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孔子(四)

 文粹读书 2020-09-10

孔子能够创建儒家学派,源于他“志于学”的精神和学思结合的方法。温故知新,学习旧有的知识不是目的,目的在知新,我们可以想象,当孔子掌握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后,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将旧有的知识与现实联系了起来,从而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如“三年之丧”一类的礼仪,经由孔子的解释后,它不在是冷冰冰的外在规范,而是人性的欲求,是人内在的需求。以往人的听命于外的行为,转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人由服从于神、服从于他人,变为服务于自我,人的主体精神呈现了出来,人的独立人格呈现了出来。孔子促成的这种转变,在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授徒讲学的孔子,绝不会是闭门造车地研究学问,我们已经知道他用这种方式改造社会,当然他更愿意进入官场,以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参与社会,他鼓励弟子参与到政治中,用他的弟子子夏的话说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人很容易误解这一行为,“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并非他的初衷,学习的目的不是当官,“志于道”才是。弟子子路就如何侍奉君主请教孔子,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不要阳奉阴违地逢迎欺骗,但是可以当面触犯他。“触犯”并不是刻意去违拗,犯是“犯言直谏”(朱熹注解),是基于儒家伦理价值的坚守,是对所志之道的执着。事君之道,不外乎正道直行,没有曲意逢迎和阿谀谄媚。孔门弟子以及后来的很多儒者,不管他们以何种方式参与社会,往往以道统的掌握者自居,他们站在道德的高地,睥睨强权。“士”(读书人,因孔子而重新界定)这一阶层以独立的人格参与政治,也塑造着民族的性格。也是在孔子这种思想影响下,汉代设置了御史和谏官制度,开世界体制先河,我们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士人节制皇权,以道统制衡治统。(至于明清后,尤其清朝士人官吏沦落到以“奴才”自称,另当别论)

弟子曾参在向同学解释孔子的“一以贯之”的道时,认为是“忠”和“恕”,“忠”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响亮的概念,时至民主时代,人们把对君的人格依附的腐朽思想的帽子扣在孔子头上。我们翻开《论语》,“忠”的出现,没有一次与君有直接的关联。孔子的“忠”,就是“尽己为人”,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就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两个概念就是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一体两面,是孔子确立的人际交往的原则。孔子的这个原则是普遍性的,适用于任何情境和对象,后世理解的忠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人格沦丧,与孔子所讲的忠是两码事。

孔子是一个普通的儒,他“授业”“相礼”为生。他的不同寻常的地方,就是在授业过程中,以述为作,构建了一套伦理价值体系,将自己所传授的远古文化与人的内在生命建立了关联,并且满怀信心地去践行,改变礼坏乐崩的现实。他团结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改变社会,但他又说“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团结却不拉帮结派,从此,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儒家就此形成,因为孔子,儒家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符号,因他,人们开始思考人的独立的人格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师,创办“私学”,他的“有教无类”让历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特权,走向普通百姓,因他,私人教学蔚然成风,文化的普及催生了大批的杰出思想流派,中国思想史掀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一个思想解放的大时代即将到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