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9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6-22

痉湿病脉证第二//痉病/证治/葛根汤证(欲作刚痉)

   第12条,欲作刚痉的证治
《金匮要略》“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
痉。葛根汤主之。 ”

   什么叫欲作刚痉?
“欲作刚痉”- 就是刚痉初起,还没有象柔痉那么严重发病,刚痉一定是痉病的
主症,再加太阳伤寒表实无汗证。

“无汗而小便少”- 无汗本来应该小便多(比如天凉了汗少了,应该是小便多),现在小便反少了,这正说明他的津液严重的不足。

“气上冲胸”- 无汗,使表邪不能够外达,在加上小便少,邪又不能够下行,因此,就上冲,出现了冲胸的情况。

“口噤不得语”- 与口噤不开那个程度为重呢?肯定是口噤不开,卒口噤为重。 
?  
口噤不得语就是牙关有点发紧,他倒不一定是还得拿筷子,拿压舌板去硬别,其病情的程度略低于口噤不开、卒口噤。所以,欲作刚痉是一个早期比较轻浅的病症,但是已经是刚痉了。

   方剂的组成:

《金匮要略》“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 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这里我要说一下葛根汤的组成。
   既然是太阳伤寒无汗表实证,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呢?
   我说它辩证和治法上类似于伤寒,这个地方,已经意识到了津液不足,不能更
加伤津液了,所以它采用桂枝汤为底方,但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调和营卫,觉得发汗力不够,于是加上麻黄和葛根,而且把葛根的量大于麻黄,这就是使它能够通过汗法又不是过汗,是调和营卫之中把这种风邪祛除出去,同时重用葛根,滋生津液,濡养筋脉。
   葛根汤与瓜蒌桂枝汤比较,葛根和栝蒌根等于给后世一个,滋生津液的药物的
选用办法,这就是等于专病专药,专用它的主要特效的作用。

   葛根汤,它的煎服法的要求,

“上七味,咀”- 就是要把它咬碎。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 按照《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来说,辛温清解的药物,质轻的药物,一定要后下,但是这里张仲景要求必须麻黄和葛根先煮。
   在我们国内的资料,我没有看到专门的报道,后来有的人大概是看到日人的资料、文献,他们就是在中药、汉药的研究上,确实有专长,他们作实验研究发现,麻黄和葛根在一起,先煮麻黄就是破坏它的麻黄碱和麻黄次碱,而且这里要求先煮一斗减二升,然后还要去沫。
   我的老师说,“麻黄先煮去沫,防止心慌”这不就等于先煎破坏它的麻黄碱、麻黄素的那种升高血压,加快心跳的作用,所以,他知道,药物用对了,煎煮法你也的尊照做,如果不按照这个办法,真遇到有高血压的病人,痉病你还照方投上去,你让人家血压是升高还是下降?。
   葛根为什么要和麻黄同煎?日人认为,麻黄碱、麻黄次碱,挥发以后剩下的那个物质对于痉病有解除外邪的作用,得用葛根的淀粉把它固定下来,就不能再挥发了,要保持药效。这是我在《中国医学文摘》的外文版里,在1975年左右看到的日人的研究资料。
   我觉的它正好解释了张仲景在煎煮法中,为什么要先煎麻黄,还要去沫。唯独葛根汤中要求把葛根和麻黄同煎。上述仅供参考,因为我没有自己去做这个实验。

   葛根汤和栝蒌桂枝汤,特别是桂枝的平冲降逆,这这里面也能体现出来,因为,它有上冲之势,气上冲胸。桂枝加桂汤(笔记者注:用于治疗寒气上冲)。我们这是桂枝汤,它是和解,调和营卫,祛除外邪,祛除风邪。

   下面请大家看讲义的[按语]就等于归纳我所说的分析。

   以上两条都是论述痉病,兼有表证的证治,也可以说是太阳痉病,病的重心在表,故治疗以表为主。这就是我说的病因疗法,先着急把表邪去掉。刚才强调的两条里面,有关痉病的四个特点,一定要引起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