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120、121)传道、二翁登泰山

 为什么73 2018-06-21



120、传道

大家都在期待着医古文李和老师给我们画重点。

因为临近考试,如果有重点的话,可以有选择地复习,提高考试效率,但是李和老师却说,考试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通过考试来检验你们的阶段学习成果。

现在考得好,未必将来做得好,现在考得不好,未必将来做得不好。

所以对于人生来说,这一两场考试,画画重点,并不是你们人生的重点,其实你们这学期学得挺不错的,很多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三十篇医古文,七十篇古文观止。

有这个水平,画不画重点都不重要了。

后来果然如李和老师所说,我们全班的医古文考试,平均都八十五分以上,这是相当高的分数。

那些从外校过来考察听课的老师,看我们学生随口就能轻松背医古文,都很震撼说,你们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说这是老师交代的,古文好是地基,医只是上面的楼层,楼层盖高看地基,地基不牢楼不高。

这些从外校来旁听考察的老师,很感慨地说道,你们的医古文老师是我们见过最出色的,不是说她教的课有多厉害,也不是说她古文造诣有多高,而是她能够让你们重视医古文,不会低估医古文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她做到了让学生们背一百篇古文的目的。

这个在大学教育里是很少的,一方面学生不自觉,另一方面老师也不重视,你们能够如此自觉加重视,看来中医的发展,后继有人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多老师一直都在授业解惑,但他们并没有传道,什么是道?道就是一种人生精神跟态度。

一个老师之所以成功,不在于你给孩子们传播多少知识,也不是你能够让孩子考多高的分数,而是你可以让孩子们立大志,干大事,而且你能够让他们觉得一辈子努力学习这门技术都值,而且他们可以一如既往地保持这股自信跟热度。

李和老师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121、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在考试得知成绩后,大家以为医古文的学习就告一段落,都松了一口气,而李和老师却召集大家在一起。

原来不是跟我们讲考试的成绩,排名的先后,谁最优秀,而是他在黑板上写上《二翁登泰山》这篇古文。

古文一学完,大家不用老师讲,都能够读懂了,原来这就是老师这段时间辛苦栽培收获到的成果。

刚开始我们背诵古文,觉得是有些辛苦,但习惯了不觉得是苦,一篇篇背下去,发现阅读古文能力增强,背诵的速度立马都上去了,不知不觉间,很多古文不用老师讲,我们自动都清楚。

直到现在,我们才发现,背诵那么多篇古文太值了,等于一辈子都掌握住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开启中国数千年积累的古人智慧宝库。

我们方才明白,老师教学生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自学,转被动学为主动学。

一个中医的真正成长,必定是靠良好的师承教育,加上他个人的自学精神,才能够最后像母鸡啄开蛋壳,小鸡破壳而出一样,这个叫一啄一啐。

我们都很想李老师继续教我们医古文。

李老师说,很多学生太过依赖老师了,而这样的老师也做得太辛苦了。你们看为什么母鸡把小鸡带到能够自己啄食时,母鸡就要把小鸡赶走,因为母鸡知道不可能一直都带着小鸡,必须小鸡自强自立,才能自强于天地间。

所以李和老师给我们的不是一条条鱼,而是一种捕鱼的技巧,就像背诵了一百篇古文后,我们马上获取了阅读古文的技巧,这种技巧一旦形成,终身受益,你不用老师时时在旁提点指导,你自己都可以凭借工具书,阅读起古文,毫无障碍。

真正的教学精神最后是不教,引导你上路过后,老师不用老在你身边耳提面命,你却可以自学成才。真正的中医教育,大学教育,就要达到这个效果,这样才能够产生一个个有自由思想,又能够自学上进的医界栋梁,医门龙象。

李和老师接着给我们讲这二翁登泰山的故事。

原来很多学生都底气不足,认为中医太难学,自己起步太晚,甚至对中医失去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摇摆不定。

李和老师说,这样很危险,因为你如果不能燃起十足的信心跟热情,你这样做什么事情都是在浪费生命,怎么做都不顺心。

你们别以为学中医起步晚,就自卑,你们看医学史里头一半以上的中医大家,一没有祖传,二起步也晚。真正有祖传,起步早学医成才的占不到两三成。

老当益壮,两个老头子登泰山,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还年轻着呢!愚公九十岁有心移山,立马付之行动,什么东西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你起步晚,就怕你没真正用心。

天底下年轻并不是最大的资本,像这老头子真正认真,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人生最大的资本。做学问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你如果真干,三十岁四十岁学中医都不晚,你如果不是真干三四岁就学中医,熬一辈子未必有出息。

《三字经》讲,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而中医里头大把二三十岁才开始学医,最后成为医中大家了,这个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家听后都备受鼓舞,确实名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父母家传给他的,而是他个人觉悟后,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而且古代的条件远远没有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李时珍要做到太医才能看到国家级图书馆大量的医书。

我们现在随便上一所医学院校就有海量的中医典籍,甚至一台电脑都已经足够了,一辈子你都有学不完的东西,这种优越的条件,如果让古人穿越到我们今天来,他们一定会目瞪口呆,垂涎三尺,只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

你们看古人千里参访,万里云游,目的就是交个良师益友,得个古籍宝典,现在你不出门即可知天下事,一条网线,你想看哪个名医的风采,授课的视频都有,如果这样还不能学有所成,那么只能说明,你压根儿就没用过心。

大家听了后非常惭愧,我们不应该以自己起步晚而自卑,应该感恩惜福,感恩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珍惜我们拥有这么好的大学校园图书馆这种福气。

后人不知前者难,往往将经容易看。

很多人都不知道像《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前人的著作,经过千磨万难,才流传到现在,他们都严重低估了经典的价值,小瞧了这些经书的可贵,认为容易得来,就不加珍惜,莫将容易得,便做等闲观。

我们这个时代中医发展,后继并不乏术,也不乏人,更不缺乏海量的经典书籍,那缺乏什么呢?

缺乏一颗真正想学好中医之心,缺乏一颗恭敬感恩之心,缺乏一颗跟他真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没有这颗心的话,你即使天底下的名医来提着你,天底下最好的典籍来托着你,天底下最好的教学资源来灌溉你,最后你也上不去。

你们看我们中医界有那么多国医泰斗,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停止过学习,有些医家到九十岁还依然秉承每日必有一得的精神,手不释卷,仍然在攀登中医这座泰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上进的步伐。

天下的事情有难易吗?你坚持不懈去做,难的会化为容易;你如果半途停止,容易的也会变得很困难。

学问之道更是这样,中医之路也没有离开这个规律,所以你们读《名老中医之路》,看每个老中医成就的过程,就知道他们最贵重的精神,就是一辈子都没有停止过登山的脚步,上进的目标。


大家听了后备受鼓励,从此都不敢说自己起步晚了,因为有人比你起步还晚,却成就大才。大家也不敢抱怨条件不好了,因为古人焚膏继晷,到处还找不到想要的医书,甚至有钱都买不到书,他们照样成才。大家更不敢埋怨学院教育,因为古人很多时候,连基本的教育都没有,纯靠苦读自学,一样成才。所以说破铜烂铁总会生锈,金子终会发光。我们不要怪怨周围环境,要看我们自己是金子,还是破铜烂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