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没有捷径,也没有白走的路;愿每位父母都能懂得“放弃”的智慧,真正走进孩子的心去教育,去督促,去帮助孩子成长。 ——萨姐 作者:苏青妤 曾仕强教授说过:
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口若悬河说教时,孩子总兴致缺缺,打不起精神。 其实,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父母干预太多。 我们做得太多,只会浇灭孩子的热情,而好的教育恰恰是学会放弃一些东西。 在看过无数个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后,我突然明白: 原来最有远见的教育,是父母做到这3种放弃。 ![]() 01 放弃完美思维 在电影《阳光普照》里,阿豪是父母引以为傲的学霸。 与顽劣叛逆的弟弟相比,他高大帅气、成绩优异、温暖善良。 他高考失利,父母也要拿出微薄的薪水供他读昂贵的复读班,还时常叮嘱他:
面对父母的期望,他没有权利任性,只能努力活出优秀的样子。 可无人知晓,父母眼中的完美,早已成为他的沉重负担。 最终,他选择了跳楼自杀。 阿豪曾说:
![]() 他一直带给别人温暖和阳光,结果耗尽自己,成为“完美”的祭品。 心理学上完美思维情结是人们对于自己没做完美的事情会耿耿于怀,焦虑不安,力争极致。 追求完美可以,一旦过度,就会陷入痛苦的旋涡中,走向极端。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 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那个按钮吗? 傅首尔的一段话引人深思:
她一步步遵循着妈妈设定的“完美”路线,考上名校,工作稳定,结婚生子... ![]() 回想自己的过往时,傅首尔苦笑:
可面对如今“完美”的自己,最高兴的是她妈,却不是她。 《园丁与木匠》一书写道:
父母以世俗的标准去苛求完美的孩子,只会换来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 精美的工业产品虽没有瑕疵,但也没有思想。 而没有思想的孩子,没有未来。 可我们的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父母手中的完美木偶。 ![]() 02 放弃驯兽思维 亲子教育专家鲁稚曾分析这么一个现象:
她直言,这种驯兽式的管理,更像是一种统治术,而非教育。 驯兽式教育看似省心速效,实则给孩子的人生埋下了大雷。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大姨对表哥的一系列行为训练。 表哥哭闹打滚,大姨就批评、打骂,想方设法停止让他哭。 表哥偷懒耍滑,大姨就装监控,连他上厕所都要限制时间。 表哥撒谎淘气,大姨就狠揍他一顿,关小房间禁闭。 表哥迷恋手机,大姨就没收手机、拔网线,24小时严防死守。 如果表哥考试进步,大姨就笑逐颜开,奖励他。否则就要面壁思过,还要求他写1000字检讨书。 在大姨刻意训练下,表哥考上985大学,却整天不务正业,与舍友泡网吧、逃学、喝酒群殴,最后被学校劝退。 现在的表哥就像一条死气沉沉的咸鱼,待在家里啃老。 其实成年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得出表哥一直郁郁寡欢。 他试图讨好所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向别人祈求“爱和认可”的乞丐。 在日常中,每当孩子不受管教,父母就会软硬兼施,明面上教育,其实是教训。 养孩子,不是简单的驯兽。 对孩子动辄利诱或体罚,无疑放大了孩子的动物性,摧残了孩子的人性,毁灭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驯兽式教育根本教不出懂事的孩子。 在严惩或利诱下,孩子变得唯诺恐惧,或者精于表演,有的甚至仇视父母。 《今日说法》有这么一个案例: 16岁女孩陈欣然(化名)从小被父母打骂,赶出家门;被别人欺负,父母也从不维护自己。 父母不同意她剪短发,不支持她学体育,不让她交朋友,为了治服她的叛逆,动辄打骂、跟踪,甚至送她去特殊学校。 父母自以为爱孩子,却把孩子推入绝望的深渊。 陈欣然遭受三四个月痛苦的改造,选择服软,离开后她最想做的就是复仇。 案发前半个月,她曾在网上发帖:“我要让所有人付出代价,这种家长就应该把他们送去电击。” ![]() 最后,她把母亲囚禁了9天,不提供吃喝,虐待致死。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
驯兽式教育,不仅让父母付出血的代价,还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03 放弃抢跑思维 张方是上海首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被誉为“神童”。 从小,他的父亲就认为张方天赋过人。 他用图画的方式给张方讲故事,等孩子能坐得住了,再教些趣味物理题,学习数学微积分。 父亲的特殊教育确实让张方脱颖而出,13岁就考上大学。 当别人还苦苦挣扎在题海时,他已跑赢很多同龄人。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却嫌专业不对口,便辞职了。 他满心认为凭借自己才智,总会找到称心工作。 可少不更事,戴着“神童”光环,他开始冒险创业。 结果,几年过去了,生意失败,考研不成,他处处碰壁,靠父亲的接济生活。 ![]() 张方遗憾道:“我最后悔的是没按正常的年龄上学读书,以后也不会让我儿子走我曾经的路。” 曾有研究表明,很多神童只是因为大脑神经系统成熟得更早,智力发育更早,但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天赋秉异,前途无量。 父母强行“抢跑”,孩子只会加速“摔跤”。 要知道,跑得快一时,却跑不远一生。 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中学生文炜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考入名校。 本来应该是热血沸腾的大好年华,他却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原来从幼儿园开始,他周旋在不同的兴趣班,英语、奥数、游泳、画画... 每天除了繁重的学业,文炜还要应付父母的题海战术。 ![]() 他形容自己所受的教育,是用短跑的方法,去跑马拉松,可能跑到中段,就已经累死了。 正如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所说:
一旦我们强行催熟孩子,最终只会导致父母的功能“早亡”,孩子也就容易“早衰”。 04 《智慧教养》写道:
父母的错误教育,比不作为更可怕。 为人父母,要学会放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并善于挖掘孩子的加分项,不断鼓励、支持。 1)眼里有光,能接纳孩子的平凡 中国乒乓球总教练刘国梁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高尔夫球的冠军,小女儿却不爱运动。 可他从不强迫小女儿像姐姐般完美,反而很关注小女儿的感受,耐心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 他不愿意平凡的小女儿活在优秀姐姐的阴影下,认为“孩子不喜欢绝对不能勉强。” 小女儿在父亲开明的教育下,变得自信乐观,曾在节目上说:“爸爸和姐姐都是冠军,我也不会输给他们的,总有一天,我也会拿到属于自己的冠军。”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看见,是真正的爱。” 作为父母,接纳孩子平凡时,也要目光如炬,帮助孩子找到适合闯荡的道路。 2)嘴里含爱,能释放家的温度 曾看过一位妈妈的分享: 小时候,儿子一撒泼哭闹,她说教不通时,就习惯地用拳头驯服。 一开始,儿子还惧怕,可随着年龄渐长,他不满管教,不仅还手,还叫嚣:“你打呀,打死我好了!” 母子俩经常吵得面红耳赤,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她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医生建议多做事,少打骂,尊重他。 后来,她每天不再念叨儿子,与他聊趣事,允许他周末多打一个小时篮球,不再偷看他的手机。 渐渐地,儿子的脾气变温和了,笑容多了,成绩也进步了。 可见,没有桀骜不驯的孩子,只有不懂管教的父母。 心理学家汤普森曾说道:
其实,只要父母学会释放爱的温度,孩子再硬的拳头也能变得柔软。 3)心有所向,静待孩子的成长 在《少年说》中,12岁的杨语嫣已经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在同龄人寒暑假上各种辅导班时,她见识了浩瀚的兵马俑,欣赏了壮美的帕米尔高原... 父母不是没担忧过,但与成绩相比,他们更看重孩子的长远发展。 与其精疲力尽地追赶,不如平心静气地拐弯。 妈妈坦言,希望孩子在旅途中能学会用不同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事实证明,见多识广的杨语嫣思维活跃,侃侃而谈,成绩也稳步上升。 美国著名教育家邓肯说过:
我们让孩子努力,不是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让他拥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给孩子自由,不是放弃教育,而是有智慧地引导,让他定义自己的人生。 放弃完美,孩子才能迎接完整。 放弃驯兽,孩子才能收获自信。 放弃抢跑,孩子才能学会追求。 愿每位父母都能懂得“放弃”的智慧,真正走进孩子的心去教育,去督促,去帮助孩子成长。 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所愿皆如愿,所行皆坦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