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陵千年开基始祖谭仁京

 犀城杂谈 2018-06-21
一、寻根起因
五十年代出生的我,自步入仕途之后,毛泽东时代的正统教育影响着我一身。四十余年的仕途生涯,我一心朴在亊业上,什么宗谱、家乘呀与我都搭不上边。2012年下半年,茶陵谭氏“三进十八宏”通谱撰修工作会议给了我启示,于是,我参与了组织撰修工作。后来,只因与团队主头在撰修的主张和研究方向上不能达成共识而自行退出。
我正式告别仕途生涯后,有时间翻阅我曲溪谭氏爱敬堂之家谱。我爱敬堂分为十大房(宵、潮、滨、霞、海、沂、暤、曜、晹、唏),自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初修家谱至2006年,已是十修家谱了。从传承的谱中记载,我曲溪谭氏爱敬堂系可奕公位下宏亮公派的一支。但是,祖辈们在家谱中又埋下了伏笔:一是在谱中记载了茶陵谭氏源流序关于“仁京公接可奕公来茶定居”那段史料,即“……宣宗时有书奇公派讳仁京者屡官至光禄大夫后谪龙州都运判致仕与奕祖同居大中时徙茶陵上方隐其仕籍号曰山人传三世八子析为八族其孙司户参军元泰咸通十三年壬辰冬(872年)以书接奕祖次年癸已(873年)奕祖携眷自泰和来茶卜居十五都地名上塘又名邓塘是其故址……”。二是谱中记载了“谭氏远祖世系图”,即1世祁义公—38世用之公—39世书奇、卷达公—40世明公与秀公(书奇二子),承纶公与建极公(卷达二子)—41世振纲公、显丞公、意诚公(明公三子),博仁公(建极子)—42世可奕公(博仁公子)—43世守禄公—44世武兴公—45世“三进公”—46世“十八宏”。宏亮公—47世仁京公—48世格公—49世宁公—50世铨公—51世季轩公(吾地堵泰屋爱敬堂一始祖),而家谱“源流世录”中又将我一始祖季轩公直接记载为宏亮公之子为47世与仁京公同辈。由此,我又查阅了《茶陵县志》人物篇中记载的谭仁京为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
上述史料足能说明五点:一是茶陵谭氏在可奕公(一世)至格公(七世)时期有两个仁京公(以下称为“唐/宋仁京公”);二是唐代时的仁京公与宋代时的仁京公相隔了约170年(相差6代);三是与可奕公同时代(唐朝)的仁京公早在大中时期(847至859年间)有“书奇公派讳仁京者”就来到茶陵上方隐居,咸通十三年(872年),仁京公孙元泰“以书接奕祖,次年癸已(873年)奕公携眷自泰和来茶卜居十五都地名上塘又名邓塘”,由此可知,唐仁京公系书奇公派,可奕公系卷达公派,且唐仁京公比可奕公早来茶陵20年许,也是谭氏来茶肇基的第一个始祖;四是唐仁京公自上方肇基“传三世八子析为八族其孙司户参军元泰”,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唐仁京子孙脉络信息;五是我曲溪谭氏爱敬堂家谱远祖世系图中记载一始祖季轩公是铨公的儿子、宜(宁)公的孙子、格公的曾孙、仁京公的玄孙,而家谱世系中又将一始祖季轩公直接记为宏亮公之子,况且季轩公至仕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任郴州分署时,宏亮公尚是孩童(亮公生于后晋祖6年即941年),哪有儿子比老子大的伦理呢?更谈不上宋仁京公是其老老爷了! 这些家谱史料足以说明我十七世振濂公在明成化二年(1466年)主持初修家谱时,对这段世系史就有异议而故意埋下此伏笔,以便引发后来子孙对此关注而溯源更正之。
正因为有上述原因,这就给曲溪谭氏后辈子孙带来了大的困惑而产生如此之疑问:“我曲溪谭氏爱敬堂支派,究竟属可奕公位下宏亮公派下?还是属唐仁京公派下?”由此,激起了我强烈的寻根求证欲望。
二、上方探源
上方,是唐仁京公肇基之地。2014年8月2日,在茶陵县谭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谭穆喜宗亲的牵引下,我和家门谭赵发首次驱车抵达上方。上方的族亲代表谭秋喜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俩,带我们参观了本家祠庙,并领我们拜会了上方与潇水的众多族亲,而后在秋喜、远新、平和、国新、彬胜、堂华、旭生、茶苟、清良等族亲的陪同下拜祭了茶陵谭氏肇基上方的千年一始祖仁京公和始祖母喻氏墓莹,并翻阅了其族谱。
那天,风和日丽。我们乘两台小车从晓塘村的潇水出发,穿过秩堂田湖、黄土、马首、东首和东坑五个村落,沿公路上山来到了唐仁京公墓葬之地——小田村。下车后,我们步行爬山路约三百米就到了京公墓地。大家齐动手很快就清理掉了墓地上的杂草,烧香焚纸叩拜了始祖后,与族亲们一起合了影。京公殁葬之地风水甚好:左右两侧均为小山凹谷向前方伸展合二为一,形成一大山谷与小田村庄连接,因段氏家族在此定居,故名“小田段家冲”,冲内几户农家可享用虎形龙脉终年不断的甘泉。墓莹背后与巍峨的罗霄山脉连为一体,站在远处眺望,恰似一只猛虎仰卧于此,故曰“虎形山”。墓前与右侧是平坦的慢坡、一片翠绿的油茶林。墓左侧与背后油茶林外围是漫山的葱茏。面对开阔的小田山寨,秋高气爽、迷人的景色使人有些陶醉。唐仁京公就躺卧在如此美胜的风景之中,转眼间已千年有余了。难怪京公的子孙俱登仕籍,其后裔如此繁衍之盛、人才辈出,仅茶陵境内就达四万余众,占茶陵谭氏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此感叹:“京公位下何故多人杰?其原因在于——虎形风水之地灵”!
站在虎形山头,谭国新族亲激动地向我们介绍:“唐朝时的开基始祖仁京公殁葬在这个小田段家冲虎形山丙山壬向,与家谱文字及墓图记载完全相吻合。后来第四世景达(元长子)妻陈氏附葬在京公左旁,第四世景通(元长次子)妻陈氏附葬在京公右旁,第五世徳宏(景通子)附葬在其母右旁、京公右二。谱之记载:清代咸丰丁丑年(1857年)和民国三十六年(1943年), 上方、吉川等地京公后裔两次对此墓园进行过修缮。2000年清明节时,由上方、潇水、芝水、吉川四地仁京公之后裔国新、天久、旭生、茶苟、林生、焕喜、珠生等人合力将其墓地用水泥砂浆再行修缮。”据吉川林生族亲讲:“八十年代初,因刘氏与谭氏争山权,其墓碑字迹遭破坏。故此,2000年修缮墓地时将老墓碑埋藏在地下,并重新立了墓碑,其碑文系林生族亲所书。”
下山后,我们又来到小槎乌鸦泊田形拜祭了一世祖妣喻氏夫人,返回潇水祠庙时已是正午一时了。好客的族亲早已备好了三桌丰盛的午餐,仁京公后裔那热情洋溢的友好家族文化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我。午饭后,在潇水家庙大厅里,族亲们拿来了祖地新旧家谱给我们一一介绍“仁京公自上方肇基‘传三世八子析为八族’”的世系,上坊、潇水、芝水和吉川四地的谭氏家谱都有相同的传世记载。我看到一始祖地光绪辛已年冬月(1881年)五修族谱上是这样记载的:我仁京公始卜居上方大开八元故我处即以京袓为一世京袓以上概从其略亦汰繁就简之意也。一世:仁京字克己唐进士初授龍州都迃判厯官至兵部尚书进階金紫光禄太夫上柱国赐紫金魚袋致仕后隐居上方殁葬小田段家冲虎形丙山壬向配喻氏封安乐县君殁葬小槎乌泊田形子二彬格。二世:彬 行太郎字文科仕至朝议大夫倌居平康府(赣州)配李氏。格 行二郎字文質(质)仕至朝议大夫随父居上方殁葬下十四都蒲江荷花形配马氏殁葬永新县石市汪家门前龙形壬山丙向子八。三世:宣 字元和行大郎容州佥判分居芝水元时谭十萬是其裔也配陈氏安人;定 字元长行二郎衢州大守自上方徙居潇水;安 字元泰行三郎靖州司户分居清水后徙嚴溪配龍氏子孙蕃衍未录;寜(宁)字元康行四郎泉州司户分居竹园配蔡氏子孙蕃衍未录;寵(宠)字元龍行五郎舂陵主簿分居天井湖配尹氏子孙蕃衍未录;寶(宝)字元辉行六郎中書舍人留守廅墓世居上方配张氏;宽 字元洪行七郎湖州通判分居夾州配向氏子孙蕃衍未录;容 字元海行八郎鄧州司户分居洮水配陈氏子孙蕃衍未录。一世祖地族亲们将上述第三世祖统称为“八元公”。自一始祖“仁京公上方肇基‘传三世八子析为八族’”至今已达42世(代)。肇基地——上方京公的后裔与周边的小槎、毗塘等村奕祖的后裔们,相亙间均以宗亲堂兄弟称谓与往来。
谱中还记载了唐武宗皇帝给仁京公的晋升浩封:“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承平則摅忠效猷以翊赞乎文治多難則推誠宣力以樹立乎武功皆臣之良國家所宜眷注以答其勲者也爾龍州都運判劍南節度使谭仁京忠貞彌亮矢志益宏節均國用粮餉不绝於軍中汎掃邊塵根本不摇於境内惟事專乎報主故澤被於生靈似兹偉績宜加優禮特進爾爲光祿大夫上柱國兵部尚書同門下平章亊賜紫金魚袋一襲綸典之重爾其欽哉大唐會昌四年十二月十七日敕命”。
谱中还存有京公的画像,并附有明朝宰相、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之墨宝——“仁京公像赞”:“處廟廊之上則能淑世居草野之間則能淑身進無負蒼生之望退不失吾儒之真言坊行表由義居仁白璧無玷乆推斯人”。
上方、潇水、吉川存有的老谱中尚汇编的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二修族谱时,元代著名遗民、榜眼、授应奉翰林文字李祁撰写的序言;明大祖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修族谱时,明朝大臣、翰林大学士刘三吾撰写的序言;明代万历甲申(1584年)夏月吉日五修族谱时,赐进士第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宗人谭希思为其续修家谱撰写的序言。
以上三位历史名人均在序言中阐明了唐仁京公的官职、肇基地、嗣裔至仕及其处所等。
族谱另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仲秋月,清朝进士、工部尚书、两广总督谭鍾麟和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癸未十月,民国中将、大学教授、史学家彭国棟分别为吉川续修家谱撰写的序言之手迹。
秩堂月溪咸丰七年(1857年)谭氏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格公之子寜(宁)字元康官授泉州司户配蔡氏居高水竹園山殁葬金桔園生子——铎(应为‘铨’)——季軒、季震……”。月溪谭氏谱中虽有误笔窜修,但此段世系和宁公处所、至仕、配偶、子孙、殁葬地等均与我曲溪谭氏爱敬堂家谱记载的相吻合。
泽田明嘉清十五年(1536年)谭氏族谱原序载“……京生男曰彬,授平康府尹、谏议大夫。曰格,授横州刺史,生男八人,俱登仕籍,第四子讳宁居高水,任泉州司户,生铨。铨生季轩,任郴州分署。轩生圭迁、圭輶、圭逢。輶生幸文,任封县令……”与我曲溪爱敬堂谭氏家谱记载的完全相吻合。
上述文字史料为茶陵谭氏开基始祖唐仁京公正名提供了很有力的佐证,小田段家冲虎形山“四座古墓”、公妻喻氏殁葬小槎乌鸦泊田形古墓和上方、潇水、芝水、吉川、月溪、大湖等地多所京公后裔造就的谭氏家廟及其上方一始祖“爱敬堂”堂号为京公正名提供了历史物证,唐仁京公二子:彬、格公后裔为京公正名亦有人证。
三、考察结论
上方寻根后至2015年3月期间,因本人健康原因,我只好利用阶段出院时间、怀揣疑点又走访了高陇、潞水、严塘、平水、虎踞、界首、江西吉安与永新等地的谭氏宗亲,拜读了湘潭、长沙、江西、广东等地的谭氏族谱,加之上述资料,对唐仁京公的脉源和仕途变故及其子裔分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仁京公,字克己,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是显丞公的儿子、明公的孙子、书奇公的曾孙,与可奕公是同辈的堂兄。唐文宗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初授龍州都运判,大唐会昌四年(844年)后晋升为兵部尚书,進階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后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被贬为庶民,为使子孙后代不因此而受到牵连,故,在江西泰和暂住后,唐宣宗大中时期(847—859年)携眷“徙茶陵上方隐其仕籍号曰山人”,殁葬小田段家冲虎形山丙山壬向。公妻喻氏,唐封安乐县君,殁葬小槎乌鸦泊田形;祖妣喻氏生子二人,大郎名谭彬、二郎叫谭格。
彬公,字文科,迁虔州后名虔号洪秩(宏帙),行大郎;仕至朝议大夫,倌居平康府(赣州);配李氏,生子五人,名:益、常、钢、瀚、洪,其后裔散居赣、粤、桂、港、澳、海外等地。
格公,字文质,行二郎,仕至朝议大夫,退隐后随父居上方,殁葬下十四都蒲江荷花形,配马氏,殁葬永新县石市汪家门前龙形壬山丙向,子八,即:宣、定、安、宁、宠、宝、宽、容等(号称“八元公”)八人俱登仕籍,其后裔散居茶陵各乡镇及株洲、湘潭、长沙、衡阳、郴州、江西、云贵等地。
依史料,查遍了茶陵谭氏各族,“宋代的谭仁京及其嗣裔”无任何值得推敲与考证的史料证据,“谭仁京,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也是个“迷”。 后来我和刘年德(原档案局副局长)同学到县档案局查实, 【茶陵州志】中并未有“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谭仁京赐进士”之记载,而是一九九三年撰修“县志”时仅凭一谭氏家谱之说加进了九三年版【茶陵县志】相关章节, 当时亦缺泛考证。
依据上述史料考证,现可还原我曲溪谭氏爱敬堂这段世系史录:
祁义公 (1世)
用之公 (38世)
书奇公 卷达公 (39世)
明公 秀公 承伦公 建极公 (40世)
振 显 意 博
纲 丞 诚 仁 (41世)
公 公 公 公
仁京公(茶陵谭氏第一个开基始祖)可奕公 (42世茶陵开基始祖)
格公、彬公 守禄公 (43世)
宁公“元康” 武兴公 (44世)
铨公 “三进公” (45世)
季轩公(曲溪爱敬堂一始祖) “十八宏公”(46世)
我曲溪谭氏爱敬堂家谱中记载一始祖季轩公是铨公的儿子、宁公的孙子、格公的曾孙、仁京公的玄孙,与“十八宏公”是同辈的堂兄弟;而家谱世系中又将一始祖季轩公直接记为宏亮公之子,这是我祖上故意在谱中留下的伏笔今日得到了诠释,还原了这段世系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认祖归宗。
查阅茶陵谭氏可奕公派下的众家之谱,将唐仁京公的子(彬、格)孙(宣“元和”、定“元长”、安“元泰”、宁“元康”、宠“元龙”、宝“元辉”、宽“元洪”、容“元海”)传记在宏亮公派下,这是茶陵谭氏“十八宏”各基堂族谱中的普遍错误,京公肇基之地也有隐墨疑点之笔。这个错误是茶陵谭氏家谱历史上形成的,其历史缘由很难说清楚。依据谭氏族谱记载的史料分析,其乱宗的主因亦是唐仁京公至仕兵部尚书期间,因直言进谏而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庶民后,为使子孙后代不因此而受到牵连,故,在江西泰和暂住后携眷“徙茶陵上方隐其仕籍号曰山人”,其子孙后裔全都修谱在奕公脉系派下,因此而导致了唐仁京公与宏亮公世系之错乱;加之世代久远、历史变迁、讯息闭塞、谱牒失散、“闭门造车”等因素,故导致后嗣续修族谱乱投宗现象。列朝以来,虽有宗人发现了误修之错,亦无胆识正本清源,仍就“依葫芦画瓢”,流传甚广。
四、值得思考
盛世撰俢谱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亊,但在撰修过程中我们能否从上述溯源纪实中得到一点启示、思考一些问题呢?
史料信息整合的差异而导致谭氏文化传承出现的“扯皮”现象定会影响到“《谱》、《志》”的质量,给谭氏嗣裔留下历史遗憾,给社会留下历史笑柄。所以说,还原唐仁京公和可奕公派下的历史本来面目的世系篇是我们需要研究与考证的重点。
茶陵谭氏已繁衍发展上百万之众,其中唐仁京公派下的嗣裔占了不少比例,而我们今日撰修“《谱》、《志》”世系的完善与对接又如何呢?谭氏各派系嗣裔是否都确认了自己的先祖而真实的认祖归宗了?我在上方考察时,据国新、秋喜等族亲反映:“我们早两年就把族谱交给了茶陵的‘《谱》、《志》’撰修班子,直到今日‘通谱班子’一不退还我族谱,二无任何回音,仍然打着‘照旧牌子……’”。我听后,感觉很不是滋味。我在想:两年前,为什么在通谱撰修办公室看不到上方送交的族谱?为什么我提出要研讨世系章节而有人持反对态度?说什么“研讨,是修志班子的亊,我们照抄老祖宗的东西沒有错”。如果我们今日撰修谭氏“通谱”还是沿袭前人照搬照抄的话,仁京公与可奕公两派系的错乱世系将会误传更广,那真正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因此,我们在纂修中再也不能简单地去抄袭新旧版本史料,而是要在广泛搜取民间与官方史料的基础上系统而详细的博览、整合、研究、考证,并经专家、学者评审后再准确定稿。所以说:我们纂修班子的历史责任是何等的重大!我们的担当又是何等的重要啊!可是,我们个别族亲不分青红皂白、不加思考,把自家老祖宗正名之事搁置一旁,反倒为他人在那里咬文嚼舌,真是我谭氏自家的一种悲哀!
五、几点建议
(一)纂修《通谱》与《通志》的两套班子合二为一。如果确实不能合二为一,其仁京公与可奕公两派系的世系篇应该统一面世。这个统一面世,关系到“茶陵谭氏大局”,亦关系到谭氏广大宗亲“上对祖宗尽孝、下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之大亊。若是这个统一面世不能实现的话,史料信息整合的差异而导致谭氏文化传承出现的“扯皮”现象定会影响到“《谱》、《志》”的质量,那真会给谭氏嗣裔留下历史遗憾,给社会留下历史笑柄,给茶陵谭氏大局产生负面影响,谭氏先祖们也会在“天上”怪罪我们这些不孝子孙,我们这些不孝子孙也将会给后世留下骂名。这可不是什么“沽名钓誉”,也并非什么口号式的“大局观”,更不宜“×××代笔”哦!
(二)茶陵谭氏宗亲会和茶陵谭氏文化研究会,对茶陵谭氏开基始祖的研讨与考证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因而,研究会制订的关于纂修
《茶陵谭氏通志》的工作方案需要完善,尤其是“世系篇”需要调整与充实。尊重历史,实亊求是,正本清源,还历史的真实面目,是我们谭氏文化研究会必须遵守的原则。
(三)茶陵谭氏始祖可奕公墓园倡建方案需要调整与修改。一是项目规模是否有些过大,其投资1200万元是否有些过多;二是能否增加谭氏来茶肇基的第一个千年始祖仁京公墓园建设;三是两个墓园建设项目的规模投资是否能控制在300万元以内;四是能否将大部分资金用在复建“茶陵谭氏总祠”项目上。祠内的宣传內容可起到敬祖拜祖、敬老尊贤、凝聚、鼓舞与激励族群、教化后裔、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作用,并可满足海内外谭氏游子“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光耀祖地、叶落归根”之需求。历史人文景观在云阳山下的移植再现,必将给云阳山增光添彩,给茶陵带来筑巢引凤之效果,使其成为举世嘱目的寻根谒祖、朝圣祭奠的游览胜地;五是向政府文物管理局提出“谭氏千年古墓”的保护申请。
此考察文稿经上方、潇水、芝水、地堵等地13位谭氏族亲代表(上方:秋喜、天久、迪发、小云;潇水:远新、国新、冬水、谷生、谱元;芝水:朱生、德朱;地堵:赵发、谭旭)于2015年3月14日在茶陵县县城东阳商街喜相逢酒店二楼厅汇审定稿、上报茶陵县谭氏文化研究会,并公开发表以扩大其求证范围完善之。
2015年清明节,“宣、定、安、宁、宝 ”等五族的京公嗣孙分别从上方、芝水、潇水、吉川、江头、月江、地都、县城等地来到小田段家冲虎形山为千年开基一始祖仁京公扫墓。参与扫墓的人员有如下55人:上方的秋喜、天久、小文;芝水的珠生、小平、祖光、先喜、贵喜、志新;潇水的远新、普元、谷生、冬水、晚生、建良、清水、新光、国林、下文、旭生、国新、团华、里星、件喜、玉花、春兰;吉川的仔乃、元喜、年生、小汪;月溪(江头与月江)的忠生、发达、吉生、火姑、普苟、开爱、开铁、光爱、祥寿、毅生、喜生、石元、专生、长明、喜生、友云、会元;地堵的赵发;县城的回苟、春元、运元、徳祥、新姣、谭旭等人。一到墓地,大家合力动手:有的拔草清尘,有的铲土填坑,有的抬水泥扛沙包,有的挑水和砂浆,有的整土平台阶,还有的挥笔填碑文字漆,很快就完成了墓地整修任务。紧接着,按礼数祭拜了千年开基一始祖仁京公。下山后,大家又在小槎乌鸦泊田形祭拜了一世祖妣喻氏安乐县君。中午,大家一起在江头谭氏祠堂用餐并磋商谭氏相关亊宜。
茶陵县曲溪谭氏爱敬堂季轩公第三十四世嗣孙 谭 旭撰稿
二О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