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田大壮 每年父亲节,我都会给父亲编辑很长的短信,尽管我们不是很亲密的父女。
他是传统大家庭式的严厉父亲,我是不善言辞的内敛女儿,我们在一起时,更多的是沉默,以及保持距离。
可我仍会在每个父亲节,以及他的生日,认真地写下:“爸爸,谢谢你。虽然不常说,但你知道我很爱你”这样的字句。
父亲,从不回复。
只是,下一次再往家打电话,他明显会比平日更开心、更健谈。我们彼此心照不宣,都对“短信事件”只字不提。
直到一年春节,父亲和几个姨丈喝酒,酒过三巡,他红着脸说:还是养女儿好,女儿知道疼人,她经常给我发短信,她知道她爸不容易。
那一刻,我突然鼻子有点酸,因为我只做了那么一点,他就已经知足了。
再想起,从小到大。我生病时他彻夜守候,我中考高考他鞍前马后,我出门在外他提心吊胆。
还想起,那些年,父亲教会我的那些“小事”。
01 过马路,先左看,再右看
“过马路,先左看,再右看。”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亲视野时,他跟我讲过的话。
那时虽然懵懵懂懂,但过马路前,还是会照着他说的做。同时嘴里很夸张地嘀咕:过马路,先看左,左边没车,再看右,右边没车,可以过。
直到现在,哪怕面对逼仄窄小的香港街道,我也会下意识地“先左看,再右看”,再安心走过。
长大后,离别渐渐多了,但每次离家前父亲的最后一句话,却从未变过:出门在外,安全最重要,过马路前,先左看,再右看。
那是离家前,站在已经眼睛红红的母亲旁边,父亲唯一能说出来的字句,不是多么智慧,甚至显得唠叨琐碎。
但却总能让即将远行的人,在转身之前就泪流满面。
02 别人打你,一定要打回去
我是3岁半上的幼儿园,算很早入学。
幼儿园里,被年龄大一点的小朋友抢玩具,抢零食是常有的事,因此回家,我也极少跟父母提起。
事情是在一次带伤回家后,东窗事发的。
一回家,妈妈就注意到了我脸上的指甲印,大声质问:“谁挠的?”我还没顾得上喘口气,父亲就冲过来了。这下,我更不敢回答了。
看我不说话,母亲边往厨房走,边嘀咕:明天我就去找那个刘老师问问,小孩子动手打人怎么行?
而父亲却把我拉到沙发旁,说:不用担心,但别人打你,一定要打回去。
我虽然没听懂,但还是点了点头。
多年后,和父亲一起喝早茶,席间戏问到:当年,为什么你说“打回去”时,不加上一句“但也不要欺负别的同学”。
父亲,略微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的女儿我了解,你不是爱惹事的人。
可惜少年时期,我始终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直到步入成年,吃了很多软弱酿成的苦果,才逐渐理解了那份苦心。
事业上,不去直面对抗,争取机会,升职加薪就和你无关;
爱情里,心高气傲,讲究体面和得体,伤痕累累的只能是自己;
日常中,一味忍受,并不会好过哪怕一点点,因为这世上多的是“不要脸的人”。
这些都是从“别人打你,一定要打回去”衍生而来的问题,以前的我怕惹事,之后的我不怕事。 03 有道理的你就听,没道理的别管他
我不喜欢大姨,所有人都知道。
大姨家的表哥长我三岁,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成绩好,还乖。大姨对大表哥很满意,满意到需要经常跟别人分享。
但大姨的“招人厌”远没有这么简单。
对外人,她只秀优越,但因为我是“内人”,她还总要带点“普度众生”的“迷之高人一等”,来指点我这种不如自家孩子的孩子,像某种馈赠。
……
这些年,我跟大姨没撕破脸的唯一原因是,父亲曾把我拉往一边说:有道理的你就听,没道理的别理她。
后来,我想,父亲说的对,如果对所有不同意的观点都要站出来反驳一番,那人生得多累。
虽然涉世不深,但父亲这句简单的话却成了我行走江湖的第一准则。
你不必反驳,因为忽视才是最有力的反驳。
04 不要给别人留话柄
高考之后,跟父母提议,我要不要打一个暑期工,父母一致同意,说可以锻炼一下。于是就开始在熟人那里帮我张罗。
事情很快有了眉目,我去一家超市做导购。
那是炎炎七月,每天接近傍晚才会有顾客光顾,一天中其他时间,除了上货卸货,实在是无所事事。
工作了几日,因为太过无聊,我跟父亲商量,可不可以不去了。
父亲干脆地回答:不可以。
我严正抗议: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无异于慢性自杀。
几经周折,父亲最后无奈妥协,但有两个条件:一、你自己去跟老板沟通;二、在人家找到替代人之后,才能走。
我应了下来。
得知准确的离职日期后,我每天回家都叫嚷着很快就解放了,这引得父亲很不快。
他生气地说:你不要以为马上就要离开,就每天敷衍着干活,在其位,谋其政,不要离开了让别人说三道四,给人留下话柄。
少年时期,对这些话不以为然。
直到有了几次工作经验,经历过几次离职交接,才明白:不给别人留话柄,是多么朴素,又多么高尚的职业操守。
有人离职前,会把所有的资料整理到一起。每个文档,表格,以及快捷方式的路径都会标注的清清楚楚,交接的事项事无巨细,生怕对你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
而有的人,只是把所有的文件一股脑推给你,然后说,都在这儿了。后面的事情,你不问,他不说。等到真正离职以后,你的工作开展不顺利,可他早已不见踪影了。
不给别人留话柄,不仅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妥协。
05 早点生孩子
可最近两年,我有点烦父母。他们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早点生孩子”。
我很讨厌别人干涉我的私生活,尤其是怀孕生子这般隐秘的事,就是自己父母说,也会心里见外。
有次和老公回父母家吃饭,饭桌上,父亲云淡风轻:我说,你们俩,能早点要孩子,就早点要,不要拖了。
我有点不耐烦:爸,都说过多少次了,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心里有数,你就别瞎操心了。
父亲没再继续反驳,只是轻声嘀咕:要是你们自己心里有数,也就不用我一直挂着了。
我不好再多说什么,只能气鼓鼓地继续吃饭。心里埋怨着,好不容易回家吃顿饭,还要被自己的亲爹气。
随便扒了两口饭,就赌气回房间了。
不一会,妈妈走了进来,“你以为他是真的着急抱外孙吗?他是心疼你,不想让你做高龄产妇,遭不必要的罪”。
为人子女,到底还是自私的。才会误会自己的父母也把自己当生育机器。
其实,他们在意的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临回家前,父亲面有愧色站在我身边,生怕我会因此生他的气,只好说:你们自己心里有数就好,爸以后不催了。
回家路上,一想到父亲唯唯诺诺担惊受怕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孝顺。
06
这世上,要遇到一个爱你如同爱生命的伴侣,得多难,多幸运?
可是,那个真正爱你如同爱生命的男人,你转个身,便能看到。而我们却总吝啬于一个转身。
马克·李维说:
“你知道在一个父亲的生命中,最美好而又最残酷的事情是什么吗?” “是看着女儿离去,开始她自己的生活。”
龙应台也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他们知道:目送你离开,是最艰难但又必须要做的事。
曾有人问: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一个高赞回答是:
“女儿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
“爸爸,我想吃冰淇淋”
“不行”
虽然这是每个人都经过的,像段子一样的真实生活,但却也是父母和我们之间,无私但又有边界的直接证明。
父亲,谢谢您,从小到大您教会了我那么多事,不管大事,小事,甚至琐事,女儿都深深记住了。
以后的路,我会继续在您的注视下,无恐无惧。也希望您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安康幸福,长命百岁。
祝您,父亲节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