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术后疼痛,该忍受吗?

 席小麻 2023-10-10 发布于上海

疼痛被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血压4个基础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消除和缓解患者的疼痛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手术后疼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疼痛,其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上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术后疼痛可直接导致患者术后预后不良,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等问题。

术后疼痛对患者的主要不良影响表现为:

(1)短期不利影响。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①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包括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提升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提升。尤其是对已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影响尤为突出。②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表现为:疼痛降低术后肺功能,尤其是行上腹部和胸部的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导致通气量减少、咳嗽无力,无法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③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如导致胃肠蠕动的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延迟。④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使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导致排尿困难。⑤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肌肉张力增加,肌肉痉挛,导致下床运动延迟和促进血栓形成。⑥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术后免疫抑制发生等。⑦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可能导致焦虑、烦躁、过度敏感、无助抑郁等,同时也加大了家属和陪护人员的工作量。⑧疼痛导致的睡眠障碍会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利的影响。

(2)长期不利影响:①严重的急性疼痛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风险因素;②术后长期疼痛(持续1年以上)是儿童行为改变的风险因素。

因此,基于以上术后急性疼痛对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发展和普及术后镇痛必将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舒适化医疗的一种趋势。

目前术后镇痛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是“患者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由一种特殊装置(镇痛泵)装载适当比例镇痛药物持续泵注。

这种镇痛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术后立刻给予设定负荷剂量,药物起效快,避免术后出现镇痛空白期;②持续给药,保证术后达到稳定的、可持续镇痛的血药浓度;③患者可控性冲击剂量给药,由患者根据自身个体情况控制性冲击给药,迅速制止爆发痛;④锁定时间,保证第1次冲击剂量药物达到最大作用后,才能给予第2次剂量,避免药物中毒危险。根据PCA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和周围神经阻滞PCA(PCNA)。

随着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与镇痛理念的发展,在术后镇痛领域出现了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以及靶向镇痛等技术。通过合理的使用镇痛药物和各种术后镇痛技术,可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术后舒适度,还可促进伤口愈合及机体恢复,满足患者需求的多样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科普为公众,

修为人文做良医。


作者    黄倩 《中华麻醉学杂志》科普工作组成员  湖南省人民医院

编辑   席宏   副主任医师 《中华麻醉学杂志》科普工作组成员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

文章为原创,转载请征得同意,并在文章末尾标识本公众号的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