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纸麝煤添笔媚 越瓯犀液发茶香

 文山书院 2018-06-21

 664
蜀纸麝煤添笔

瓯犀液发茶香


                                   刘正平/文


        前天的博客讲过金农,提到金农所书七言联“越纸麝煤添笔媚;古瓯犀液发茶香”,但没有展开讲。此联现为上海博物馆馆藏。 题款:乾隆甲子冬日书,古杭金农。钤印:金吉金印(白), 冬心先生(朱),金氏八分(白)。


        现在网络中的释文均有错误,多数将“越纸麝煤添笔媚”中的“添”释成“沾”,不知“添”原作“沾”(tiān),现在的“沾”(zhān)的意思,篆书写作“霑”。 



        麝煤:指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官欲于苑中作墨灶,取西湖九里松作煤。”宋 ·杨万里《送罗永年西归》:“南溪鸥鹭如相问,为报春吟费麝煤。”宋· 晁公武《鹧鸪天》:“兰烬短,麝煤轻。画楼钟鼓已三更。倚栏谁唱清真曲,人与梅花一样清。”


         犀液:指初放的桂花,经咸卤腌制。用于“点茶”。


        唐人韩偓有《横塘》:“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金农七言联显然由此化出。原句“越瓯犀液发茶香”的意思是将桂花放到越窑青瓷碗中,特别好看,茶、桂花、青瓷三种颜色相映成趣。还是唐人原联好。


        当代饶宗颐也书有此联,其笔意从何而来,不言而喻。“大师级”的人物,如此“抄袭”,其错误和“”异体字写法与金农七言联都一样,其品格和学识可见一斑。何况在“抄袭”的过程中,还抄错了——“香”的异体字,在金农联中写得是“禾+木+日”,饶宗颐写的是“禾+大+甘”,异体字没有饶宗颐的这种写法,中间应写为“木”此作品为2007年创作,尺寸138*34cm*2,水墨纸本,收录于《饶宗颐书道创作汇集·第八册·书韵联》。释文:越纸麝煤沾笔媚;古瓯犀液发茶香。题款:敦煌简牍笔势杂汉八分,弥见拙厚面目,丁亥,选堂。


         我们将两副对联对比看,饶宗颐题款中所说“敦煌简牍笔势杂汉八分,弥见拙厚面目”实际上是掩人耳目。老老实实地说临金农笔意,就无可厚非。



         金农爱茶,其书法中有几件涉及到茶,其中浙江省博物馆藏一幅隶书中堂,从中可见金农对茶的理解:


  玉川子(卢仝的号——引者注)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 稽留山民金农。



  金农的爱茶之心从作品中流露无遗,其看到刘松年所画的《卢仝煮茶图》有感而发,金农曾临摹过一幅宋人《玉川先生煎茶图》。从金农所描述的廖廖数语中,破屋数间,玉川子静坐候汤的形象生动地浮现了出来。金农笔锋一转,又谈起烹茶之道来,“茶未易烹也”,他在探索“茶道”。喜欢茶人的都有一点“漫浪”—— 散漫而率性,但未必真的体会到了茶中“三味”。 从金农作品中可知,他不仅研读过《茶经》和《水品》(明徐献忠著)而且还向烹茶专家学习过此道。


      金农能看出“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说明金农对“烹茶”之道,有些许的领悟。



  金农一声长叹“呜呼”,深感要找到一位像卢仝那样精通此道的人来切磋茶艺,也是不容易的事。


  金农在59岁时还写过《述茶》一轴,内容为:“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他还书写过苏东坡的茶诗:“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吾生服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一瓯谁与同,门外无来辙。”


       文人爱茶,古已有之。万云吾庐藏普洱数吨,欢迎同好来吾庐品茶、买茶。如果真如金农写的“一瓯谁与同,门外无来辙”(苏诗),未免太遗憾了,就可惜了天赐“荈烈蔎芳”。荈、蔎都是茶的称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