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与“三九”,最热与最冷,你知道什么时候是“三伏”吗?

 悄悄地人走过 2018-06-22

我国民间有谚语“热不如三伏,冷不过三九”。那么,什么是“三伏”和“三九”呢?为什么“三伏”天最热,“三九”天最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酷热的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如2005年的“中伏”(二伏)就是二十天。因此,那一年的“三伏”期共有四十天。

为何热在“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庚日”的计算法:

“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等等,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寒冷的三九天: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是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我国民间有《数九歌》,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因而不同地方的《数九歌》不太一样。流传最广的是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来反映天气的冷暖。

为何冷在“三九”:

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这时候冬季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气温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所以“三九”时最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