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越唠叨,孩子越叛逆?你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深度好文)

 茶好 2018-06-22

和孩子沟通一直以来都是父母最头疼的事。

 

在王雪父母看来,孩子每天照常上下学,一起玩的不是同学就是邻居,自以为孩子的一切都尽在掌握。


直到这次期末考试,王雪的成绩从班级前10掉到了第32名,问了老师才知道,王雪上课偷着玩游戏、看小说,作业也做的很潦草、错误百出。


王雪的父亲一顿语重心长的教育,结果换来孩子一句:“我跟你们没啥好说的!”



当孩子“叛逆”的一面突然暴露,父母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印象中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拒绝和你交流、不再和你分享他的世界。


父母愤怒的、严厉的、语重心长的“管教”,孩子要么沉默面对,以不变应万变;要么态度敷衍、表面答应,最后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要么反应激烈、易怒,父母说的越多,孩子越和父母对着干,有时还会说出离家出走、自杀的过激言论。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到顶峰,极易和家长发生分歧、冲突。父母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让孩子能在成长的关键期,不会因为和家长“赌气”而走了弯路。

 


孩子的每一次反抗、每一次叛逆、每一次顶嘴,其实都是父母不等孩子把话说完,给父母开的“罚单”。

 

初中二年级的张扬,这次期末考试成绩有点下降,吃完饭正坐沙发上玩手机,父亲看见大喊:“你干嘛呢?作业写完了吗又看手机?”

 

张扬忙说“我没有又玩!刚做完数学,换换脑子,而且……”没等孩子说完,家长的怒火已经点燃,直接打断开始教育孩子:“没有什么没有,看着你就在那儿抱着个手机看看看,这次考试成绩下降的这么多……”


 

即使这次制止了孩子玩手机的行为,但是父母对张扬“为什么要看手机”的原因一无所知,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疏通。

 

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孩子下次会躲开父母,偷着玩。

 

这样反而增加了父母了解孩子的成本,孩子有意识把所有不被父母认可的行为藏起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会越来越少。

 

孩子有不同寻常反应时,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


 

当父母能耐心的听完孩子的话,孩子感受到了尊重的同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约定好,“我会耐心的听你说完你的看法,你也要听爸爸妈妈说完话,再发表意见,可以吗?”。

 

慢慢的,沟通的基础就会建立,父母和孩子才有改善关系的土壤。比起让孩子听话,听孩子把话说完,才是父母的必修课。

 

今年高一的小林,写完作业多看了一会儿电视剧,被妈妈看见了一顿数落:“你已经高中了,耽误不起了。看电视能让你学到什么?能让你考上重点大学吗?用这时间多做几道题、多背几个单词多好,现在再不抓紧,高考怎么……”

 

小林用力把手里的书摔在桌子上,大喊:“不就看了会儿电视吗,至于吗,我不看不就行了吗,烦死了!”


 

父母强调成绩、分数的用意本来是好的,想要督促孩子,让孩子对学习重视起来,但当“成绩”“分数”等词汇出现的次数太多,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想提醒孩子的行为时,要“就事论事”,不只是简单、笼统的一遍遍反复说“要好好学习”“抓紧时间”,最好能给出具体的关怀,和情感上的支持。

 

也不要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要具体地说“这个行为......”“这件事......真正让父母不满意的是孩子的某个行为,不要简单的否定孩子的全部。

 

父母出于“爱和关心”的管教,总被不当的表达方式所冲淡,湮没在“粗暴的言语”中,孩子感受到的全是不被尊重、强硬、自私,很难感受到爱。

 

网上给95后、00后的孩子们做过一个调查,最讨厌爸妈说的一句话,“我是为你好”高票当选;最反感爸妈做的事,“不问缘由的责骂”“替我做决定”并列第一。


 

家长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清楚明白的告诉孩子,“你的这个行为让我们非常担心,害怕你会出现什么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责骂和否定。

 

比如,孩子晚归,“担心”是父母真正的感受,“愤怒”是由“担心”产生的,父母们面对孩子往往首先表达的是愤怒,大声责骂:“你为什么这么晚回来?再这么晚,就别回来了……”,这样一来,孩子内心的愧疚感被吓了回去,只会激发出更强的叛逆。

 

要在最开始让孩子放下成见,直接的感受到爱意,那么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进行了,效果也会更好。

 

世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容易犯错,为人父母漫长的几十年中,父母不可能有无限的耐心,也不可能永远不犯错。

 

父母要做的是,从容的接受自己也会犯错的事实,要积极面对错误、改正错误。这不仅不会失去威信,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很有勇气,增加对父母的敬佩。


 

更重要的是展示给孩子看,面对错误的正确方式,让孩子不小心犯错之后不会产生恐惧心理,选择掩盖错误、逃避错误,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孩子给父母带来快乐和满足,也给父母平添忧伤,希望这些和孩子沟通的原则能让每个家庭、每一对亲子关系,少一些隔阂和误会,多一些平等和亲密。

 

想要看到更多健康养生、孩子教育、生活感悟的深度好文,

持续关注我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