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莘野秦氏宗谱(浙江开化)

 秦王888 2018-06-21

秦湛十世孙秦戴家族谱序: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培德堂藏, 清光緒13[1887]重修. 6冊 : 插圖, 世系表, 地圖, 肖像.
收藏者 :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此譜含晉陵派, 歷城派, 南安派, 江寧派, 高郵派等派的世系資料.
受姓始祖 : 成非子. 周孝王時封於秦,是以為姓.
開化江源始祖 : (元明之際) 秦戴,字大化,行君五. 世居楊州高郵,元末避亂於歙縣休寧東門,後遷開化江源馬金莘田. 生三子: 道一, 道二, 道三.
房祖 : 秦道一,諱明,字日光(生子銜,贅遂邑,後代重遷開化莘田) ; 秦道三(世居江源江坑).
莘田始遷祖 : (明) 秦道二,諱海,字朝宗. 由江源遷莘.
散居地 : 安徽省歙縣 ; 及浙江省開化縣等地.


题名莘野秦氏宗谱: 六卷,首一卷:[浙江开化]
作者(清)秦吉曜等纂修
版本清光绪13年(1887),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 开化
堂号培德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秦戴; 先祖:[元]秦道一; 先祖:[元]秦衔毛; 先祖:秦继祐; 始祖:[明]秦道二; 先祖:秦道三
摘要迁开化始祖戴,元末避陈友谅之乱自扬州高邮迁居歙州休宁大东门,旋于明洪武间徙居开化马金江源。子三,长道一(讳明)居邑之江坑,其子衔毛又赘居遂安卢门,衔毛六世孙继祐等同堂兄弟十一人复居开化辛田埂;戴次子道二(讳海),明永乐间始迁开化辛田埂,是为辛田始祖;戴三子道三(讳缺考),世居江源。是谱主载道一、道二派。卷首新序。卷一旧序、源流、凡例、祠规、九仪九诫、排行、谱论等,卷二像赞、里居图及诗、祠堂记、传文等,卷三至五世系,卷六文传、行实、墓图、墓志、跋。
索取号929540-45


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藏的浙江莘野秦氏宗谱(光绪版)中有一篇乾隆33年的《续修宗谱告竣志》,其中到了一些秦氏家族迁徙和分布的情况,对研究江南几支家谱的意义重大。1、提到秦氏家谱最早是唐代秦琼上奏皇上修的。很可能第一步秦氏家谱来自官家编纂的,出自唐代。2、提到江南几支秦氏。南安(福建泉州)江右(江西)高邮、江宁(南京)、舒城(安徽)这几支应该都来自山东历城。3、提到家谱里有些信息是找江宁秦氏抄的。秦桧来自江宁,秦观来自高邮,他们很可能是一大支的,还有待我们去研究。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和对接家谱都是意义重大的证据。无意中发现这个家谱中,印这一个宋代的旧序,这个家谱是光绪时期撰写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对研究秦氏家谱有着重大的意义。现存的秦氏家谱多是明清到民国时期编写的,最早的也就是明初。很多家谱都是引用旧谱上的序文。这个家谱引用的旧序落款是大宋天圣四年(1026年)。
1、说明宋代时就有秦氏家谱,这个旧序就是那上面搬过来的。
2、这个序中对于秦氏的来源说的很明白,起码说清楚了历城这一支的始迁祖,历史名人,以及唐末五胡之乱后分散到各地的大致方向。提到了江宁(南京)江右(江西)徽州歙州 上党(山西平治) 宣州,广东 四川等。对于研究秦氏的迁徙非常的有用,其中还提到了高邮。对于研究少游公,秦桧 秦琼 秦彭 秦系等秦氏名人的源流很有帮助。
抛开远古的那些人,对于秦彭 和秦琼等关系。秦少游与秦系 秦桧等关系都很有帮助。
3、序上说江南秦氏皆来自历城,我认为他说的太绝对了。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很多湖北 安徽 湖南家谱都有

历城----南阳(洛阳)------迁到江西 太和 迁到会稽 迁到湖南等地的记载。(湖南宁乡秦氏宗谱)对于秦氏的源流和这几个名人都是比较一致的说法。这个宋代序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

乾隆36年的《续修宗谱告竣志》



历城系支谱及考文以印对真源流!

秦氏宗谱序 

谱之为教,与宗法相经纬。上治祖祢①可以教孝,下治子孙可以教 慈,旁治昆季②可以教让。由百千子孙而溯之一人之身,则本原之仁笃 ③,由一人之身,而推之百千子孙,则差等之义,明数千年来所为。敦 本④联宗⑤,率亲率祖⑥,以通宗法之穷者,由斯道也。而今之为谱者, 往往扳援⑦附会,门阀⑧相矜⑨,岂移风易俗⑩,别嫌明微⑪之道欤? 天水郡秦州秦氏,即其封国,子孙绳绳⑫,历有明证,非扳援附会, 盖彰明较著⑬矣。传数十余世,族之折迁不一其地。而簪笏⑭相望,累 光谱乘,班班可考。 今都督大将军叔宝先生,奉敕⑮修其宗谱。上于朝,命予为序。展 而读之,体严而例确,事详而义明。若夫,纲之在纲也,若百川之支 流,而朝宗于海也;若山之发于昆仑,扶舆⑯磅礴,奔驰云矗( chù)⑰, 而绵亘乎九州也。且夫,谱之为道难矣,叙世次源流之系,则恐其不 核志,迁徙分合之迹,则恐其不详,约略前人之绪,则恐其多遗,铺 张扬历⑱之文,则恐其失实。 予承天子命,纂修天下谱牒,盖竞竞⑲焉。今秦氏之谱,出自将军 手裁,叙世次而核也,志迁徙而详也,约略⑳而不至于或遗,铺张而不 至于失实也。披览之下,使人油然于木本水源之思,而生仁人孝子之 感。2 善哉!斯谱乎,可以为天下法矣。后世与斯谱者,苟能追累世之 德,思嗣续续之重,俾家庭和蔼,宗党㉒辑睦㉓,以相勉于移风易俗, 别嫌明微之道,则昌炽㉔之势正未有艾㉕耳。 若如他人之扳援附会,以门阀相矜者,非所以为将军之后裔望也。 已是为序。

旨 

唐贞观五年(公元 631 年),岁次辛卯端月   

申公高士廉奉 敕撰 

本序为大唐高士廉奉命为秦琼家族宗谱所撰写,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一篇 秦氏谱序。和北宋启明撰写的《秦氏源流宗谱旧序》一同记载于浙江开化《莘野 培德堂秦氏宗谱》。 

高士廉:(575—647 年),本名高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 朝初年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 父。少有器量,涉猎经史,事母至孝。初仕隋朝治礼郎,受斛斯政牵连,贬为交 趾郡朱鸢县主簿,成为交趾太守丘和司法书佐。武德五年(622 年),归顺唐朝, 授雍州治中。武德九年(626 年),参谋玄武门之变,拜太子右庶子。唐太宗即位, 拜侍中,封义兴郡公,贬为益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封许国公。负责献陵事宜, 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年(638 年),定封申国公,世袭申 州刺史,迁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图形凌烟阁。十九年(645 年),拜太傅,3 辅佐太子李治监国。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去世,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 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唐高宗即位,追赠太尉。 这里有个疑问:本序注明撰写时间为唐贞观五年(公元 631 年),而高士廉 贞观十二年(638 年),定封申国公,谱序落款不应该是“申公高士廉”,存疑。

注释: 

①祖祢:祖庙与父庙,先祖和先亦泛指祖先。祢(禰 mí)古代对已在宗庙 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②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行路相 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 

③仁笃:仁爱笃厚。仁(rén)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 等:仁义。笃(篤 dǔ)忠实,一心一意:笃学。笃信。笃志。笃情。笃厚。

④敦本:注重根本。本,古时多指农业。 

⑤联宗:不同宗族但同姓的人所结成的一个宗族。 

⑥率亲率祖:依循自己的父母,依循自己的祖辈。率:本义:捕鸟的丝网。 这里作依循、顺从。

⑦扳援:攀着他物向上或向前。这里指攀附;依附。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 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⑨相矜:互相夸耀。相: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矜:怜悯,怜惜: 矜悯(怜悯)。矜惜。矜恤。

⑩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4 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⑪别嫌明微:阐明精微的道理,从精微处严格加以区别和避嫌。出自《礼记·礼 运》:"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 

⑫绳绳:形容接连不断,众多貌,绵绵不绝貌。《诗·周南·螽斯》:“螽斯 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朱熹集传:“绳绳,不絶貌。” 

⑬彰明较著:成语,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很容易看清。彰,明,较,著 都是明显的意思。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⑭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⑮奉敕:亦作“奉勅”。奉皇帝的命令。

⑯扶舆:亦作“扶於”、“扶与”。犹扶摇。盘旋升腾貌。 

⑰云矗:耸立的云,高耸貌。唐李绅《泛五湖》诗:“风帆同巨壑,云矗成 高岸。” 

⑱铺张扬历:指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后多形容过分讲究排场。

⑲竞竞:指小心谨慎样子。晋葛洪抱朴子·刺骄》:“恂恂以接物,竞竞以 御用。” 

⑳约略:义为粗略,不详尽。大致,大体上。略微,轻微;不经意。仿佛, 依稀。大概,有很大可能性。粗计,概算。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为我 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㉑嗣续:子孙世代继承;子孙繁衍。亦指后嗣,子孙。 

㉒宗党:宗族,乡党。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二:“日晏罢朝归,鞍马塞 衢路。宗党生光华,宾僕远倾慕。” 

㉓辑睦:和睦。"辑"的本意为车舆,"辑睦"乃合作、和睦之意。《管子·五辅》:5 “和协辑睦,以备寇戎。”

㉔昌炽:兴旺,昌盛。语本《诗。鲁颂。閟宫》:"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 富。" ㉕艾:止,绝:方兴未艾。

-----------------------------------


                                                      秦氏源流宗谱旧序

秦氏出自颛顼(zhuān xū)七世孙,曰伯益。佐舜有功,赐姓嬴氏。生 二子:长大廉,次若木。廉之元孙仲衍,其后历数代以辅殷,国郡为 天水,望出太原,此吾秦氏郡望之原也。 传至大骆公,生二子。长曰成,次曰非子。而非子公居犬邱,好 马畜,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①,封邑于秦。 是子孙以邑为氏,始别于嬴,此得姓之原也。 至春秋时,吴越兵横天下,子孙散处,世次莫纪。至敬王②时,有 讳缓字越人③,居渤海,仕于秦,得授神人禁方之药。晋景公有疾,求 医于秦伯,命公往视。对曰:“疾在膏肓之间,攻刺不入。”景公叹 曰:“良医也!”礼而送之。 缓公有二子,长曰堇父公,与孔子相友,俱以有力闻。次曰衮公, 周景王时为大夫。 堇父公生三子,长曰商公,封冯翊侯。次曰祖公,笃于守道,唐 封少梁伯,宋加封鄄城侯。三曰非公,封华亭侯。皆孔门贤人。 汉宣帝间有袭公④者,居太原茂陵,官为司马,传六世孙,讳彭公, 字伯平,事东汉章帝,为山阳太守。以礼训人,辟大将军,封颖川侯。 有凤凰、麒麟、嘉禾、甘露之瑞,与同时子侄,官二千石者五人,号 万石秦氏厥后,裔孙德全公,征辟为军司马,不就,隐居历城,是为历城 之始祖也。唐太宗时,琼公字叔宝,世居历城,从太宗征伐有功,累官左武 卫大将军,赠滁州都督,封胡壮公⑤,图像于凌烟阁。吾秦姓莫不宗焉。 由此,各宦硕士,藟(lěi)藟瓞(dié)瓞⑥,继继绳绳⑦,至唐末五季 之乱⑧,散居四方,江宁、微、歙、宣州、上党、川、广、江右⑨等处, 不一其地。而迁高邮者,启明之太高祖仲良公始也,今江南诸秦皆出 自历城,而分迁者焉。兹集各派辑修宗谱,爰溯姓氏之原由,以啟象 贤⑩之似续⑪,凡我后胤⑫,宜思光宗耀祖,以无愧先人之华胄⑬,而大 显历城之世德也,可矣! 

旨 

大宋天圣四年(1026 年)岁次丙寅菊月 吉旦⑭ 裔孙起明百拜撰 

本序原载于浙江开化《莘野培德堂秦氏宗谱》[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 木活字本,据说抄录于江宁秦氏旧谱。

谱序作者起明系高邮秦氏第六世,和秦詠是堂兄弟,谱载为秦观祖父(秦詠墓志载秦观为其长孙)。这篇谱序是目前所能 见到的秦氏谱序最早的谱序之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序文提到江南诸秦氏皆出 自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区),为秦琼公后裔。

秦裴是高邮令

裴,慎县人,少骁勇,颇好猎,以鹰隼为事,尝云天上黄鸟,地下黄金,余不足贵也。
行密起合肥,因隶帐下,大顺元年,奏授检校左散骑常侍。行密据广陵,以裴知扬子县,有虎入县郭,裴亲杀之以献。行密如裴,赏之。裴曰:“此众共杀,非独能制也。”行密叹曰:“勇而能谦,必享富贵。”历高邮,无锡令,俱有能名。乾宁五年,率兵破越昆山镇,以兵三千守之。

观公家族世系:观公家族世系:秦裴武昌军节度使)—秦太(岳州刺史)—秦进远(宁国军节度副使)—秦承裕(建州监军使、知州事)—秦羲(字致尧)---父玫,赠左监门卫将军--秦咏(1002年,年八十有二,以元丰六年正月廿五日卒于滨州渤海县其子定之官舍)---完,定,察---观等兄弟太高祖仲良公是指秦太(岳州刺史)

 注释:

 ①蕃息:滋生众多;繁殖增多:万物蕃息;繁盛生长。

 ②敬王:姬匄(约前 536 年—8 攻击并杀害周悼王,晋国攻打王子朝而拥立周敬王。

 ③越人: 扁鹊(前 407—前 310),又号卢医,秦氏, 姬姓,春秋战国时期 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 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袭公:秦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序文有误)人,西汉时任太守,被称为万石秦氏。其后几代均在当朝为高官。 

⑤胡壮公:秦琼(?-638 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 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 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 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 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 观十二年(638 年)病逝。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 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⑥藟藟瓞瓞:藟(lěi)本字义藤,有缠绕的意思。瓞(dié),小瓜。

 ⑦继继绳绳: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同“继继承承”。出自明宋濂《吴公 墓碣铭》:“自时厥后,继继绳绳,予知未有艾也。” 

⑧五季之乱: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 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昔人称唐宋之间五代时期的五 个短命的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为"五季"。季,末世也。在五代时 期唐代名城长安、洛阳、扬州,尽于五代化为灰烬。所以称五代时期为"五季之 乱"或称"五代之乱"。

 ⑨江右:江西省的别称,古时在地理上以西为右,江西以此得名。9 

⑩象贤:谓能效法先人的贤德。 

⑪似续:继承;继续。出自《诗·小雅·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毛传: "似,嗣也。"又为后嗣。 唐柳宗元《对贺者》:"上不得自列於圣朝,下无以奉 宗祀、近丘墓,徒欲苟生幸存,庶几似续之不废。" 

⑫后胤:后裔。《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 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 

⑬华胄:指贵族的后裔。 

⑭岁次:也叫年次,是中国传统的表示年份的用语。在文章用语中,也可以 写"岁在"。菊月:农历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时期,古人称之为"菊月"。吉旦:农历 每月初一。这里注明本序写于北宋天圣四年(公元 1026 年),农历丙寅年九初 一。

                                                                      秦氏宗谱序 

古者宗子之法,修而昭穆①之分,定谱无庸②矣。列国秦楚之后, 斯道寝衰③,昭穆尊卑不无紊焉。氏族为之不古,向导江者,必氓山; 向导河者,必积石;向其祖者,不免有拜汾阳之墓④。微谱以徵之,则 尊尊亲亲⑤之道,几何其不泯泯⑥耶?此吾宗人遑遑不忘于家谱也。 谱之所以序长幼、列昭穆,远近以之而明,亲戚以之而辨。不以 疏远之荣耀而援附;不以戚近之侧微⑦而弃捐。亲虽尽于是而观之,则 情不得而尽矣。服虽穷于是而阅之,则义不可得而穷矣。至若嘉言善 行,记载必详,显宦名臣著述必备,将以衍弓裘⑧于孙子,依然绳矩矱 (yuē)⑨于高曾⑩,尊尊亲亲之道,则昭昭⑪有在矣。 宗人遑遑于此,岁积月累,朝编夕校,而殚心竭虑⑫者,其必上不 忍祖宗之功德有所遗坠,下惟恐子孙之传闻有所谬误也。 吾观宗人之请,深有感焉,遂书此以复其来意,且望与斯谱者, 敦宗睦族⑬,以不忝前勋⑭,则宗党⑮之光与荣施⑯焉尔。 

旨 

大宋天圣八年(1030 年)岁次庚午十月吉旦 江宁宗人煦⑰ 敬书 

本序为江宁宗人秦煦于宋仁宗天圣八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高邮秦氏宗谱撰 写,主要是阐述宗谱的重要性及修谱所应坚持的原则。本序的价值不在其内容, 而是其本身的存在。透过本序,我们可想而知,北宋仁宗年间,高邮和江宁两地 秦氏是有联系有交流的,江宁秦氏秦煦公因此有感而撰写了本篇序言。可知当年, 高邮秦氏在编修宗谱期间,一定是寻访了多地秦氏家族,了解了各处秦氏分布、 祖原、迁徙等情况。因此高邮秦氏六世启明公在天圣四年谱序中阐明:“今江南诸秦皆出自历城,而分迁者焉。”这个时期距唐末五代之乱不是很久远,结论是 基本可靠的。只可惜这个寻访过程及其各处秦氏相关情况未能见著于文字而得以 保留。 

注释: ①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始祖居中, 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 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

 ②无庸:无须,不必。《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③寝衰:意思是逐渐衰减。寝,通”寖”。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三:”初, 举人居乡,必以文卷投贽先进,自糊名后,其礼寝衰。” 

④拜汾阳之墓:出自”崇韬拜墓”。后唐名将、谋臣郭崇韬(?~926),自 称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第四代孙。其实没有根据。郭崇韬带领大军西征蜀地时, 还特绕道兴平(今陕西兴平市)汾阳王郭子仪陵墓,以先祖之礼祭拜,拜后还洒 泪号哭而去。郭崇韬错拜汾阳墓给后人流下了笑柄,后人用”拜汾阳之墓者”来 讽刺那些爱慕虚荣,攀附权贵,牵强附会的人。 

⑤尊尊亲亲: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西周时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以维护等级制。”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 弟恭”,互相爱护团结,”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 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 

⑥泯泯:纷乱貌,昏乱貌,众多貌。 

⑦侧微:卑贱。《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 文武是师。” ⑧弓裘:谓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 相门连户牖,卿族嗣弓裘。

⑨矩矱(yuē):意思是规矩法度。(汉)严忌《哀时命》:”上同凿枘於伏 羲兮,下合矩矱於虞唐。” 

⑩高曾:高祖和曾祖,泛指远祖。 

⑪昭昭:指明亮;光明。语出《楚辞·九歌·云中君》:”烂昭昭兮未央。” 王逸注:”昭昭,明也。” 

⑫殚心竭虑:竭尽心力思考谋划。殚:竭尽;虑:思虑。 ⑬敦宗睦族:意思是使家族和睦亲朋好友淳朴敦厚。敦睦:亲善和睦。 ⑭不忝前勋:不辱、无愧先祖前辈的功德、功勋。忝:辱,有愧于,常用作 谦辞。 

⑮宗党:宗族,乡党。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二:”日晏罢朝归,鞍马塞 衢路。宗党生光华,宾僕远倾慕。”

 ⑯荣施:誉人施惠之辞。《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俾我一人无徵怨於百姓, 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既整尊罍,兼携笙管。 伏蒙光降,与有荣施。”《水浒后传》第八回:”只恐樗櫟下材,不堪教训。若 得拜在门下,一发荣施了。”

 ⑰煦:应为秦煦,秦传序次子。秦传序,江宁人。淳化五年(994),任夔峡巡检使。李顺起义军攻开州城,传序督士卒昼夜拒战,危蹙日甚,僚吏皆投降。 传序誓不投降,城陷,投火死。传序家寄荆湖间,子奭溯峡求父尸,溺死。人以 为父死于忠,子死于孝。奏至,太宗嗟恻久之,录传序次子煦为殿直,以钱十万 赐其家。煦卒,复以煦弟昉为三班奉职。

                                                                      秦氏宗谱序

盖闻木之根深者叶必茂,水之源远者流必长。人之本乎,祖亦犹 也。由一本而万殊,溯万殊于一本。惟家乘所传,虽世远年湮,而披 图可按谱岂可缓哉? 夫谱者,所以列世系,别长幼,明尊卑,溯本始,昭后嗣也。是 吾宗者,不以贫富而殊观②;是吾派者,不以秦越而异视③。敦伦睦族 ④之道,胥木⑤诸此矣。 予按⑥秦氏出自颛顼之后,伯益嬴姓,周封非子公于秦,因此氏焉。 历汉及唐及宋,代有闻人。如秦彭公,初仕汉,为山阳太守,以礼训 人,徙颖川。有凤凰、麒麟、嘉禾、甘露之瑞,封颖川侯。与同时子 侄五人并为二千官,名万石秦氏。 唐初则有秦琼公,从太宗,征伐有功,累官左武卫大将军,封胡 壮公,标图像于凌烟阁。越十一孙仲良公,为高邮令,就任居焉。 厥后世孙佐公仕宋,为太学士,上舍。生三子:曰观、曰觏(gòu)、 曰觌(dí)。而观公字少游,以文学贤良,而东坡荐于朝,官太学博士。 觏公官为淮阳令。觌公字以仁,有山谷诗集著闻于世。历代簪缨⑦记载 图谱,不能尽述也。 而三公之后裔,支繁派衍,如棋布星罗,分迁各地,巨族名宗, 家乘所传,班班可考。今之后裔,穆然思祖功宗德之隆,慨然为宗支 之计,乞予序之。斯诚木本水源之至,意光前裕后之举也,遂不固陋⑧ 而为之序。

弘治六年(1493)岁次癸丑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修撰郡人古歙新庵唐皋⑨书 

秦琼越十一孙仲良公(秦裴)为高邮令--佐公生三子:曰、曰觏(gòu)、 曰觌(dí)

秦裴是高邮令

裴,慎县人,少骁勇,颇好猎,以鹰隼为事,尝云天上黄鸟,地下黄金,余不足贵也。
行密起合肥,因隶帐下,大顺元年,奏授检校左散骑常侍。行密据广陵,以裴知扬子县,有虎入县郭,裴亲杀之以献。行密如裴,赏之。裴曰:“此众共杀,非独能制也。”行密叹曰:“勇而能谦,必享富贵。”历高邮,无锡令,俱有能名。乾宁五年,率兵破越昆山镇,以兵三千守之。

注释: 

①本篇原谱序落款时间为宋祥符六年,撰写人唐皋 (1469 年 -1526 年)为明朝人,伪作还是刻录出错,不得而知。 宋祥符六年,少游公还没有出生,应该是刻错了,是弘治六年

唐皋(1469年-1526年),字守之,号心庵(一作新庵),别号紫阳山人。南直隶徽州府歙县岩镇(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人。明正德年间状元,官至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曾奉旨出使朝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明史稿》有传1

正德八年(1513年),在从紫阳书院肄业后,唐皋再次赴应天府参加乡试(时任主考官为伦文叙、贾咏等人),结果得中第二名亚元、《春秋》第一名。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唐皋赴京师参加甲戌科会试,又获得第四名、《春秋》第一名(主考官梁储、毛澄等人)。同年三月殿试(读卷官杨廷和等人),中甲戌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据说,放榜前有人先后驰告唐皋中了探花、榜眼,他都认为“不止此”,最后果真高中状元。原来,他多次梦见“面前列瓜锤一对”,这正是他中状元后游街归第的仪仗。有司送状元归第以黄盖、瓜锤为导从,就是从此科开始。10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唐皋以翰林院修撰、承务郎的身份同主丁丑科会试。

②殊观:犹言改观,变色。不同的观点。 

③秦越:视同秦越。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 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明·陈汝元《金莲记·赐环》:"激切忠怀一 生凭谁说,怎忍得视同秦越。" 

④敦伦睦族:敦伦,"敦"字意谓勉励;"伦"谓伦常。.谓敦睦人伦。每一个人到 这个世间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任务,这叫"敦伦",人伦、本分如此,要 去做。要知道这些事情是过去的因缘和合,产生了这个果报的现象,尽到自己的 本分。睦族:意思是和睦亲族。语出《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 睦,平章百姓。 

⑤胥木:(未找到确切的解释) ⑥予按:我以为。 ⑦簪缨:本义指古代女子发上所佩戴的簪子上的吊坠,引证解释古代达官贵 人的冠饰。后遂指世代作官的人家,借以指高官显宦。16 ⑧固陋:见识浅薄,见闻不广。 

⑨唐皋: (1469 年-1526 年),字守之,号心庵(一作新庵),别号紫阳山人。 南直隶徽州府歙县岩镇(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人。明正德年间状元,官至 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曾奉旨出使朝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明 史稿》有传。



標 Unicode:6A19 同【】字

图片是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网站上的,影印件不是很清晰。光绪老谱。

其中谱中记载秦少游的爷爷叫起明公,与起明公同辈的有个秦詠,与出土的墓志铭上的一模一样,是巧合吗?还是秦詠的后人冒称是秦少游后人,因为秦观出名才把他刻在石碑上?你会脑洞大开,发挥你的想象力吧。也许  也许 秦詠并不是少游公的爷爷而是他的旁支。扬州考古所的重大发现也许就是一个乌龙。秦詠碑上为什么没有秦少游两个弟弟的记载,一直想不通。如果为了攀高枝。只把秦观一个人强插到他们只一支,也许就说得通了。另外家谱上有一些高邮派的记载,也许对上海浙江几支家谱的研究有用。高邮本地宋代秦氏的家谱记载几乎没有,福六公一支是从常州返迁到高邮的。现存的家谱记载没有宋元的资料,其他从高邮迁出的,始迁祖是谁,还需要人物的对接。看看这上面的人物是否有用。

他们家谱我十几年前就有,刚开始看觉得像是臆造的通天谱,但是仔细看很多人物真实,比如秦观兄弟三人,这个宋史有记载可以查到,但是秦詠、福六公这些除了常州毗陵家谱其他找不到。我相信他把历代秦氏名人都串在一起肯定是臆造的,但是有些信息是不是可以佐证?是不是可以研究呢?目前只有浙江的几个家谱有唐宋的信息,真真假假自己去辨别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