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错伐蜀

 蔚蓝色淼 2018-06-22

司马错伐蜀:司马错是古代杰出军事家,他指挥的伐蜀战役是古代把握战机奇袭的重要战例。李斯和华阳国志虽然说是张仪伐蜀,但李斯谏言是夸大异国人功绩劝阻逐客,把司马错和甘茂的功劳归张仪,华阳国志是六百多年后的书,自然都不能真实体现伐蜀战役。索隐认为是战国丞相地位高,战功首归丞相张仪“以仪为秦相,虽错灭蜀,茂通三川,皆归功於相”。可见丞相为何能专权,为何让皇帝忌惮而改用宰相了。只有《史记》和《战国策》接近历史和事实。《史记》详细记载司马错在战前对全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就像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他的谋划是古代战略计划的经典范例。当时秦国和蜀国是仇敌,不可能有《华阳国志》送石牛类的演义故事,而且秦国也了解蜀国的道路。秦国和蜀国是前475年开始交往,《史记》六国年表的前475年“蜀人来赂”,前451年秦国就已经控制南郑,越过秦岭占领西部汉中,《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左庶长城南郑”,但是在前387年蜀国攻占秦国的南郑,《史记》六国年表:“蜀取我南郑”所以两国是敌国,谈不上送石牛过秦岭,而且当时战机难得,往往稍纵即逝,雕刻石牛,送到秦岭边都需要时间,也不能保证蜀王那么弱智会相信石牛能下金子,就算相信让人就地看着石牛仅仅把金子送到蜀王那也比送石牛方便,不会耗费巨大地把石牛运去,这都是演义的成分,不是真实的历史。当时需要秦国秘密准备,快速利用巴蜀内战奇袭,也不会慢慢跟着运石牛的蜀人走。司马错反对张仪攻中原,主张伐蜀,首先是要解除秦国南面的威胁,收复南郑和西部汉中。若攻中原时,蜀国从西部汉中北上,楚国从东部汉中北上,都会对秦国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司马错是反对攻中原。正是在司马错主张收复西部汉中再伐蜀的战略基础上,秦国后来才有张仪诈取东部汉中彻底解除南部威胁。秦向中原发展的战略总计划,伐蜀是关键。伐蜀作战是军事家司马错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他评价蜀国内乱,应该乘机先伐蜀,是把握战机的高明谋略。蜀国攻占秦国南郑后,封给蜀王弟弟当封国,就是后来的苴国,但是苴国和蜀国的敌国巴国勾结,造成内战,这对秦国自然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收复失地的战机,若是不能把握这次机会,秦国能否统一就很难说了。司马错指挥这次战役仅用一年时间,不仅收复西部汉中,而且灭蜀、灭巴、灭苴平定三国,控制了整个蜀巴地区,自然是利用了当时巴蜀内战的混乱,几乎没有付出多少代价就开疆拓土,收复失地。这么短的时间攻占大片领土,后来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都取得过相近的成就,显然是吸取了司马错把握战机的经验。司马错是战略家和军事家,张仪是外交家,两人才能的侧重点不同,司马错能谋划全局,快速地出奇制胜,这不是外交家能做到的。司马错和张仪都不是秦国本土人,司马错是和随会到秦国的晋人后裔,有尊周的政治态度,认为攻韩国是劫天子恶名也,主张收复异族攻占的失地开疆拓土,反对和中原华夏各国打内战。司马错平巴蜀对中国来说是华夏开疆拓土,平定戎狄扩展中国的领土,对秦国来说是扩展了近一倍的领土,极大增强了国力,为秦朝统一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后世都评价秦国能统一是因为平定了巴蜀控制了上游。司马错谋划战略方针时提出的:“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彊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这话也是古今中外各朝代兴衰的重要标准,直到今天仍然对现实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司马错能把握战机,提出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战略,无疑是杰出的战略家。司马错提出的反对攻韩的态度,实际在战国对各国都有借鉴作用: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后来楚国和魏国都没能发展成具有统一力量的国家,主要是因为过多把攻打韩国作为主要方向,既限制了发展的空间,又落下打内战让华夏各国人民反对的恶名。司马错的战略谋划,尊周室中央政府,扩展实力逐渐统一的战略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说: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司马错反对秦攻中央周政府的态度和东汉末荀彧、毛玠提出的尊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方针相仿。在古今都是重视把握战机,这是战略家最重要的素质,这是决定胜败存亡的大事,贻误战机悔恨千古的例子很多。司马错伐蜀的战例和他后来第二次定蜀、取黔中、拔河内、战河东等众多战役比是最有名的一次战役,也是研究司马错军事思想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