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怪现象:学儒者迂呆,求道者虚妄,信佛者痴迷。原因:脚不着地。

 知本学社 2022-10-17 发布于山东

 
当前,学习传统文化者很多,同时也有了很多以推广传统文化为方向的社会团体,办班组团等等。在我身边就有不少此类的人,儒道释三类文化的研习者均不少。但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通病。那就是:学儒家文化者,其言语行为比较迂呆,不知灵活。求道问玄者,其言语行为趋向虚妄,以开悟、换时空、得炁等为目标。而信佛者,则几近痴迷,时时以戒自居,并理直气壮地难为其家人也跟着持戒。


在我看来,这些人都病了。病因只有一个:脱离了现实生活,脚后跟不着地了。


儒家文化的始祖孔子,是一个情感丰富、处事灵活多变的人。当初鲁国权臣阳虎为了拉笼孔子,派人送给孔子一只烤小猪。按礼节,孔子需要前去当面致谢。阳虎想以此见到孔子,并当面胁迫孔子答应他的要求。孔子深知其中缘由,便趁阳虎外出的时候去他家答谢,以求避开面对面。但不巧的是,在路上二人相遇了。当阳虎说:你应该出来当官了。孔子回答得很委婉:我就回去考虑一下吧。而在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孟子,则借“嫂溺叔援之以手”,提出了“权变”的思想。而这种权变思想的提出,其实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适应人伦。朱熹则说要“活泼泼的”,就是反对那种死板地做法。


道家文化,提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因此,道在日常生活中,道在日常事物中。做事,就是践道。离开了具体的事物,空谈“得道”,“开悟”、“得炁”,却不知“道在何处”、“悟从哪来”。

更多的则是信佛者。组团放生、以求功德等,却不研究要放逐的生物需要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不清楚是否会伤害本地的生态。痴迷于自己不吃肉、以为阻止别人吃肉自己就积了功德。事实上,戒律中的每一戒都是有深意的:戒杀,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戒盗,是为了去掉贪婪心;戒淫,是为了去掉欲念心;戒两舌,是为了去掉是非心;戒恶口,是为了去掉怨恨心。如果种种恶心、恶念仍然在,即使持一生的戒,也没有任何的作用。

一切需要在事上磨,这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感悟。通过做事磨练自己的心性,这就是修行。儒家文化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乐从何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习之”而来。脱离了现实生活,脚后跟不着地,那咱吊悬在半空中,上着天下不着地,是很难受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