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到潦葉飄香時,總覺不似兒情趣

 文苑折枝 2018-06-21

又到潦飄香時,總覺不似兒情趣 

 

 

一場夏雨過後,帶來一股清淡的香氣;不是花開,抬頭,老弟嫂在屋左的籬笆上採摘潦葉。

是的,雨洗過的潦葉,清綠、發亮、飄香!

“哥,瞧,昨晚一場陣雨,這潦葉,長了,又大又長又香,摘一些包粽子,過一兩天就是端午節了。以前,有公公、婆婆、嫂子張羅,姑姑還會回來,像摘粽子、佩香囊、灑雄芳酒、帖五毒符、掛鍾馗像,懸菖蒲、艾草什麼的……”她的話讓我低下頭,她似乎發覺我的心事,關切地說,“你,一個人,兒女又不在身邊,節日就跟我們一起熱鬧著過吧。”

她的快言快語,讓我想起過兩天后的這個節日。

其實,端陽節是個悲傷的日子,是個很不幸的紀念。

但一般人不管那麼多,節日就是日,節日總是想著法子歡歡喜喜地過,尤其是兒時,大家庭的時候,氣氛給我的印象原本確實快樂的。尤其是兒時的鄉村的端陽節,便是節前,就呈現出節氣日氛來,記得父母親在的時候,無論怎樣缺少,空時不空節,節日總是很豐富的。 

 

端陽節是要自己摘粽子的。婆婆、母親都是最會摘粽子的,屆時妹妹都會回來的,妻子、嫂子、妹妹一邊包粽子,一邊話家常。而妻嫂妹摘粽子都是婆婆、母親教的,往往是初三晚煮潦葉,浸糯米(兩個時辰)、初四摘,晚上煮(大鐡煮熟時間很長,幾乎一個通夜),到初五已是滿屋子粽子香了。其實摘粽子也是個細膩的手工,且具體而微,程式是很講究的,先將糯米淘洗乾淨,瀝去水,放一容器內,倒上堿水一兩拌勻(一斤塊堿,用一斤水化成堿水),待堿水被米粒吸收後,再倒入生油拌勻(必須先放堿水,後放生油。否則,堿水就不易被米粒吸收,米粽吃口就不糯)。潦葉用清水洗淨浸泡在清水裏。取兩張,折攏成尖角鬥形,放入糯米二兩,再撈取兩張竹箬插入尖角鬥形粽的左右兩邊。先將兩邊的竹箬向裏折攏,再將前後的竹箬向裏折攏,裹包成四角相等,中間稍有隆起的長形五角米粽,用線繩從左到右紮牢。裹包時要松些,紮得也不要太緊。裹好後,米粽搖起來,裏面米粒會動為標準。包紮得太緊,煮時米粒漲不透,會夾生而不軟糯。取一淨鍋倒入清水,先用旺火燒開,將米粽放入鐵鍋內(水要浸沒米粽為好),在旺火上煮三個小時,再改用小火燜煮三四個小時。所以幾乎要煮燜一個晚上,尤其是我們家的粽子,就形狀來講有芒粽,像個枕頭兒,角粽,棱角分明的;就原料餡來說,有臘肉粽、火腿粽、紅豆粽、豆沙、紅棗、板栗、蛋黃、五花肉粽子,各種粽子,口味各異,記憶中有一種火腿、蛋黃、板栗粽子,特香、又甜,油而不膩,甜而不厭,吃一口滿口留香。現時的所謂香粽,傅太粽子,雖出名,包裹稱千年美味,其實比之不及的。

至於為什麼五月五日要摘粽子。從爺爺的口傳故事中,兒時已耳熟能詳了。說是為了屈原的,五月五日,屈原懷石,投江,百姓不忍愛國詩人的身體被魚蝦食,紛紛投入大量的粽子,後來摘粽子就成了一種紀念。其實後來爺爺又五月五日,是個祭日,紀念愛國忠臣伍子胥的,忠臣介子推的,孝女曹娥之說。後來發現,爺爺的故事都是古書上有記載的。 

 

端午節是要看劃龍船的。劃龍舟的初衷救屈原,那是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後人為了紀念,每年五月五日,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成為龍舟爭競。 家鄉水寬,一條寬寬的淥水從龍中穿過。每逢端午節,淥水上漲,河面開闊,上中下游,處處有鬥龍舟的熱鬧場景,兒時猶盛。我往往騎在爺爺肩膀上,看那:水面,錦旗飛舞,鑼鼓喧天,彩龍競渡;兩岸,觀眾如潮,人頭攢動,歡聲雷動,成為一道景觀。這大概可以用清·郭鐘嶽《東甌百詠》的詩來描繪:龍舟競渡鬧端陽,五色旌旗水上揚。爭看秋千天外蕩,梢婆笑學女兒裝。家鄉的龍舟競渡,尚不缺人贊助,設獎,參賽者來自各方。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上午9點至10點。而賽前的精彩演練在初五前就開始了。正式比賽,船的長度、船上人數、檔次都有規定。一般一條龍船每檔左右坐兩位橈手,加上後梢、掌旗、敲鑼、司鼓和呼號等執事,合計22人。各鄉各村的龍船都有固定的顏色,以此為區別標誌。如藍船,藍衣、藍旗的青龍,黃船、黃衣、黃旗的黃龍,白船、白衣、白旗的白龍兒,紅船、紅衣、紅旗的紅霓蛉還有橙色、紫色等六條船。惟獨沒有黑龍,因人們忌諱黑龍,據說烏龍兇暴。俗話說;“河中划船,氣死岸上人。”鬥龍舟時,江面競渡,舟隨浪飛,彩旗歡舞,船上人喊聲震天,拼體力、拼技巧、拼意志、拼毅力;岸上人看劃龍船的上萬人,也跟著鼓勁,呼喊“加油”,卻忘拍子打在爺爺頭上。還一個勁兒鼓勵,後來者追上,於是,岸上、水中,熱鬧、壯觀!

端午節是掛菖蒲蘄艾貼符的。據《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五月艾油最多,功效最好,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菖蒲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說的是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祛毒靈符,,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蜈蚣蜘蛛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端午節小孩子是要佩香包,圖雄黃酒的。如果說端午節大人會給小孩子一個什麼禮物,那就是香包。婆婆是最會刺繡香包的,我們姊妹七個,每人一個,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奪目,,包裏裝滿芳香、開竅、化濁、驅瘟的種草藥,如山奈、白芷、菖蒲、麝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辛夷、熏草、辟芷、秋蘭、蘇合香等藥物,而香囊外表圖案各異,精緻美觀,佩在腰間,似乎增添不少靈氣神氣! 


 後來讀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讀明初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原來燁然若神人佩的容臭就是這個。 端午節是要雄黃酒的。將雄黃、大蒜置於上等穀取一點塗抹在孩子的額前,臉蛋上,記得小時爺爺為我凃雄黃酒時,說是打點胭脂,更漂亮了,可一凃上,額頭、臉上只覺得火辣辣的,怪,後來蚊子就不敢叮了。取一些灑屋前屋後牆壁門窗,可以防禦毒蟲進屋,蚊子、黃蜂什麼叮咬了,外敷就沒事了。留一些以後備用。 

 

節日裏回憶起往昔的節日來,總是很有些留戀的,不像l魯迅的小說《端午節》,借人之口,含糊地說“差不多”相比實在是相差很遠的,尤其城市的敷衍,頂多買一束艾葉、菖蒲,用葛藤纏著,掛在門上,有的還會幾個粽嘗嘗子,了了。其實,城市淡去節日并不是一件完全的好事。作為節日,真正直接弘揚愛國情節很少。這是個很值得紀念的日子,尤其對孩子們那顆理想追求和愛國的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