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厘清混乱的十二条人生法则 | Jordan Peterson

 winriman 2018-06-20

Jordan Peterson是谁?


Jordan Peterson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文化评论家。他因加拿大人权法案等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人所熟知,而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努力带领着迷茫的年轻一代一同探索生命的意义,努力承担起对未来的责任。


潜心翻译他的作品的吴迪如此描述自己感受:“他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对自己人生使命的反思,对社会满腔的责任感,和对‘存在’这个巨大重量的接受和感激之情,真是学术界的一股清流,颇有老派教育家的深度和风范”。


胡因梦老师亦评价他说,“Peterson以严谨周全的逻辑,让德行沦丧的现代社会,重新省视和回顾数千年来的宝贵信仰及精神传承”。


在本文中,作者吴迪将以综述的形式,为我们介绍Peterson的著作《人生的十二条法则》,期待亦能带给你一些共鸣和启发。



人生的十二条法则

撰文:吴迪


Peterson对世界的观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解析的层面,在《人生的十二条法则》一书中,他还为我们提供了具体而幽默的建议。他说,这些建议都是他为了摆脱自己的“可悲”境地,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一点也是他特别可爱的地方,他对自己的缺点毫不遮掩,他的“毒舌”在自嘲的时候尤为犀利)。


Peterson总结出的十二条人生法则:


1

挺起你的胸,背直起来!


我们人类的神经系统是由千万年前的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直到今天,我们还有很多神经元的基本组成和反应模式,与他们有着相似之处——比如与3亿5千万年前的龙虾。 科学家观察到,如果龙虾的血清素荷尔蒙量降低,在“资源争夺”(伴侣、领地和食物竞争)的过程中,战斗力会减弱,也更容易输。当它们输掉了爱人和领地,“自卑感”爆棚的龙虾,身体会开始蜷缩,爬行的时候会更加小心翼翼,也不敢再展开自己的钳子。而身体的长期蜷缩,会导致他们的血清素量继续下降,重复这个恶性循环。过不了多久,当它们完全失去自主产生血清素的能力时,也就会被“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所淘汰。 


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体态”与我们体内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也同样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手机的风靡,已经导致我们从体态上形近快要被淘汰的龙虾一样的“低头族”。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砍断这个与龙虾类似的恶性循环。我们无法通过”思考“来提高血清素,只有通过“体态”的调整,昂首挺胸,让肩背变得正直而有力。这个姿势能够刺激血清素的分泌,从化学成分上改变大脑对周遭的认知,从而让自己更有勇气和自信来直面人生的挑战,而每次对生活的勇敢尝试又反过来刺激血清素含量的上升,从而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具体到身体上的练习,总是更实用和更可执行,所以这是第一条。

 

补充视频:Jordan Peterson讲解法则第一条,竞争力的实质在于接纳自己的脆弱。接受“存在”本身的脆弱及所承受的苦难,拿出主动应对的勇气。(视频源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2

把自己当做一个

“需要帮助的人”来对待


多年的临床数据让心理学家们惊叹于我们的“自恨”是多么得深。对此,Peterson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让你好好地去照顾自己生病的宠物或家人,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其中复杂的任务,比如督促别人按时吃药,嘘寒问暖,对于对方的各种需求我们都能赴汤蹈火地去完成。但是,如果要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我们可能连最基本的每天要喝足够的水都无法做到。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Peterson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神学的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给出的解决方案便是:“别把自己太当自己人”


他让我们试着把我们自己当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对待。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他舒服,而是让他健康。在圣经里曾讲到,身体是神圣的庙宇,我们的生命也是神给的,我们要好好地对待它,尊重它。 中国文化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的也是此理。 所以请把自己当成一个神圣的存在,一个不属于自己,需要认真对待好好保管的对象。因为我们的状态和生命质量真的不只属于自己,它直接影响着周围的家人朋友和整个社会。不要对自己不负责任。

 

补充视频:Jordan Peterson讲解法则第二条,不懂得善待自己来自自我评估后的自我轻视,我们要看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自己值得得到跟他人一样的尊重,要好好帮助自己,而不是自我蔑视和自我毁灭。因为对于未来,你比你想象的重要的多。


3

谨慎择友


这句话看似有些残酷,因为Peterson非常直接地让大家对“坏”朋友“断舍离”,不要把谁都纳入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说:你没有任何道义上的需要跟那些让你生活变得更糟糕的人联系在一起, 你甚至有义务远离那些试图摧毁秩序,对世界有着恨和负能量的人。 


你需要发出一个讯息:这种态度和行为是不会被容忍的。


Peterson还说:如果你发现你特别喜欢帮助一些看起来很可怜,境遇很糟糕,但是帮助了多年却毫无长进的人,而你乐于助人的热忱并没有改变,你就要好好问问自己,你在帮他吗?还是喜欢在他面前的优越感?你帮了他什么?还是在通过自己的“牺牲”让他人依赖自己,沉迷于圣母光环?还要时常问自己,自己的生活是否还处于一团糟,这样的自己有资格帮助谁呢?如果你能如实地面对这些问题的真实答案(往往有些丑陋),你会发现,自己可能并非自己以为的那么具有菩萨心肠。 




4

我们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昨天的自己,而非今天的他人


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很小,人们普遍生活艰苦,但只要稍加努力,谋生是不成问题的。比如,你是村里最会画画的人,父老乡亲都会为你而骄傲,大家都会为这个小地方出了一个画家而庆幸。又或者你擅长编织,你编的篮子,精美耐用,只要一带到集市上,立刻会被抢购一空。 


在那个时代,人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可以好好地发展自己的自信和一技之长。他们不用每天被朋友圈提醒自己落后于全国的同龄人多少,不用每天对比电视、地铁和手机上随处可见的“完美奢华生活”,相形见绌。现在的年轻人对生活有着前所未有的失望,是因为他们的标准,从100年前只需追赶村里1%的人,变成了追赶全国甚至全世界1%的人。

 

但Peterson问我们,如果要跟他人比较,我们要从何比起呢?这种比较会使我们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暂且不论那些光鲜的生活中有多少虚假的成分,就连“成功”的比法,我们都无法理出一个头绪。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我好像什么都不是。这种日复一日的“loser”感,足以压垮任何一个年轻人。 所以我们要记得:和昨天的自己比,这是可以控制,可以测量的一条路径,也是一个只要你每天往前挪动一点,就不会辜负你的唯一的一条路。 



5

不要让孩子做一些

会导致你讨厌他们的事情


Peterson对于人生有一个重要的见地:在生活琐事上,不要高估你的善良、耐心和坚强;但在人生的重大事件和意外中,不要低估你的勇气、坚韧和智慧。


对待孩子,他有这么几个基本原则:


1. 不要怕孩子不喜欢你;  

2. 孩子不是单纯无暇的; 

3. 恩威并重的意思是“恩”和“威”一定要真正地平衡,不然就是“秩序”和“无序”的失调。


Peterson首先提醒父母,你并非如圣人一样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自己其实会无意识地“报复”孩子。这种“报复”很隐秘,甚至自己都看不出来(如孩子在超市哭闹,回到家后孩子已经忘记,画了一幅画欣喜地拿给你时,你可能会无意识表现很冷淡或嘲弄)。 其次,自己对孩子所谓的包容和爱中其实有很多是依赖和无助的成分,如担心孩子会不喜欢自己,或自己没有耐心和创造力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这些并非是真的为孩子好。


所以,要意识到自己并非圣人,并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让他被自己无意识的,低端的“报复”心理或自私需要所侵袭。而且,你要为孩子制定规则,这个规则除了限制自己无意识“恶”念的爆发,更多的作用是帮助你的孩子建立“是非观”,以便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这个建议对当今“孩子至上”的西方父母来说很难消化,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空前的“无为”。这种“无为”的背后不是空间,不是圆融,更多其实是不知所措和小心翼翼。 


Peterson援引了临床心理学的证据,指出成长在这种“无限包容”环境下的孩子,和被完全冷落,在严酷苛责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症状,居然非常地一致。 因为对孩子来说,毫无原则的仁慈和严酷无爱的规则是同等的糟糕


没有“是非”和“秩序”,孩子就是在无限的信息源里,无法辨认,无从成长,而太多的“规则”,则是完全切断孩子跟信息源的连接,僵死而窒息。 所以制定规则,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恩、威真正的并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补充视频:Jordan Peterson讲解法则第五条,觉察自己底端对孩子的“报复”心理,为孩子制定秩序。


6

在批评世界之前,

先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


7

追求有意义的事情

(而非快速便捷的事)


这两条在“面对一个肮脏的混乱的和腐朽的世界,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个问题上,有更详细的论述。


8

说实话,或者至少不要说谎


Peterson讲了一个特别好的例子。那时他刚上大学没多久, 学临床心理学,有时老师会让同学们在旁边的一个医院集合,去诊所做临床训练,这个医院里曾经住着很多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有一次他和他的同学在这里等老师,一个看起来很虚弱,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走了过来,用非常友好天真的语气问道,“你们在干什么?我能跟你们一起吗?”


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她问Peterson该怎么办。Peterson说,我们当时完全无所适从,我们应该怎么回答才能不伤害一个孤独的,受伤的病人呢?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撒一个善意的谎言,这样可以很快脱身又不让人尴尬。比如:我们一组只能有8个人,人数已经满了,或者,我们正准备走。。。 


这两种答案,虽说问题不大,表面看起来甚至是善意的,但Peterson觉得,其中都有一种很微妙的“推卸责任”,和逃避“令自己不舒服”的感觉的意味。


就像父母跟孩子互动,有些事不愿意跟孩子讲时,会美其名曰:这样对孩子不好,孩子承受不了。 Peterson认为,这里面有很多怕麻烦和不愿意面对自己情绪的动机。这些父母同时也缺乏勇气和创造力去找到跟孩子沟通复杂信息的适当语言。


回到刚才那个故事,Peterson决定告诉病人:我们是这里的学生,我们在等老师带我们去实习,所以很抱歉你不能跟我们一起。 这显然比之前两个版本都要伤人,因为首先他指出了病人和他的身份不同(病人不属于他们这个团体),第二他直接了说出了”拒绝“的词语。


病人听到之后,看起来有些难过,不过她紧接着便表示理解,这件事情就这样解决了。这样的回答方式,没有把病人当作一个低人一等,玻璃心的,需要被捧着的精神病患,没有居高临下地“保护她”不受伤害。 


后来Peterson在当心理医生的过程中,面对过很多”迫害妄想症“的病人,这些病人都有着”老鹰一般敏锐的直觉“,能立刻看出来一个人是否在撒谎。 虽然他们无法准确地猜测你撒谎的动机,但是他们对“不诚实”的强烈拒绝,其实是我们所有人灵魂深处厌恶“不诚实”的极端表现


当我们对所面对的人全然真实,即使话语内容会让人暂时“不太舒服”,但这些不舒服会很快褪去,我们也会获得一次真正的连接和内在的交流。这种交流会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自己和谈话对象潜意识深处的秘密,在一次次映照下,我们便可以一同成长。 


Peterson总结道:你是一个那么复杂的生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工程如此之巨大,如果不是时时刻刻对自己和别人说真话(中立而有分寸),你是完全不可能知道自己真正是谁的,也完全无法活出自己的潜能。 你会在谎言里迷惑别人,困住自己,这对谁都没好处。 




9

听别人讲话时,试着提醒自己:

他懂的一些东西我可能真的不懂


一段有价值的对话,其标志是,在对话结束的时候你有了一些成长。比方说,你在跟你爱人吵架的时候,你会觉得赢才是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语速,诡辩,让对方显得一无是处。那么,这段对话从开始到结束,你什么新的信息都没有吸收到。你只是“赢”了。 


如果你能放下这个执念,去倾听对方的“有效”信息,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能给你很多。 尤其是要仔细倾听自己的敌人,因为一些关于自己的丑陋真相,朋友是不会忍心告诉自己的。 



10

说话时,语言要精确


语言是把“混乱”变成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 


如果你最近感觉不太对,心情也很低落,但又说不出来是什么在困扰你,或感觉自己被某种神秘又难以捉摸的力量包围着,这时候,便可以试着去写日记,或跟朋友讨论这种感觉,给这种感觉一个名字,并描述它。由此,这个模糊抽象的东西就会变得具体。一旦被命名,不可名状的模糊感就变成了可触摸,可调整的具体行为。


如果无法表达和描述某种东西,意味着它对你来说陌生或可怕,以致于你甚至无法思考它。这个模糊的过程会让你变得更弱小,而那个神秘的模糊力量则愈发强大。因此,Peterson倡导大家:让事情摆脱不可言说的境界。言语具有创造力,精确的言语会创造“秩序”,击碎“黑暗”。




11

孩子玩滑板的时候,别打扰他


这条是在讨论一个命题,你想要你的孩子活得安全,还是活得精彩?在“你要安全还是要能力?”一文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12

路上碰到一只猫咪时,记得摸摸它


在说猫咪之前,Peterson花了大概5页纸讲自己多么地爱狗狗,描述了自己和自己爱犬的逸闻趣事,希望爱狗人士不会因为他标题中提到的猫咪而觉得他是“另一个阵营”的人。然后,他又在正式开始讲自己对猫的热爱之前,花了很长时间给爱猫人士道歉,说你们看了这么久都没看到猫的内容,辛苦了。 


我们对标签的热爱,对“不跟我们一伙儿”的人的敌意,把这个可爱的教授已经搞出了心理阴影,但他的讽刺手法幽默又可爱。


他说人生很苦,有时候暗得见不到光,但是他邀请大家,在被生活打得喘不过气的时候,能够看到微小的神秘,生命力和奇迹。 他描述着在街上偶遇的猫猫总能提醒他生活是多么地不可控和不可预测,同时又多么地美好和值得感激。


他的女儿在6岁的时候得了罕见的疾病,整个家庭被阴云笼罩,有时走在路上Peterson都会忍不住崩溃地哭出声来。他不知道为什么上帝会这么残忍,他一想到自己可爱的女儿每天承受的刻骨铭心的疼痛,就撕心裂肺。(女儿得的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慢性系统疾病,疼痛感是人类所能测量出来的疼痛感里的最高级,10级)。


有一天,他在家附近又忍不住哭了出来,这时一只小猫过来好奇地看着他,优雅地踱步。这片刻的柔软和美好,让他眼前的乌云短暂地散开,他突然感受到这只小猫的纯真,这种双方短暂的交集,生命的易逝,和他美丽女儿的善良与脆弱,都是一体的。如果不是因为“病痛“和”死亡的可能“, 他女儿的生命也不会如此地不可替代,生命之美震撼人心。


所以,路上碰到一只猫咪,要记得摸摸它。


 

结语:


12个原则,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其中任何一条都要求我们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刻警觉,随时反观自己,但又要对自己足够温柔和理解,制定一个可以完成的,能够让自己骄傲的目标。(完)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