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记2018全国评剧老艺术家演唱会

 cxag 2018-06-21

6月17日,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踏上了从北京开往沈阳的列车,受赵亚博和肖博两位同学的邀请前去观看“2018全国评剧老艺术家公益演唱会”。喜欢评剧的朋友应该对这两个人的名字不会陌生,去年10月份他们曾和其他三位评剧爱好者一起在天津红旗剧院举办了首届评剧老艺术家演唱会。去年演唱会老艺术家们被唤醒的艺术青春和戏迷观众高涨的热情深深打动了他们,所以演出结束后肖博、赵亚博就在积极策划第二场演出,并且把演唱会的举办地定在了评剧艺术的又一重镇——沈阳。

1

经常有朋友问我评剧到底是哪里的地方戏,我一般会简单的解释说:评剧源于冀东、成于天津、兴于关外。对方一般都会很惊奇的反问:“东北也听评剧?他们地方戏不应该是二人转吗?”其实这是大家对东北地方戏的一个普遍误解,二人转在东北的影响当然是巨大的,但是二人转演员分包赶角儿的形式决定了它只是一门曲艺形式,而不能算作戏曲。(至于二人转中“拉场戏”的形式我认为是曲艺向戏曲过度的一个状态)还有人说东北的地方戏应该是龙江剧、吉剧、辽剧,其实这三个剧种在东北的影响很小,历史也很短,吉剧、龙江剧定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辽剧更是在2002年才定名。长久以来东北人民听得最多的戏曲就是评剧,评剧的发展成熟更是与东北的民间文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20年前后“唐山落子”在天津立足并逐渐发展壮大后,月明珠、金开芳等名角儿应邀奔赴关外的营口、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的热烈欢迎,为适应东北民众的欣赏习惯,艺人们开始吸收东北语言风俗和民间艺术丰富自己的表演,其中以二人转对其影响最大,二者相互融合、贯通。在此后的近二十年中,起源于冀东的唐山落子在东北逐渐形成了唱腔激越高昂,节奏明快爽朗的新唱法。沈阳(当时称奉天)作为当时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落子在东北最重要的根据地,所以人们便称这个时期的落子为“奉天落子”。众所周知评剧最重要的行当就是旦角,现在所有的旦角流派也都是由女艺人创造的,而评剧舞台上第一批女演员的出现正是在奉天落子时期,并且取代男旦占据了舞台主导地位。以李金顺为首,还有许多我们现在熟知的评剧女艺人如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芙蓉花、花莲舫、筱桂花、筱麻红、喜彩莲等都是崛起于这个时期,可以这样说:奉天落子时期是评剧真正成熟壮大的时期,是评剧最兴盛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奉天落子”进入“评剧”阶段,当时的落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戏曲剧种,逐渐开始走向全国。而东北民众对评剧的热爱始终未减,沈阳的评剧演出以北市场大观茶园为中心数十年间亦从未间断,1949年后进步艺人组建唐山评戏院,1959年改组沈阳评剧团,一时间名角辈出,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陈桂秋、虹丽霞、张金秋、筱凌妹更是被观众称为沈阳评剧“八大主演”。(陈桂秋后被邀入锦州评剧团,后补赵凤霞)其中韩、花、筱更是成为了东北评剧的一张名片,享誉全国。

沈阳评剧八大主演,从左到右:赵凤霞、虹丽霞、张金秋、筱俊亭、韩少云、筱凌妹、花淑兰、鑫艳玲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肖博、赵亚博两位同学选取沈阳举办第二届评剧老艺术家演唱会的用意。列车到沈阳北站后雨还没有停的意思,居然从关内一直下到了关外,不禁担心这天气会不会影响晚上的上座率,打车直奔中华剧场。亚博同学告诉我在沈阳想找一个合适的场地非常困难,我猜想可能是大部分剧场都被不唱二人转的二人转演出给占了,这也是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知音难觅的尴尬,中华剧场是他们权衡了很久才选定的。

本场演出策划肖波、赵雅博

2

雨一直在下,直到开演前也没有要停的意思,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热情的沈阳观众冒着风雨提前来到剧场门前等候,他们如我一样期待这场意义非凡的演出。当天参加演出的一共17位评剧老艺人,(其中张桂秋先生因身体不适没有登台)有14位是东北籍表演艺术家,我想主办方选择沈阳也是为了给更多的东北老艺人跟观众见面的机会。老先生们按照年龄大小一一登台,为观众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演出从7点持续到10点半,三个半小时的演出让观众过足了戏瘾,掌声此起彼伏。

 

年纪最小的赵如意老师首先登台,71岁的她专程从天津赶来。赵老师师从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先生,此次来到沈阳她首先为大家演唱的是评剧《打金枝》的“劝万岁”,这段是沈阳评剧院评剧前辈筱俊亭先生的代表作,是沈阳观众最熟悉的作品,尤其最后俏皮玲珑的【跺板】唱腔最是脍炙人口,台下有许多观众都跟着合唱起来。赵老师返场唱的是到哪儿都必唱的《杨三姐告状》“杨母哭灵”。

赵如意演唱《打金枝》《杨三姐告状》


与上一届相比,此次演唱会的一大特色是加大了生角演员的比重,锦州评剧团的黄静波老师艺宗魏派,他为大家演唱的是魏荣元先生的代表作《夺印》“黑鱼嘴”选段。魏荣元开创的【越调】唱腔是评剧男声唱腔的一座里程碑,为评剧花脸和老生的唱腔走出了一条新路。“黑鱼嘴”堪称魏荣元现代戏唱腔的第一代表作,也是魏派唱腔中最难的一段。74岁的黄静波老师嗓音宽厚饱满,两次甩腔,一次低沉含蓄,一次沉着有力,都完成的很好。

黄静波演唱《夺印》


74岁的王镇芝老师是花淑兰先生的学生,她首先为大家演唱了《哑女告状》。这个戏是评剧的传统剧目,花先生这个戏我没有听过,但从王老师的演唱中能够听到鲜明的花派特色,无论是行腔的走向还是小地方的处理一听就是典型的花派。如果花先生也这么唱的话那这段“行路”有可能是花派最繁难的一段唱腔了,整段唱腔的格局借鉴了京剧的导碰原的唱腔套路,音域跨度比较大。王老师返场《牧羊卷》“席棚”,这段大家都比较熟悉,也是花派唱腔中的大段。

王镇芝演唱《哑女告状》《牧羊卷》


75岁的王桂云老师来自阜新评剧团,她为大家演唱的是评剧的传统剧目《杜十娘》,王老师师从喜彩莲,所以这段“梳妆”有着浓郁的喜派特色。解放前喜彩莲是影响很大的一个演员,后来受她教益的名演员也有很多,其中受益最大的是李忆兰老师,八十年代庆祝喜彩莲舞台生活六十年的演出中李忆兰还登台表演了《凤还巢》。我个人比较偏爱评剧的中音唱法,所以在这次演唱会中听到喜派的唱腔是很意外的,王老师的演唱中正平和,大方朴素,我很喜欢。节目单上写着王老师还准备唱《独占花魁》“别院”,不知为何作罢,很遗憾。

王桂云演唱《杜十娘》


76岁的王北辰老师宗魏、马两派,前面黄静波老师为大家演唱了魏荣元先生现代戏代表作《夺印》,王老师为大家演唱了魏先生传统戏的代表作《铡美案》,感觉这样安排颇有新意。返场马泰老师在《夺印》中的名段“水乡三月”,这段应该是马先生最脍炙人口的唱腔了,“风吹麦浪涌波涛”一句的甩腔化自歌剧《洪湖赤卫队》“船儿满江鱼满舱”一句,两下意境相通,过去艺人的创造力真是令人赞叹。

王北辰演唱《铡美案》《夺印》


本溪市评剧团的吴玉坤老师今年77岁,受教于评剧前辈金开芳、夏青。对她去年演唱会上的两段《桃花庵》还记忆犹新,这次她特意为演唱会重新排了夏青先生的《摆箭会》,这出戏是夏青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排演的一出新戏,这段“斥君王”是剧中的核心唱段,难度非常大。吴老师返场是评剧传统剧目《黄氏女游阴》,因为剧情涉及迷信色彩所以这个戏在民国时代就是一个禁戏,同时也是深受百姓喜爱的一个戏,所以屡禁不止,前辈艺人爱莲君、筱桂花等都有唱片留下。我曾一度以为这个戏已经失传,如果吴老师还会这个戏的话真希望年轻演员去学下来,或者能够记录整理,为评剧保留一份珍贵的资料。

吴玉坤演唱《摆箭会》《黄氏女游阴》


去年的演唱会上周巧玲老师一段《珍珠衫》圈粉无数,这次应主办方邀请77岁的周老师又从衡水赶到沈阳为大家表演。主持人说有很多评剧爱好者专程从京津赶过来就是为了看周巧玲老师。周老师首先为大家演唱的是《马寡妇开店》,演唱前她特意向大家说明这出戏是她在学校学的,后来就不让演了,这次为了演出重新排演了这段。其实这也折射出了一个问题,戏曲都讲究开蒙,有一些可以给从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剧目被称为开蒙戏,而评剧的开蒙的剧目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当年因为各种原因被禁,如《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珍珠衫》等都是如此,如今已经没有了“禁戏”的概念,希望这些戏都能正常恢复演出,对一个剧种的传承来说意义非凡。周老师俏皮细腻的唱腔博得阵阵掌声,又为大家返场演唱了《豆汁记》“棒打”,这段唱腔我只听过白玉霜的唱片,白派这段更注重的是“悲”,重点表达金玉奴在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周老师这段虽然唱词大致一样,唱法上却完全不是一样,后面行腔儿上接近刘派唱法,采用了大口落子的跺板,但是没有刘派的那种凌厉酣畅,速度也没有刘派那么快,绵里藏针,刚柔相济,很好的表达出了金玉奴又悲又恨的复杂心境。

周巧玲演唱《马寡妇开店》《棒打薄情郎》


来自牡丹江评剧团的78岁的王慧云老师去年也参加过演唱会,这次她演唱的是评剧传统剧目《保龙山》“见公父”。这段以前只听过六岁红、鲜灵霞刘派风格的唱法,王老师是喜彩君先生的学生,她的这段唱腔运用中音演唱,吐字清晰有力,质朴无华,把一段“姑苏辙”的唱腔演绎的十分精彩。顺带说一句,要问哪个剧种可以把“姑苏”“乜斜”这种难唱的窄辙用到出神入化,那一定是评剧了。

王慧云演唱《保龙山》


同样参加过去年演唱会的李红霞老师从石家庄远道而来,李老师是我最欣赏的新派传人,在众多的新派弟子中她的演唱最具乃师风范。现在很多新派假声运用的太多,虽然响亮却没有宽厚的感觉,让人觉得不够自然。李老师的唱腔高音宽亮,低音甜润,毫不做作。79岁的她为大家演唱了两段《刘巧儿》,节目单上说是要唱《凤还巢》,“洞房中蜡烛双烧”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新派唱腔,没有听到深感遗憾。

李红霞演唱《刘巧儿》


“奉天落子”时代大批的女演员涌现,所以在评剧界就出现了一个难题:这些嗓子又高又亮的旦角很难找到可以跟她们同工同调的小生演员配戏,所以女小生应运而生,并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如:袁凤霞、洪影、艳铭杰等。81岁的吴春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女小生。来自阜新京剧团的她为大家演唱了《唐伯虎点秋香》“作画”,耄耋之年的老人神采飞扬,连画带唱,一气呵成。

吴春艳演唱《唐伯虎点秋香》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著名演员潘长江在成名前唱了很多年二人转和评剧小花脸,许多年前还曾把其师刘立明老师的代表作《屠夫状元》摄制成三集戏曲艺术片。其实潘长江出生在梨园世家,他的父亲筱月来、母亲王晶华都是当年东北著名的评剧演员。这次演唱会二位老师也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了演出。82岁的王晶华老师首先为大家演唱了评剧失传剧目《夜审周子琴》,这个戏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名篇《胭脂》,以前只听过李金顺的唱片,已经失传多年,这次能够听到觉得非常意外。返场新凤霞的新戏《艺海深仇》【反调】。86岁的筱月来老师原名潘林生,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评剧小生演员,他首先为大家演唱了《马寡妇开店》中经典的“八轴画”,我最开始喜欢评剧就是因为小生唱腔,个人觉得评剧的小生唱腔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跟旦角的唱腔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几乎完全是另起炉灶,这种现象在其他剧种中并不多见。潘老师的演唱与刘小楼、李福安的风格相近,很典型的东北小生唱法,婉转抒情、节奏稳健。返场《张彦赶船》又叫《白玉楼挂画》,这个戏我只看过其他剧种的演出,从没听过评剧的版本,不禁再次感叹老人会的太多了,特别希望现在的演员能够把这些传统戏继承下来,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如斯。

王晶华演唱《夜审周子琴》《艺海深仇》

筱月来演唱《马寡妇开店》《张彦赶船》


82岁的李晓梅老师来自锦州评剧团,师从新凤霞。这次来到沈阳参加演出她特地选了一段东北人最爱听的大口落子,唱了《回杯记》的经典大段。耄耋老人一张嘴就点燃了全场,嗓音清亮爽朗,高亢入云。同行的赵同学是比我火热十倍的评剧迷,李老师这段《回杯记》居然听的他哽咽,我想这眼泪不是为张廷秀和王二姐的爱情而流,来由一定是千头万绪无从说起的。李老师返场清唱了新凤霞先生《无双传》四句唱腔。

李晓梅演唱《回杯记》《无双传》


83岁的新少敏老师去年也参加过演唱会,她是筱俊亭先生的大弟子,也是筱派艺术最优秀的传人。去年演唱会她登台表演了《打金枝》和《小女婿》,这次她给大家演唱了筱派名剧《穆桂英挂帅》,俏丽玲珑的唱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新少敏演唱《穆桂英挂帅》


83岁的筱凌妹是当年沈阳评剧院“八大主演”之一,这次她登台为大家表演了《半把剪刀》“法场”。这出戏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花淑兰先生的版本,“法场”的大段念白堪称经典,筱凌妹老师这段念得铿锵有力、感人至深,节奏感极好。念白后的唱腔比花淑兰唱的少,不知道是当年就这样演还是后来改的。

筱凌妹演唱《半把剪刀》


本场演出最后出场的依旧是在去年演唱会中唱大轴的陈桂秋老师,87岁的陈老师为大家演唱的是《赚文娟》中一段反串小生的唱段。陈老师似乎很喜欢反串小生的戏,除了《赚文娟》,他的《花木兰》《孟丽君》中也都有反串小生的情节,在与韩少云先生合作的《人面桃花》中她反串的小生崔护更是成为经典。艺术的魅力真的是无穷的,板胡一响慈祥的老太太立刻变成了英俊小生,当场挥毫题诗一首,举手投足之间风流倜傥,一派雅士风范。陈老师精彩的演唱和表演把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

陈桂秋演唱《赚文娟》

陈桂秋现场挥毫

3

老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深深打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宝刀不老的演唱依然能够折射出他们当初在舞台上的风姿绰约,正是如他们这样为评剧艺术贡献了一生的评剧人谱写了评剧艺术的辉煌篇章。今年恰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鑫艳玲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主办方还特意安排了缅怀鑫艳玲先生的环节。

王其珩老师讲述鑫艳玲先生的故事


演出结束后观众围着舞台久久不愿散去,本场演出的策划者肖博、赵亚博也走上台与老艺术家们合影留念,他们青春的面庞与老艺术家们脸上的皱纹相差了数十年的岁月,此刻二者却因为同一个原因笑靥如花。与上次同样,本场演出依旧是他们用草根众筹的方式组织完成,在去年的文章中我就谈过组织这样一场演唱会的难度,但是他们凭着对评剧艺术的一腔热爱做到了,并且还要继续做下去,(据悉明年的演出将在北京举行)老艺术家们在鲜花和掌声面前灿烂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们没有忘记评剧,相信评剧也一定会记住他们。

久久不愿散去的热情观众


从剧场出来雨已经停了,一轮明月在天幕以上皎洁明亮。非常感恩能够有机会观看这样一场精彩的演出,最后还是要祝福评剧,祝福所有老艺人健康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