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药三分毒,此毒非彼毒——中医一年通学记

 为什么73 2018-06-21




作为中医学习者一定会把一句话放在心上,那就是“是药三分毒”,上过中医一年通的课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很狭隘~





是药三分毒。


但我们真的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难道就是套用目前西药所说的副作用?


是药就有副作用?


其实不然,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文字本身,这里的毒并非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毒药的毒。从广义来说所有的药物都有偏性。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

就,当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

——《淮南子·修務訓》





这里的“毒”就是指药物的偏性。


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中国人已经将药物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等性质做了分类,中医讲究身体的阴阳平衡,而人体生病就是因为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因此以药物之偏性来纠身体之偏性就是中药方剂的治病之道。


当然中药中也存在着大众意义所理解的毒药,比如附子


附子

【性味归经】

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 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向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2. 用于阳虚证。
3. 用于痹痛。
【用法】3〜15g。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来源:大家中医


大家如果看过热播的纪录片“本草中国”,有一集专门讲本草的双面性,附子就是一味典型的例子,古人曾用它制作毒箭,但经过药工的炮制过后,毒性大减,在正确的用法下又成了回阳救逆第一品。


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推出:

几乎没有什么吃下去包治百病或者延年益寿的药,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同, 汝之佳肴彼之毒药。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我们常常会收到“最新”的健康讯息,号称最新研究发现的某种好的食物、营养剂、补品,经常吃会对身体起到如何好的作用,其实我们记忆稍微好一点就会发现,流行的东西一波一波的的过去了,除了那些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得益,消费者真正得到了多少好处? 


大道至简

让我们回归到事物的本质


1
单位药物、食物和个人的舒适程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身体的偏性或者说体质,然后了解食物或者药物的偏性,两者能够互补就是适合自己的。


例如现在广东地区最常见的阳虚体质,如果再经常灌凉茶就是在日服毒药,也许大家会说凉茶本来就是广东的特产啊怎么不能吃呢?


的确,广东地处岭南地区,常年天气炎热,容易损耗阳气,但是老天也是公平的,同样给了岭南大地丰富的阳光资源来帮助人们补阳气。


可是现代人还晒太阳吗?



不仅整天待在室内吹空调,哪怕偶尔出门也是太阳伞、墨镜、防晒霜的全副武装,完全拒绝了天然的补阳方式,因此现在大部分的广东人,特别是办公室人群已经不适合再喝传统的凉茶了。


另外,老师提到广东地区潮湿,阴虚的人群非常小,而女性养颜的滋补品多以滋阴为主(例如燕窝、阿胶等等),如果吃错了可能只是助湿,未必养颜哦~


1
一组药物之间的配比


除了治疗危急重症,中医一般用的是方剂。


所谓君臣佐使,其实就是互相制约,消除毒性,避免副作用产生。


比如桂枝汤中的白芍就是用来制约桂枝的辛散,如果病人需要发散得更多,桂枝的量就应增大,如果需要收敛得更多,白芍的量就应增大,因此中药方剂中各种配比以及用量都是可以由医生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的。


老师课上就说其实中医比西医要好玩很多(西医只要把诊断结果下对了,治疗方案基本是固定的)。


好中医应该是思维型的医生,其实所谓疑难杂症只是需要医生把病机想明白,想明白了治疗方案也就出来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在中和两字,这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日常餐桌上的酸辣汤,酸性主收敛也是为了制约辣的辛散,为什么炒青菜要加点葱姜蒜,就是因为青菜多偏寒凉,而葱姜蒜正好是热性的可以中和青菜的寒凉之性,所以这些配比已经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医道,而且作为我们普通人,完全可以把所学理念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我想这也是我对这门学问如此钟情的重要原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