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以退为进,进退由道

 GPF生活教育 2018-06-20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学了多年,心志还没有转向做官,非常难得啊。”

很多人看到这一句都会望文生义,直接翻译成:学了三年,还不能做官,这比较少见。”就像有人把“学而优则仕”惯性翻译成为“学习好了才能做官”一样。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有余力则应该做官,造福于社会。儒家重视道德,重视道义,重视学养,重视能力,学习多年还没有去追求俸禄,那是因为自觉功力未到,应该继续修炼。

现在社会日益浮躁,专心学术的人少之又少。果真有这种人,他一定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能够推行自己的学术主张。事实上,只要不是书呆子,学习一定能够使自己成熟,一定能够成就自己。

经常听到很多年轻人抱怨,自己才高八斗,却总不能出人头地。对那些凭关系“进步”的人,十分鄙夷甚至于愤慨。我认为大可不必,只要还有口饭吃,就应当选择静下心来做学问做研究,“君子藏器于身”,方能“伺机而动”。再昏庸的领导,也要用贤人能人,除非他不要事业;再昏庸的企业主,也要用贤人能人,除非他不要企业。

基于这种认识,很多学者能人在相对闲适的阶段,总是选择以退为进,集中精力做学问。他们深知,当能力学养不胜任位置的时候,等待着他们的必然是失败或不如意。当德行不够高尚的时候,就算是给你很高的位置,那也只是危楼入云,随时会轰然坍塌。

单纯从学术层面思考,如果知识分子读书做学问不为稻梁谋,那是民族之大幸。

儒家提倡慎独,讲究独善其身,维持人格独立,不随波逐流,不同俗自媚于众,不丧失自己的本心。儒家的“隐”是以退为进,或者磨砺以须,修炼自己,或者以教为政,改变人心,改变社会。

当今社会,很多知识分子颇为迷茫:有道还是无道?该仕还是该隐?从政还是当教师?我认为:一要坚守本心,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二要以退为进,潜心道德,潜心学问;三要积极作为,以个人影响他人,以教育改变社会。

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情怀,这就是儒家的经世致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