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品诸葛亮家书:《诫子书》。

 耀典 2018-06-20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道传天下救众生,福生无量大天尊。
夫君子之行

第一句,就给整个诫子书定下了最重要的目标:做君子。《论语》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不仅要内心光明、坦荡,也要外表得体、大方,也就是内外兼修。诸葛亮一开头就提到君子,不仅是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更是对儿子的信任。相信儿子可以成为君子,才会讲君子之行。如果是朽木,又岂可雕哉?这种信任,是一种正向的力量,让孩子充满信心的时候,又不敢马虎大意。

静以修身
守静,是古往先贤不断提到的一门功夫。《道德经》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儒释道三家文化中,都讲修静的功夫。养静气,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内藏,如果枯坐死禅,那就走歪了。守静,是为了不让精气神外泄,因而静中的一点灵光是要护住的。打坐、站桩,这都是修静的功夫。当然,书法、泡茶、插花、品香,这些都是静以修身的门道。我们常说修身养性,就是通过这些外在的修身方式,养里面的心性。身心要合一,就需要通过不断修身养性,使内外的契合度越来越高,直至消融两者的差距,复归于朴,成为自然。

俭以养德
《道德经》有言:“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故能广。”这里提到的“俭”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节约,更是精神方面的收敛。夫子说:“人在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提醒少年,对自己的“精气神”要俭,不能随意放纵、肆意滥用。只有俭,才能广大、广博、广阔。一个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管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知道要节俭、内敛的人,就能慢慢培养自己养成好的德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

所谓明志,就是让自己的志向清晰化、明朗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经蓄须明志,就是用留胡子的方式,表面自己的志向。而在诸葛亮看来,只有淡泊名利,内心放下对名利的追求,才能真正坚定自己的志向。我们大多数人,在青年的时候都是有志向的,都是有雄心抱负的。走上了社会之后,在压力和挫折的打击下,开始低下头。在名利的诱惑和威逼下,最后跪下腿。原因是什么?缺少对“淡泊”的修持,不去练“慎独”的功夫,而是意志不坚,随波逐流。所以,我们要给自己创造“淡泊”的环境,要克制内心的欲望和冲动,这样就能逐渐坚定志向,拥有力量。

非宁静无以致远
所谓致远,就是提高心性层次、格局,站的跟高、看的更远。那么如何才能修炼出这样的高瞻远瞩呢?就是宁静二字。这是第二次提到静,刚才前面提到静以修身,现在提到宁静以致远。修静功夫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与前面不一样的是,这个静更具体,功能更明显。一个人只有静下来,才能看得到事情的本质,把握事情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个人在浮躁的时候,看到的肯定都是表面,自然不能看的深、想的远。每临大事有静气,辅佐清朝三代皇上的帝王师翁同龢曾写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就揭示了一个道理:古往今来,虽然岁月沧桑,时代更替,但是只要一个人能常清常静,其心定矣,其气纯矣,其性深矣,自然可以和古往先贤同频、共振。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是第三次提到静。所谓做学问的功夫,必须是静心的时候。而才气、才华、才能,必须是下功夫学出来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打开视野,看到更宽阔的世界,增长学问、才能。而只有坚定志向,才能最后真正学到东西,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所以这个思路是志——学——才,也就是说立志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志向吗?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在支持、帮助我们的孩子立志,还是在不断打击、毁灭孩子的志向呢?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很多家长很浮躁,既不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志向,也不教孩子应该如何做学问,就不断要求孩子长才能。这是违反规律的,最后孩子即使是成才了,也是个废才,机器耳。夫子教学生,有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他为什么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人首先要学会做一个人,人都做不好,成才又有什么用?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本末倒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是人的“人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整天嘻嘻笑笑,怠惰散漫,就不能磨砺意志,增长精神力量。总是毛毛躁躁,轻浮冒进,就不能陶冶心性,培养高尚情操。可能这两句,很多家长看到很喜欢。因为大多数家长也是这样,让孩子不准玩这个,不许干那个。甚至是不准嬉笑,要时刻严肃。所以看见孩子不如自己的意,就会指责、打骂。可是效果极差,并且往往孩子会反抗。有的人可能就想,诸葛亮也这么做,为什么我这么做就没效果呢?

第一,你没资格。因为你根本没有以身作则,自己就是毛躁、嬉笑的鬼样子,回头一转头要求孩子要认真、严肃,天下岂能有这样的事情?诸葛亮自己兢兢业业一辈子,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这已经是最好的不言之教。所以,他说这个话,有底气。因为他做到了,以身作则了。

第二,你不用心。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随意去控制、要求孩子。只是孩子不如自己的意,就要发脾气。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孩子好。这种像君主专制一样的蛮不讲理,又有哪个孩子会接受?诸葛亮这篇诫子书,循循诱导、合情合理、真情实意。哪个做孩子的不愿意接受呢?

第三,你实在水。现在的大多数家长,不学习、不成长。自己观念落后,甚至是错误、愚蠢之至,还不去痛定思痛,不去寻求改变。一味固守自己的陈旧观念,还要一意孤行。所以很多孩子是瞧不起自己的爹妈的,就是因为他们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自以为是。诸葛亮自己一辈子都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格局,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持续成长。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需要学、行、悟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龄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增长,当初的雄心壮志,也随着流水光阴去了。最后也就变成了枯萎掉落的残花、落叶。大多最后就对社会一点用都没有,成就感、价值感都得不到,到那个时候,自己守在破房子里面,悲伤感叹,又哪里还来得及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最后一句: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画龙点睛,戛然而止。


从好好学习、修习《诫子书》开始。

道学文化传播者
正真善美修行者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