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剧传人宋东元

 花样年华malan 2018-06-21
蒲剧传人宋东元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宋东元,男,汉族,一九三六年农历七月初七生于山西省翼城县南史村。著名蒲剧演员、高级讲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一九四八年随父参加了太岳二分区解放剧团,一九五O年解放剧团随同分区二地委进驻运城。一九五一年解放剧团与解县剧团合并,改名为“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期间他还是娃娃生为主,最使他高兴的是和阎逢春老师到了一块,通过看、学、问和苦练得到了阎老师的见爱.阎不仅把他的帽翅给他练,还主动给他带功说戏,带他跑“圆场”,计他看着后脑勺并喊着要领“头尖往上顶,双肩要放松,眼睛往前看,气要沉丹田;上身直,下身软,灵活机动才好看’,等等,类似这样的艺术语阎老师先后给他讲了很多,其中他在《蒲剧艺术》及艺校校刊上发表了不少。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这两年时间除《周仁献嫂》外,当时阎老师演的戏可以说他全部学会了,当然还不能达到通、且、化的程度,因为“千学不如一串”,“串”即实践,为了实践,每年春节放假,他就到乡下家戏班参加演出锻练自己。只好先应武行待机转文。他演过《反西凉》的曹洪、《水淹七军》的周仓,《八蜡庙》的费德功和朱光祖,《白水滩》的抓地虎,《拆书》的伍员,一炮打响,从而正式应须生行。
    一九六0年,经阎逢春的推荐,他由万荣剧团调到临汾地区青年蒲剧团。
    一九六三年赴京演出,阎老师特为他加工排练了《贩马》和《出棠邑》。在京演出期间.《出堂邑》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戏被禁演,戏曲演员按照阎逢春的说法:“赵匡胤使不上盘龙棍啦。”他那“吹胡子唯眼,甩帽翅变脸”,排不上用场了。在十多年浩劫中他读了很多的书,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一九八三年他被任命为临汾地区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分管剧目教学。他的课目有:“排戏课”、“表演常识”、“行当课”和“念白课”等,凡是他上的课都有自编的教材。在山西省第三届教学剧目汇演中.《传读》一剧的教材获得一等奖.还有“浅谈蒲剧声韵”论文二等奖,和“教学园丁奖”及“排导奖”等许多荣誉。
    一九八三年至今他发表过十多篇论文,还有改编整理的《春秋义》(由《春秋笔》改编,在蒲剧艺术上发表)和整理的《贩马》(发表于“山西剧目荟萃’,):《火焰驹》给临汾县团排出(郭泽民饰艾千)。未经发表的还有,《瑞罗帐》(南路戏)、《史叮法》(根据《梅花岭》修改)、《乡鞋误》(根据《三疑,整理)、《水淹七军》(红生戏)、《界山日》(武戏)、《黄逼宫》和《放饭》(阎派剧目)等整理剧目。一九九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九六年离休。
蒲剧传人宋东元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宋东元,蒲剧艺术大师阎逢春的嫡传弟子,一位资深的蒲剧老艺人。其夫人韩长玲,系一代名师王存才的真传弟子,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曾红极蒲坛的一位青年演员。我与他俩是经王建武先生的介绍,相识的。在与宋老师闲聊中,他说有心把手头的一些资料,整理一下后出一本书。当时我想,宋老师的书出来后,我定讨要一本,留作纪念。
         4月2日宋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的书稿已经出来了,想“请”我给他校对。说实在话,就我肚子里的这点墨水,哪有资格给人校对书稿呢?为了先睹为快,早早了解一下宋老夫妇的一些趣情轶事,也就斗胆答应了。再者,我与宋老师还有一丝情缘。
        我从小就爱看蒲剧,20世纪60年代前后,正是蒲剧兴盛的时代,也涌现出一批很有才华的青年演员,宋、韩夫妇就是其中。那时年轻的我,方圆村里哪里唱戏,就看到哪里,是一位忠实的戏迷。
       2007年8月30日,我在《山西电视报·临汾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散文,“其实咱也追过星”,我所追的星就是宋夫人韩长玲,用现代人的话说,我就是韩长玲的粉丝。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没见过这位生活中的“星”大姐。所以,接到宋老师的电话后,也不能怠慢,尽力为之吧。
         书名《蒲伶轶事》。对于戏剧文学及戏剧生活,我是门外汉,不敢妄言,但通过校对宋老师的大作,倒有所体会,更对他十分敬佩。从资料中看到,宋老从小家境贫寒,十岁就入戏班,我敢说他没读过几年书,但他所写的文章,文笔相当了得,不论是他在《蒲剧艺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还是他所整理的资料,看得出文化功底十分扎实。他写的东西,基本上是他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但不是一本“流水账”,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很严密,逻辑思维清晰,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宋老师三次座客临汾电视台《梨园堂》节目,面对主持人提的问题,他对答如流,紊而不乱,有板有眼,有情有趣,恰当的把握住了观众和戏迷们的心理。他的演和讲很受戏迷们的喜爱和好评。这足以说明,宋老师在梨园生涯中,不单只注重练功学戏,同时他也注重学习,注重文学修养,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丰厚的文学积累,书到用时就得心应手了。
         二是宋老师的敬业精神。所谓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或工作。由于家庭贫寒,十岁步入梨园后,他就立志在这“十八亩地”里要创出一条自己的路。不怕苦不怕累,苦练基本功,仅仅二年,就奠定了基本功,得到了教练的认可。解放后,他与阎逢春同调到运城专署实验剧团,遇到蒲剧大师阎逢春后,他觉得机会来了,更激发了他的热情,为了得到阎逢春的尝识,每天胡子不离口,马鞭不离手,    靴子当鞋穿,苦练基本功,就这样半年过去了,还没有得到阎老师的指点,但他仍不灰心气馁,而是更加刻苦了。一直在观察他的阎逢春老师,被这种刻苦精神所打动,认宋东元为徒。从此他如鱼得水,得到了阎逢春的真传,成了阎派艺术的传人。
      宋老师1983年到临汾艺校工作,任副校长,工作转换后,他又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育人的工作中去,根据学校的特长,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学校的工作有声有色,为地方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定要干好一行,这就是敬业精神。
       我更敬佩宋东元老师对蒲剧事业的关心和热情。不论在他所写的文章里,还是与他的聊天中,都会流露出他对蒲剧事业的关心,蒲剧兴,他高兴,蒲剧衰,他伤心。他写别人因蒲剧的衰退而痛哭流涕,实际上就是他的内心表白,他为王秀芳的《藏舟》“难产”叹息,实际上他是为抢救蒲剧的一些优秀剧目而着急。宋老师年过古稀,还在为蒲剧的发展出谋献策。
        他这把年纪了,要写一本书。他不是图名,他不是图利,他要把大半生积累的戏剧文化,留给后人,他要把一生所学到的艺术,毫不保留的献给社会。宋东元老师的《蒲伶轶事》,是蒲剧工作者以及蒲剧继承人学习的一本好教材。我也希望所有蒲剧老艺人,都应该向宋东元先生学习,把蒲剧艺术,蒲剧文化,总结一下献给社会。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