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一直在桥头盼望

 吴越尽说 2018-06-22

吴江日报2018-5-13   作者:张建林

 

鲁迅的母亲叫鲁瑞。

鲁迅一生孝顺母亲,这从他的笔名就可以知道,他的笔名很多,但用得最多、时间最长的是鲁迅。但鲁迅的外婆家并不在鲁镇,而是在会稽东北乡安桥头。

鲁瑞没有上过学堂,小时,塾师给她的兄弟上课,她只能站在门外偷听。后来,连这个权利也被剥夺了。她就自己找些书看,遇到不认识的字,问问别人,终于通过自学,可以读书了。

她最初读的是弹词之类,之后就看小说,《今古奇观》《古今奇闻》《绿野仙踪》等都看过。鲁瑞看书特别快。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说:“老大(指鲁迅),我没有书看哉!鲁迅后来曾说,因为母亲要看书,他必须到处搜集小说,而且老人家记忆力特别强,改头换面,内容千篇一律的东西,经她一看就发现了。这和那本书上的故事是一样的。这虽然使鲁迅在找书上费了不少心力,却也使他清楚了许多书的来源。

鲁瑞性格开朗、乐观,但也有刚强的一面。周作人回忆:先母性和易,但有时也很强毅……有些为难的本家时常走来乞借,总肯予以通融周济。可是遇见不讲道理的人,却也要坚强的反抗。

有时,媳妇们因生气不吃饭,她便说:你们每逢生气的时候,便不吃饭了,这怎么行呢?这时候正需要多吃饭才好呢,我从前和你们爷爷吵架,便要多吃两碗,这样才有气力说话呀。周作人说:这虽然一半是戏言,却也可以看出她强健性格的一斑。

1902年,鲁迅在日本给母亲写信,要她放足、剪发,她回信说:“老大,我年纪已大,头发以后剪,足已放了。后来鲁瑞又剪了头发。绍兴光复后,她还劝有的男人把辫子剪掉。在她七十多岁时,看到青年人织毛衣,她也要学,织得不好就拆掉重织,一次又一次,日日夜夜,坐下就拿着织针,终于,连复杂的花纹都给织出来了,衣服也编成功了。鲁迅看了也很佩服地说: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

鲁迅在《社戏》中写看戏回来的情景,有这样的文字: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虽然写得淡淡的,看似很不经意,但可以看出,鲁迅的母亲已在桥头盼望很久了。

这个一直在桥头盼望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几个儿子都出去读书,在外面工作,即使常年不回家,她也始终不会责怪他们。

1936年,鲁迅去世时,周作人不知道怎么去跟母亲说,便找北平图书馆的宋紫佩一起回去,拐弯抹角地跟母亲说了出来,看情形没有什么,两个人才放了心,她却说道:我早有点料到了,你们两个人同来,不像是寻常的事情,而且是那样迟延尽管说些不要紧的话,愈加叫我猜着是为老大的事来的了。’”这件事情,同样可以看出她坚强的一面。

读着这些文字,令人动容。似乎看到这位坚强的慈母,依然站在桥头,盼望她的儿子从远方归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