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翀 2018初夏 师从孙禄堂第三代传人寿关顺先生学拳,至今将近3年半。3年多的练习,越来越明白并且真正感谢师父所传授的是系统的正法。在此,记录一点自己的打劈拳的体会,作为对自己习练3年的总结。师父与众位师兄都始终无私传授拳术与心得体会,有感于此,自己的体会也希望与大家分享。 拳术最重要的,是千古传诵的要点,以及师父的所说的要点。下面是基于这些要点的个人练拳心得,仅供参考。 '拳打顺了,就对了。'总纲不离一个'顺'字。打得难受时,想不通时,就想想这个字。 三体是静止的劈拳,劈拳是活动的三体。 既然是活动的,劈拳的问题就在于怎么动。看起来是怎么前进,实际上是怎么转动。这个转动,有个俗称,叫'门板劲'。拆解开,只需三样东西,一块板,一根轴,一个力,即可。 1.板:腰胯合一(整)。门板门板,就是让身体躯干成为一块板,也就是腰胯合一,也就是整。师父说,腰胯合一,就入门了。所以,这当是所有拳包括劈拳最重要的核心。腰胯合一的要点在于, 1.塌腰且始终塌住。 2.两胯两肩分别在同一水平线和同一平面,身体中正垂直于地面不倾斜,肩胯所在躯干部始终保持正的长方形不动。忌肩部前倾成菱形,或肩部歪斜与胯不在同一个平面。 3.肩胯的运动始终同步,不可一先一后。 2.轴:沿轴转动。门板能转,在于有转动轴。私以为为什么要先顶膝,再上步,顶膝就是为了找到这根轴。个人的感觉是,当前面的脚跟,胯,肩,感觉大约在一直线时,这根轴就有了。然后固定住这根轴不动,沿着它转门板(身体)。想要转动的质量高,就需要轴扎实稳固。转动时忌这条轴沿线的任何一点移动或晃动,比如脚跟,一移轴/重心就没了;比如膝盖,一晃就散。同时忌不到轴时就开始旋转,以及旋转太过向前冲出。定步劈拳,可以帮助尽快的找到旋转轴。另外要找到这根轴,步子的大小也有关系。个人体会是劈拳步子大小是否合理,要以顶膝所能到的极限来衡量,若顶膝到了极限,前胯感觉还没有和前脚跟形成一根轴,那就是过大了。 3.力点:力点在胯。所有的动作,都应以胯发力。譬如最简单的踢腿,否则就不是踢腿,而是抬腿。 1.对胯的要求很高,胯不仅要有力,而且要打开,要松。胯部力量的强弱决定了下部是否实满,以及速度是否迅疾。胯部的松决定了身形是否灵活,发力是否透。 2.对于劈拳而言,发力在前胯,在轴所在的胯。是身体的自发力,而非来自后脚蹬,后脚蹬则易失重心。胯所需要的力由轴承受,向下至脚跟深入地里,再借大地的反弹力。 3.有4个动作可以迅速帮助找到发力点:弓步冲拳,摔跤的崴桩,空抖大杆,定步劈拳。 整,当指整个身体的整。腰胯合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师父打劈拳就会觉得,包括四肢在内都是整的。感觉应该是练到后面身体起了变化后筋骨的重新整合。 曾经看到两个视频,一个是练过点皮毛的人,一个是没练过的人,反而没练过的比练过的感觉更整。想来有两个原因, 1.身体的整劲应该是我们无意识的先天就有的,但是很容易被后天意识覆盖,应该去除后天意识,激发先天知觉。 2.练拳因为要点太多,容易过多关注细节,而忘记了整个身体的整体性,这也是我当时练拳很郁闷时,师兄的点拨。细节要注重,但整体更重要。 上下相随(合)。上下相随即是合。一整一合,是拳术的重中之重。躯干是板是核心,要整;四肢是附带其上的零件,要合。 上部在天为阳为虚,下部在地为阴为实。上下相随,也就是阴阳和合。 1.同手同脚。手和脚本是互不相干的两处零件,但一旦同调,同一频率,同一平面,进而感到互相之间有了关联,就有了合。合是唯一的目的,有悖于合的自然是不对的。解析如下: 1.手脚同时启动,同时止动。不可一先一后。 2.手脚运动的速度相同。不可一快一慢。 3.手脚动作一样。手走直线,脚也走直线(而非画圈)。手起钻落翻,脚也起钻落翻(脚跟先落地)。 4.等… 2.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道理都一样。上下相随,上下相合,上下相同,合就是要大致相同。譬如肩部要拉开那么相应的胯部也要拉开,肩胯在同一平面,等等,以此类推。 3.下部要实。如果把躯干比喻为树干,那么腿就是根部,手则是树枝/梢。根部扎实,树干/身体才不会摇动。无论站得高或蹲得低,都要有坐着打拳的感觉,这就是根部扎实。不可因为要抽紧,而只顾手,忽略腿。我在练拳初期,也是只顾将手抽紧,以致上紧下虚,血往上涌,师父告知放松。上下一致亦或上虚下实皆可,但不可本末倒置。 除去最核心的一整一合,其它还需注意的地方: 1.松紧合宜有度。以前一听抽紧,只道手臂抽紧,于是把手捏得死紧死紧,使劲拧胳膊,心里还特得意,结果是血往上涌。然后师父说放松。也不明白放松,全都丢了。后来才明白,死死的捏和拧叫拙力,只是局部的肌肉紧了而已,而不是整体的抽紧,并且还会阻断气血的运行,身体不会得到滋养。而全部懈掉,也就和外面的太极一样,什么都没有了。所以, 1.松不是懈/没有,紧不是僵/死。松紧有度,就是韧。钢应该是把韧发挥到极致。 2.伸懒腰劲。松和紧的临界点就是伸懒腰劲。并且伸懒腰劲是先天之力,而非后天拙力。 3.“形紧意松”。松,是神意的安闲放松,以及肌肉的放松。紧,是架子/筋骨抻住带来的紧。“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筋骨抻紧,慢慢就会钢筋铁骨;而肌肉放松,气血才有流动的空间,滋养身体。 4.对劈拳而言,过程可以放松,关键是最后到点那一下要抻住。不能倒过来过程紧,最后散掉。 2.节奏韵律。任何拳都有自身节奏在内,而劈拳尤其讲究节奏。因劈拳属金,金在人体主肺,肺主制节。节可理解为节奏,节点,节段等等。节奏是个很虚的概念,大致可理解为: 1.每一步节点要做到位,明明白白,清晰可见。 2.每一步节点要配合好呼吸。入为吸,出为呼。到点了可停顿一下,呼吸几下,再打。配合好呼吸了,与呼吸合拍了,打拳就不那么累了。顺便说一下,人的呼吸,也是有节奏/点的,也是中间会有个停顿。 3.节点之间的衔接要平顺。 4.节奏要自己去找,打顺了就有了节奏。 3.发劲。打劈拳,发劲或不发劲皆可。首先要做到核心要点,求得方正,再来谈发劲。所以,发劲是打劈拳中最末的要点。师父也说,腰胯合一了叫入门,没有说,会发劲了叫入门。 1.发劲前,先蓄势,势要满,才会有势能转化为动能。这个蓄势,就是'弓拉如满月'。拳书讲身备五张弓。但个人觉得,这个弓拉如满月,更多是指的整个身体的一张大弓。试想一下弓拉满的状态,所有的势能都集中于一点,即后手拉弓处。劈拳同理,撇脚后顶膝前停住的这个姿势,就是一张大弓,蓄势点在后胯。个人练拳时会习惯性在这里找一下感觉重心似乎再微微后移的感觉,使蓄势更饱满。后手也可轻放于此处,手胯合一,不仅是拉满弓时合于一点,也是后面手随胯动的合一,同时抖大杆时手也是放于此处。这个地方忌撇前脚时后胯随之而动,转动或前移或挺出/站起来皆不可,势能都会被削弱,后胯要一动不动。若撇脚时后胯随之转动,则后续门板转动的角度不够;若撇脚时后胯前移,则后续顶膝时前进的位移不够;胯挺出同样不可,以上这些都会影响门板劲。 2.转动时,以身领手,把手忘掉。转动的是门板,而不是手,手只是附带的零件。靠的是身体/门板带动手,而不是靠手带动身体/门板。躯干始终保持一块板,而四肢各处的关节要节节放松,这样才能做到,身体一转,手出如箭出,手出如大杆出。注意力在躯干,而不在手,手只是最后一下要做到起钻落翻。 3.转身时速度很重要。90度,一瞬间啪地合上。斩钉截铁,绝不拖泥带水。而速度对于胯的力量的要求又比较高。没有胯的旋转的力量,速度,和手的放松,就没有弹抖。 4.快抖大杆和空抖大杆可以帮助找到劈拳发劲的感觉。我是靠快抖大杆练出发劲的,但是能练出发劲纯属歪打误撞,只因为身体松软并且力气小拿不动大杆,只能靠腿蹬胯转送出去。如果本身身体条件好力气大再外加身体钢筋铁骨的话反而不容易出弹抖劲。 5.发劲时若胯不松容易脑震荡,若发不出则容易打在自己身上,都需注意。所以体格弱小的较为适合练发劲,体格壮的要谨慎。 练法: 1.活步,定步,跟步捣糨糊打法,都要练。 1.活步是最基本的最方正的 2.定步容易找到轴和发力点 3.而捣糨糊打法是最高级的打法,适合各个阶段的人练。容易找到整和神意的放松。 2.快打,慢打,都要练。 1.慢打练心平气和,练细节。配合呼吸多做停顿,检查姿势。 2.快打练整体感,练发劲。 3.练拳初期适合各种拳都练,而不是单练劈拳。单练容易就某个问题钻牛角尖,而各种都练一些容易从其他拳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融会贯通,也防止跑偏。这道理就好像上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什么都要学一点,而到了研究生再深入研习。 劈拳属金,金主秋天。秋有两气,或为肃杀杀伐之气,或为容平,从容平定/宽容平和之气。劈拳也有这两气。大抵劈拳刚烈,没有一点杀伐气出不来,尤其发劲。但是同时,师父更加强调,打劈拳要打至心平气和(慢慢地打)。应谨记,无论是养生还是以武入道还是单纯的尚武,后者才更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最后,不应忘记,打拳是快乐的事。愿人人都能享受练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