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水照花忆杨曌

 ye9030 2018-06-21

杨曌(1983年)



我最后见杨曌老师是2004年,那时她从北京回广西,说是治病,也借此走一些地方。她联系了她的一些学生,在南宁我参与见过几次面,不久就回了北京,再不久就听说她在北京病逝,时间是2008年。

杨曌老师到广西,大概是1973年,直接就分配到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师范系,教些色彩、素描这些基础课,后来才主教版画,黄道鸿、张红、肖舜之、朱俊杰、陈大华、陈兵、包建群……都是她的高徒,都在当时及后来的专业岗位上有很好的成绩。77年高考恢复,以及改革开放后,她在版画上确是带出了一批青年才俊,也影响了一批随她学习的年轻人,如再把吴烈民这样过了而立之年、又与杨老师是亦师亦友的木刻朋友算在内,就更多了。总之,在当时的版画圈里,坊间和体制内,杨曌都有影响力。


杨曌与学生在广艺

(右起杨曌、吴建谋、陈兵、朱俊杰)



 杨曌老师1963年中央美院毕业后,先是在北京工作了好些年,文革后期才转到广西。当时那个迎新一般的创作氛围尚未崛起的,教员大多各自囿于自己的课堂,还要下乡下厂,整个状态普普通通。大概是1978年前后,没怎么涉足创作的杨老师,逐渐“跳出”了教员的身份,在木刻版画上爆发出一股很饱满的才华,原先学院派的那些功夫,包括造型、刻工、黑白的学问,尤其把握画面的那种过人的审美能力,使她的出现似乎给广西带来一种意外的力量。有段时间与吴烈民合作,更是使她在创作上占据了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生活的版画优势,在当时广西的版画界可谓有很大的声望。


菠萝蜜      杨曌     1978年



这种新锐的声望,也包括她在学院里深得学生的拥戴和喜爱。我进校念书的时候,她的声望已非同一般,虽然她在师范系教书,我在美术系做学生,彼此都没有跨系上过课,但我私底下是常常去她家登门请教的,有时带着作品去,有时闲聊谈艺,碰着她刻木刻,更是亲临了一个生动感性的课堂。如《担来满山春》,从上板到刻制,我都见过。她爱说,能说,活泼,极有亲和力,很多对我来讲很受用的指点,都是在一种清脆的雄辩的声音中传递的。后来她参加了中国美协主办的“十大女版画家联展”(1985年),当选广西美协副主席和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以及中国美协理事、版协理事、广西政协委员……,此时的杨曌,在我们看来已是很成功耀眼的女画家,很多专业场合也常常能见到她得体风光的身姿。


相依      杨曌     1981年



从这点看,广西是她艺术创作的福地,但很多人也能从她身上感觉到一种成功者的孤寂。她和丈夫长期分居京邕两地,无子女,身体也不是太好,1981年有份报纸对她有过一个访谈,后来以专访的文体发表了,题目是《我嫁木刻刀》!此语取自她的原话。话是讲得乐观,但背后的辛酸也显而易见。杨曌老师有张版画,叫《相依》,画的是屋脊上,月夜下,两个鸽子甜蜜依偎的样子,几丝长柳垂了半个画面,很温暖的情调。这应该是她的心境写照,她也很喜欢这张画,我记得在天津的《劲草》版画杂志还发表了。

杨老师的丈夫,我们叫梁老师,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我印象中学院放假他有时会来广艺,或者杨老师去北京,杨老师退休后就基本住北京了,两人都在退体前把生活过成了事业。前些年,我从吴烈民老师那里听到梁老师回广西整理杨曌作品、编辑画册的事,后来就没了消息。此事一拖几年,今年梁老师也病逝……


风霜     吴烈民  杨曌    1981年



广西版画在七八十年代是强势画种,队伍更是兵强马壮,但我印象中,正规军不多,对应着新时代艺术气息的创作也少。杨曌是个特例,她是从央美附中四年,到版画系四年,从整个绘画的那一套基础里,都浸透了扎实的学院气息。加上专业上随李桦、古元、王琦、黄永玉等大师学习,她在版画的专业修养里,确是透着与当时环境不一样的正规军的风度,也借此提升了广西版画的品质。1980年至1988年前后,是广西版画、也是杨曌的黄金时代。除了她创作声望的如日中天以外,她与陈伟南以及陆田先生,一同把师范系的版画教学和创作搞得风声水起,一时占尽风头。以她为主力的“桂风版画研究会”,不仅在广西,在全国都影响甚大,团结、影响了广西最新锐的一批版画力量。她的《菠萝蜜》《风霜》《壮家巧姑娘》(均与吴烈民合作)《壮家过年忙》《漓江秋》这些作品在当时的《新观察》《版画艺术》《美术》等重要刋物上发表,更是名重一时。


菊花水粉写生     杨曌    1979年



其实杨曌的速写,尤其水粉,也很棒,有一种高雅的气质和沉郁的光芒,只是这一块很隐性,不常公之于众。她去桂林工作后,版画渐少,水粉水彩倒是多了起来。我留校以后有机会见过这批东西,大大小小有不少,从中能感到杨曌老师艺术修养和能力的全面性。“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是她常跟我讲的一句话。

1980年《广西美术》第一期组织过几篇水粉画的笔谈,我记得有梁文江、覃忠华、杨曌、李绍中,都是当时水粉画的重要人物。杨曌写的是《画花琐谈》,也附了画,从选题和文字洋溢着女性的喜好情怀,只是从那以后,杨曌的水粉几乎就密不示人了,好像是完全着意于版画的创作。


漓江秋     杨曌    1986年



继黑白木刻后,杨曌倾重了一段时期的水印木刻,主题是桂林山水,同样流溢着她那种爱美甜静的女性情怀,其语言形式的婉约简洁,满是迷人的情调。

杨曌老师去世时也就70出头,年纪真不算大,她离开南宁后,有近20年消失于广西美术界、版画界。现在对学院一代代的新人来讲,“杨曌”,太古老了,对跟她相识的人来,“杨曌”,也是远山的风景,蒙了尘埃。我去年策划一个“画美壮乡”的展览,将她过去送我的几张表现壮家风情的木刻展出了,不少五六十年的老学生,在她的画跟前一瞬间焕发了一种重见先生的亲切……


漓江,我梦的摇蓝      杨曌     1987年



我印象中的杨曌,大多时候是眉花眼笑的,尤其跟学生在一起,一如她的画,好看、温纯。后来再见她,包括在桂林和最后在南宁的那一回,状态心态判若两样,岁月、环境改变了一个人。1990年代以后的杨曌,或许已是疏于绘事,木刻更是忘却。我对她的喜爱、追慕,竟是1990年代初期以前的那个杨曌,尤其是广艺时期的那个杨曌,其余尽是模糊。但在我记忆里,我们那时候是懵圈的,对杨老师的好多作品和闲谈,以及性格都在意不够,也看不懂,现在零星的回忆起来,才感到杨曌老师有太多需要补阙拾遗的地方,比如这次画册的出版,这毕竟是杨曌老师一生中唯一的一本画册,比如那些旧纸泛黄的速写、水粉,这些一定是杨老师艺术生命完全不为人知的一批宝贝,再比如旧照里杨老师那副得体的肃然,或清纯的眉花眼笑……

 


2018年5月16日写于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