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错伐蜀之后,分析他要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战”的意义和目的

 思明居士 2020-03-13

秦惠王侔得上"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世之一的称号,在于他明智地支持了司马错伐蜀这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司马错伐蜀之后,分析他要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战"的意义和目的

司马错在朝堂说议论伐巴蜀

秦惠王支持司马错伐蜀的真实意图,再建立一个"耕和战"的后方战备基地

一,秦国承受"诸侯卑秦"的原因。

秦国的崛起在于秦襄公勤王,周朝因为受到申侯及犬戎的进攻,迫使周王朝镐京被毁,得位后的周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虽处卑陋僻壤的秦地,但他讲义气,率先带着一帮老秦人勤王,周天子感动之余,嘉赏了他,给了他一张空头支票,说那块歧山之地,是朕的地方,你去收回来,就当作朝廷对你的奖励吧!秦襄公奉诏讨贼,讨了土地回来,从此与关外各国平起平坐。

秦穆公更厉害,东征西伐,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这本是好兆头。不料他死了,死了后又殉葬,带走了一大批贤良能臣,给儿子康王以后的秦国,在形象上让人看不起。山东诸国与秦国渐行渐远,认为西戎之秦国倒底没有摆脱野蛮出身,被认为秦国和楚国这样的蛮夷国应该处于被卑视的顶端,以夷狄遇之不会有错。在秦献公元年,持续了二百余年的人殉制度才废除,这种制度耗损人才,秦国本地又缺少人才,没有人才也是秦国积贫致弱的原因。以故人家看不起。

二,秦国来自周边的压力大,迫使君主更弦求才改革

在秦献公之前的五代之中,又碰上秦国公族争权夺位,内乱不止朝纲不振,外来势力的楚国已取了汉中,并与巴,苴等小国勾结阻止了秦国想南进拓土的企图,三家分晋后,三晋的威胁更加严重,新兴的魏国打败秦军,秦国的粮仓之一的河西之地被魏夺走,秦国日益衰弱。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彊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到了秦孝公时,关外各国突飞猛进,各国君主招纳人才,积极变法,富国强兵,形势处于上升阶段,势力急剧加强,把秦国远远的抛在后面。秦孝公继王位后,不得已而仿效山东各国招纳人才,这才有了商鞅入关后的变法活动。秦孝公之前的国力,是在吃老本,几乎把秦穆公得来的财富啃光了。关外的诸侯国都在搞富国强兵运动。秦国却在王室内乱中脱不开身,内忧外患,不要说出去争夺土地,能保住既有土地已经不错了。原因就是没钱打仗,没粮吃饱,土地贫瘠,国力积贫。因此,困境重重,出关争雄只是一句空话。

司马错伐蜀之后,分析他要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战"的意义和目的

巴蜀地形图

三,国弱必然招鄙视,图强要靠人才

由于秦国所处的位置僻远,建国时又是部落形式组织的国家,文化层次远比中原各国差,邻居的西南方和西北方尽是戎夷,这些部落国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跟秦国处于同一种生产关系之下,自然难有断层性的飞跃。楚国已经沿着汉水吞并了许多小侯国之后,同晋国打了几仗,把势力扩充到巴,苴,并且控制了苴国,巴国和汉中,这样对秦国企图向南扩张起到了屏障作用。

秦孝公深感秦国落后挨打,又痛切感到无得力人才可用。在朝中的尽是一群靠世卿世禄制滋养保护下的官僚公族。他们在有所作为的秦孝公眼睛中等于一群占着毛坑不作为的公族。

因此秦孝公向外招揽人才,任用商鞅变法。强行推行变法几年之后,秦国国力大增,诸侯们才把目光转向西面警惕秦国的崛起。

四,秦惠文君继位,商鞅变法的成果越来越明显,国家需求更多的土地来积累财富

秦惠王时,商鞅死了,但他变法的各种制度依旧执行,财富增长,人们有奔头,使关外的游学人才看到了西方的秦国有希望在各国中崛起,便纷纷奔向秦国。商鞅变法引起的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吸引了关外不堪忍受旧制度剥削的六国民众,他们也从关外进到关中从事生产劳动。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铁制生产工具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对深化促进变法,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量的外来人口,引起关中所在地区的生存空间呈现拥挤状态,人口膨胀使关中变得十分狭小。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秦惠文王准备找块新的地盘,来安置人口和推行商鞅变法的核心中的"耕"的内容,耕地面积和耕地生产方式。而没有土地是谈不上生产实施的。

司马错伐蜀之后,分析他要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战"的意义和目的

巴蜀与其他各国的关系

五,秦惠文君有势力财富,变成了秦惠文王

这是商鞅变法的积极成果。秦惠文王要扩张国土面积,政令发布。在朝堂上就产生了司马错与张仪的关于取蜀还是取韩的分歧。司马错主张取蜀,张仪主张伐韩。

1,巴蜀与秦国的地缘关系

巴、蜀、苴等部落国家与秦有地缘关系,地形恶劣也挡不住他们越过群山峻岭相互友好地往来。苴国与巴国走得近,是由于地缘近于秦国,比较而言,蜀地稍远点,蜀民去秦中,要越过苴国,苴国一直是蜀地出秦国的门户。在楚汉时,刘邦花重金讨得汉中(苴),就是因为汉中是巴蜀的跳板及东北大门,也是千里栈道的起点,作用非常大。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大司马必居汉中坐镇。

现在是蜀王要教训自己的亲属苴国,这个苴侯弟弟打不过蜀国,投到巴国去了。苴侯是蜀王的弟弟,被蜀王分封到汉中后,与蜀国生隙,投到仇敌巴国的大树下,这让蜀王不爽。于是发兵灭苴,苴候仓皇逃到巴地后向秦求援。而巴国早与楚国通婚,这会儿楚国罩着巴国。秦国这会儿不想招惹楚国。伐蜀派只想取得蜀地后,再迂回处在下游的楚国西部巴国及下游地区,那些向东流的江水会帮上占据了上游人的大忙。

2,拣比自己弱小的打更有把握:

在司马错回复张仪的论战中,有一句

"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很明显,蜀,苴纠纷打架都想找大腿抱,都派来使者向秦国求救。司马错建议趁了这个机会,把它们都灭了。因为他们自相残杀,自取其祸。这对于一心想攻占蜀地的实干家而言,确实可以取得这种效果: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安其地,欲强兵者务附其民……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材足以足民缮兵。"

明白地告诉说,蜀国比秦国更不上文明人的眼,自然不招关外正人君子的遣责,你撑饱了打十几个戎翟之国也没人管你。

而打蜀国关键是容易打下来,有把握,占了地盘可以耕种,可以富民,最后归结为强兵。这正是商鞅变法的核心——耕与战。

司马错伐蜀之后,分析他要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战"的意义和目的

秦国强大以后,吧魏国给逼走了

蜀地广阔的地方需要开发,这不难。司马错攻下蜀国后,推广了几年新的开发思路,积累了许多财富。几年之后连巴国苴国也推行耕作制度。由于司马错对商鞅变法的内容汲取了精华,秦国让他留守蜀地,推行耕种和操练士兵,把这里当作秦国的后盾和保障。

3,张仪是走的上层路线,挟天子以令诸侯。张仪完全忘了,即使是韩国也正处于分晋而独立的上升时期,力量再差,也要比秦国那种刚有几个钱,就要嚷着大撮海鲜的暴发户式的消费。韩国更懂得保存势力,也差不到那里去。何况,这些诸侯国根本就不听周天子的招呼,挟着周天子又有什么用?张仪是纵横家,言词有力铿锵,但经不起推敲。秦惠文王不听他的,他支持实干家司马错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伐蜀。结果司马错成功了。

成功之后,厉行秦国已经证明有实用价值的商鞅的变法条例,这比在关中施行起来要顺利得多。蜀郡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出源源不断地输往关中,支持秦国年年作战而不缺兵少粮。史书上说,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张仪列传》

六,怎样开发蜀地,使之成为粮仓和兵源

1,司马错平蜀地后,贬蜀王为蜀侯,秦国派陈庄相蜀。不久又封公了通到蜀地,秦惠王十六年,蜀相壮杀蜀侯,次年秦武王杀蜀相壮。秦昭王六年,蜀侯煇反叛,司马错再次平定蜀国。

2,秦国攻占巴蜀后,为了开发蜀地曾于公元前314年移民5万人入蜀,这些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秦人对蜀地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行在关中证明可以强国富兵的耕种方式和耕战结合的变法精华。把商鞅变法的各项制度全面在蜀地施行。开发荒山,增加耕地面积。

司马错伐蜀之后,分析他要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战"的意义和目的

司马错游戏图画像

3,秦国为了调发军粮以支撑秦国对六国的战争,他们修建了连接关中、汉中与四川的栈道。秦昭王时期,由于岷江泛滥,秦国又命李冰修建了贯穿成都平原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成功修建,能够灌溉三个郡的万顷稻田,蜀地从此称为"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天府之国。

4,秦国特色的增加劳力的办法是把罪犯转化成劳力。不使罪犯关在牢中,而是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商鞅变法的条例复杂苛刻,稍不注意就成罪犯,轻者罚款没身为官奴,重者充边流放到边远地区服劳役。秦国的罪犯有两类,一是细民犯法,连坐就是伍,什,佰等单位下的一大群;二是官吏犯法及官员公族谋逆,重者死而族灭,与此牵连的发配边疆戍边。这两大类群的流放之地,在于巴蜀和房陵(南郡),秦灭巴蜀后,全部发往巴蜀目的就是为新的地方补充劳力。史书上记载为:"秦之迁人皆居蜀",原因就在于此,转化劳力十分迫切。秦王政发配嫪毐门客几千人到蜀国服劳役改造,发配吕不韦等几千人去蜀地。还有一类是移民,一是政府组织移民,不去也得去,关中人多时,一次移民十万,规模十分庞大;二类是老百姓愿意去的,这受国家鼓励,这些从中原去的人带去资金,技术,成了蜀地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货殖列传》里的素封大户,技术骨干均是"迁虏",说明秦惠王时代的开发巴蜀是成功的。仅举两例,可以看出迁移的关外人到了蜀地的作为,卓王孙和程郑,以才能适合蜀地资源,成了巨富。可见巴蜀的富庶吸引了多少人。

司马错伐蜀之后,分析他要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战"的意义和目的

地势险恶的巴蜀地区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

5,巴蜀之地大致是今日的四川盆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司马错灭蜀前,这个盆里有三个部落形态的国家,分别是川东一带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川西一带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国、立国于汉中的苴国。根据《货殖列传》记载:

(关中)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襃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6,司马错说的"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这句话突出了蜀国是"戎翟之长",是这些部落小国家的老大。当时以蜀地为中心的周围,分布着许多小国,后来叫西南夷。蜀国被秦收服后,秦国以此为中心,东可下楚地,夜郎,南可走滇池,昆明,西面羌族,邛崃,冉陇。有了巴蜀地区也就有了整个西南夷,秦国为此开辟五尺道,以巴蜀为根据地,向夜郎滇池地区延伸,扩大影响。这才是司马错为秦国筹划的目的。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了司马错和秦惠王的取蜀是正确的。

这是司马错对此深有研究的目的,他不仅仅攻取蜀地,是攻取以蜀地为中心的众多西南夷小国如羌族,滇僰,僰僮,邛笮,白马,冉陇、旄,为今后开发整个西南夷也就变得容易。司马错的眼光为秦国看得太远了,具有战略眼光。秦国有了蜀地之后,在战略上决定了西南夷望风归附,决定了楚国迟早灭亡的宿命。

司马错伐蜀之后,分析他要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战"的意义和目的

气象万千的秦帝国首都咸阳

楚怀王一代,是秦国从巴蜀顺流而下在后,张仪诈骗楚怀王在前,蚕食鲸吞楚国的开始,楚国失去汉中,被秦国设成汉中郡。司马错伐灭蜀国,使秦国快速收服西南夷,为后来秦王政统一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王侔得上"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世之一的君主的美称。

本文资料来源于《史记》,《汉书》,《华阳国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告之删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