一地,其创见各殊,派行不一,传赞繁琐,虽属本宗,未免有散而弗聚,离而弗合之憾,推之各庄,亦如是。

终于在清乾隆五年岁庚申年(公元1740年),当时的两省七州县(江西瑞昌、江西武宁、湖北兴国、大冶、通山、江夏、鄂州)曹氏同宗公推曹世隆、曹自寿、曹世裔、曹职谦、曹立宗、曹山翥、曹云、曹为珩、曹能静、曹为正十位先贤为编次(主编和副主编),曹文保、曹职讲、曹文迈、曹自章四位先贤为总理,并各庄分修首人组成谱局首事(即理事会),实现了“南北”合修,并“合立新派,一体遵行,毋任参差自是。”这些字派即我们现在所见的“乾隆庚申岁南北合拟字辈”——“善衍懋庭树、祥钟裕国桢、慎修宏绍述、载育聿观成。”五言四句共二十个字辈。从而结束了之前的各小宗宗同而字辈各异的情形。时至今日,我族辈分最“尊”者还在“善”字辈,而辈分为“俾”者却已至“宏”字辈,近日,还听宗亲言及他们那里还有个别的宗亲其辈分甚至还高于“善”字辈一代。噫!在世宗亲辈分竟然相隔十四代!但这是同宗之下不争事实。倘若字辈不一,纵然是同门宗亲,其论齿何以孜乎?感念先贤所拟字辈!!!其意义所在自不言而喻矣!!!

此时,大宗不仅根据肖大邦公转献的《曹氏宗谱》,将一世祖追溯至松公,还添加了远古世系:

1各出旧参互孜订,始自振铎公封曹赐姓,历秦与汉晋五代,降唐、后梁俱有稽考,但至后唐则多有遗阙,幸西山祖相国所获肖十公后裔家谱,以始迁之唐松公为一世,历宋与元,传至尚乾、尚坤、尚邱、尚陇公,并各分始祖无不详注,实为一脉相传,累若贯珠。

由此可知,古世系为“各出旧参互孜订”,此“旧参”是旧谱还是其他资料?不可知矣!但可以解读的是,远古世系自振铎公而至后梁时期有“旧参”为据;后梁之后至旺公,不能确认是否有据;自松公及至宋与元,直至各分始祖则为“相国公所获肖十公后裔家谱”为据。

哎!对于上溯至松公为一世尚且有诸多疑问而不能解,况为远古世系乎?

 

我族宗谱已历几修?

 

倘若简单地问我族宗谱已历几修?想必是对我族情况不甚了解。因我族人多丁繁,地分南北,族分东西,布列遐方者又分罗各省,凡修谱以来,除公元1740年的清乾隆庚申年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修大成宗谱以外,余者均未实现统修。有南北分修,亦有东西分修,还有外迁者自修,凡此种种不一。

然合族统修宗谱之愿历来为我族先贤之所愿。我们从先贤所撰谱序便可知一二。嘉庆庚午年(公元1810年)善启公撰序道:

曹姓旧牒,越今七十余年矣。中间非无鸿儒宿学可以领袖斯举者,皆置之不问,启窃怪之,今而知其无足怪也。先祖欣然公晚建此议,附和无人。嗣以仲父客居族邸,兴启言及,未当不耿耿于怀。旋裹輙委责于三叔父,自嘉庆丙辰编历六州县抵戊午秋,暨叔视西文、明挺,只循泰设局富川城之东岳庙。又明春,以岁歉而停,是则三叔父志有未遂也……既有人而一再中阻,姑虚悬以俟异日……衔命以来,历有年所询知,豫、宁、通山异辑支谱,唯武、冶、兴、瑞四邑至今延搁。因诣谒北庄,亦皆欢欣乐从。奈箕毕异好,远无定论,则将何以慰亡叔于地下乎?岁己巳初,正仲父七十弧辰,族人上寿,即莫不以兹事为言论启……乃复同兄善麟北行……攀今来祠,则咸以南北地隔,兼之族众丁繁,总汇成编,非五七年莫蒇其事,不若两局分修,新派仍从书一,来世便而功易成。事竣日,各将数册会同合订,分存南北公祠,此无失先届大成之意。

此间善宏公亦撰序道:

吾族大成系予先考景彬公与北乡诸公于乾隆丙辰年编集,越今近七十载矣,嘉庆丙辰,胞兄象山欲承父志,与老庄能遽叔同北乡诸族长会议,分怖知单,已于州城立局。但丁繁居散,未易书一,又值北乡岁歉,其举遂寝……善启与北乡商酌,同时立局分修,竣日,各留数帙,彼此会同装订,存作大成,以无失先年南北合修之意,其事便而功亦易成。吾南乡于己巳春立局富公宗祠。

咸丰六年岁次丙辰(公元1856年)谱序道:

未几,有輙收素未同修之世系者,致今远庄物议纷腾,赴局理论,遂各分修。

(注:物议纷腾指嘈杂的非议之声)

光绪七年岁辛巳(公元1881年)懋齐公撰序道:

越四十载,南局续修,分者未合,而合者后分,其望后之续修者,联而合之,诚切矣!

民国二年癸丑岁(公元1913年)树玉公撰序言:

吾族宗族,自辛巳续修后迄今三十有余年,虽屡欲续修,而谋竞等于道旁筑室。

(注:道旁筑室指无主见,缺乏计划,一会儿听这个,一会儿听那个的,最终一事无成。)

直至公元2005年大冶(大宗之内谓之为北乡)先贤广而收族,众多外迁宗亲得以回归续修宗谱,然因谱局意见相左,以致北乡由合而分,终成憾事。而南乡(瑞昌等老宗)宗谱合修之于公元2015年,仍有外迁之族虽近在咫尺,亦未合修,此又憾事一桩。

从上述情况可知,我族有志于大宗合修者历届不乏其人,然或因受当时条件制约,人丁繁多而未易统修;或因局部地区灾年歉收而致从简不能统修;或因物议纷腾者如道傍筑室,而影响统修;或因意见相左,终至分道扬镳;或因小宗已然自修,而不参与大宗统修。噫!如此种种,上何以敬宗,中何以亲亲,下何以让子孙效仿?唯恐来岁合修效尤者又出,此所辱也!

    尽管多有分修而统之唯一之憾,但令人欣慰的是先贤们仍做到了“派行划一”而令“尊卑无混”。继之乾隆庚申年(1740年)之后的嘉庆十五年庚午岁(1810年)拟定派行字辈为“发源本道学、祖德庆光荣、继序期咸整、先声定克绳。”2005年大冶又一次性接续60个字辈为“蔚然英才起、民康乐益长、谋策春秋著、功名汉宋扬、纲常崇忠信、骏业久繁昌、尊教启彥秀、甲第欣连芳、仁和增寿禄、安泰胜虞唐、弘拓前传统、孙枝再辉煌。”(注:常理每届宗谱理事会最多只拟定20字派行,这次一次性排出60个字辈虽说剥夺了今后千余年之久后嗣拟定字辈的权利,但对于当今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而言,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言归正传,我族宗谱历修几届?需地分南北、宗分大小而言。南乡指瑞昌老宗,北乡指大冶及其外迁宗亲。现概述如下:

1、南乡历修宗谱情况:

首修《曹氏宗谱》于明朝万历丙辰年之前小宗分修,时间未详;

二修《曹氏宗谱》于明万历丙辰年(公元1616年);

三修《曹氏大成宗谱》于清乾隆庚申年(1740年)南北合修;

四修《曹氏宗谱》于清嘉庆十五年庚午岁(1810年),分修;

五修《曹氏宗谱》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1848年),分修;

六修《曹氏宗谱》于清咸丰六廿丙辰岁(1856年),分修;

七修《曹氏宗谱》于清光绪七年辛巳岁(1881年),分修;

八修《曹氏宗谱》于民国二年癸丑岁(1913年),分修;

九修《曹氏宗谱》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岁(1938年),分修,老宗渐以横立山宗亲领首,是为近现代第一届宗谱理事会,设局曹家冲;

十修《曹氏宗谱》于共和国辛未年(1991年)在横立山下曹立局,分修。是为近现代第二届宗谱理事会;

十一修《曹氏宗谱》于共和国乙未岁(2015年)在瑞昌码头大屋曹设局,分修。是为近现代第三届宗谱理事会。

期间,一些未参与南乡合修的小宗间有小宗自修,如民国十九年(1930年)瀼东庄三修谱、1991年瀼东庄四修谱等。而南乡的横立山支系寿公分支,则另分支派为九江沙河浔阳支系,另行设局分修。

2、北乡历修宗谱情况:

首修《曹氏宗谱》于明朝万历丙辰年之前小宗分修,时间未详;

二修《曹氏宗谱》于明万历丙辰年(公元1616年);

三修《曹氏大成宗谱》于清乾隆庚申年(1740年)南北合修;

四修《曹氏宗谱》于清嘉庆十五年庚午岁(1810年),分修;

五修《曹氏宗谱》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1848年),分修;

六修《曹氏宗谱》于光绪十八年壬辰岁(1892年)分修;

七修《曹氏宗谱》于民国丁亥岁(1947年),分修;

八修《曹氏宗谱》于共和国己巳岁(1989年),分修;

九修《曹氏宗谱》于共和国戊寅岁(1998年),分修;

十修东山领首《曹氏大成宗谱》、西山领首《曹氏宗谱》于共和国2005年乙酉岁,分修。

期间还有咸丰十年庚申岁(1860年)西山支谱,民国九年庚申岁(1920年),西山支谱,分修。

(注:因本人属我族南乡老派,对于北乡大冶宗亲分派不甚了解,资料不全,难免有误,冀望知情宗亲给与指正,但2005年大冶东西两庄所修宗谱为十修谱是不错的。)

另外,通山、鄂州、团风淋山河等宗亲多有分修。

2

 

我族宗谱何时能再统修?

 

   韩愈在《与于襄阳书》言道:“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前辈的引荐,布衣才士即便满腹经纶也难以出头;而如果没有后辈的传承宣扬,一个人即便功业鼎盛一时后世也会湮没无闻。

是则,谱之辑,固挨前人剙之,尤赖后人继之。应努力做到“涣者萃之,散者联之”;对于古世系应“疑者阙之”,做到不惟老谱,当推崇广受褒扬的《中华邱氏大宗谱》、林氏《西河九龙族谱》等,开展祖源世系研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以科学的态度,对祖源、发展、分支、迁徙等进行考证研究分析论证,广泛搜集本氏历代名人和重要历史事件的资料、文物,撰写研究论文、传记、评论等入之于谱。如此,修谱就不仅是狭义上的修谱,更是在做一种文化,做一种有别于其他族谱的‘新族谱’文化。一方面,天下曹氏一家亲,对于所有曹氏先贤都是我们引以为豪并可勉励后嗣学习的楷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不惟一派之宗,而从文化角度进行曹姓文化认祖,广泛收录曹氏先贤达人及其事迹;另一方面,搞好血缘认祖,对古世系包括松公以来历代谱中记载先祖进行考证,自下而上进行溯源、稽考,而始迁武宁瑚公为我族始迁大宗似乎更能经得住考证。老谱所立古世系(包括历届谱序),则可作附录资料保持原始状态,收录于谱首之后,便于后嗣以此为凭进一步考证。从而编好一部“翔实准确、科学权威、严谨规范、符合史实、世系不紊、昭穆不乱、辈字统一、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专家学者考究,对得起历代先祖和子孙后代”的《曹氏大宗谱》。

唯有一众宗亲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摈弃旧观念,拿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和睿智,并合族和睦,才能真正实现我族再次统修宗谱大业。

我族宗谱何时能再统修???拷问着我!!!拷问着你!!!拷问着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