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明:《张迁碑》的发现及其流传问题考辨

 沁园春春2016 2018-06-22
2016-12-21  来源:《荣宝斋》2015年3月刊 作者:张明

 
  
 


  《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即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从明、清至今,研究成果甚夥。但其中亦存在很多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直至今日。在此仅就《张迁碑》的发现与流传等问题进行考辨,以求教于诸方家。

  一 《张迁碑》的发现及出土年代

  关于《张迁碑》发现及出土年代,明清以来众说纷纭,未有确论。有疑为宋时出土者,如翁方纲云:『郑耘门太史所藏王百谷本,「焕」字具全,有金孝章题签、顾云美书释文者,已是明朝拓本,则此似是宋拓矣。《金石文字记》引《山东通志》云:「近掘地得之。」然地志所载金石,其系述久近,亦不尽可凭,安知非宋时已出,而洪、娄未之见耶?』与翁氏同时之桂馥有《宋拓汉荡阴令张迁表颂》一跋,亦云:『然字画丰腴,笔势浑穆端严,与复所得新出土之明整本者霄壤之殊。此有宋人马和之「和之」二字印,元人欧阳元印、铁笛道人印,靡不精妙,定为汉刻宋拓无疑矣。』


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翁方纲仅依『焕』字全本而定为宋拓,进而推测为宋时已出,毫无根据,纯属臆断,亦为『不尽可凭』之说也。桂氏所跋之『宋拓本』,今未见,上钤欧阳玄、杨维桢诸印亦无从考订其真伪。然其所谓『有宋人马和之「和之」二字印』者,今存马氏画作上均未见之,当存疑,其定为宋拓亦可疑也,不足为据。又张廷济云:『《汉荡阴令张公方碑》,惟「东里润色」四字残阙,若「东里」二字全者,则明以前拓也。』翁同龢亦云:『庚子二月,得观祝少英藏宋拓《张迁碑》,乃宝山印氏沤天阁故物。』
  以今存《张迁碑》拓本考之,故宫博物院藏朱翼盦旧藏本即是印氏沤天阁故物,『东里』二字亦全,乃明初拓本,亦是目前存世最早拓本,已为学界所认可。盖清人所谓『宋拓』『明以前拓』者,或为溢美以增其值,厚古薄今,约略言之,不可尽信。
  又有谓元时出土者,如欧阳辅云:『杨文贞跋云:「字画文词皆古雅,在今东平州学。」全榭山云:「此碑以后出,故完好。」然文贞已跋,则至迟亦元世出现也。』此中提及的杨文贞即是明初文坛『三杨』之一的杨士奇。杨氏《东里续集》卷二十中有『汉谷城长张君碑』一条,是迄今为止最早涉及《张迁碑》的文献,其曰:『右《汉谷城长张君碑》,未有碑额,盖中平二年其故吏所立,文辞字画皆古雅。碑在今东平州学。余得之宗丈东平州守季琛先生之子民服云。』


宝熙等题签《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季琛先生』即杨玚,字季琛,明初时曾官东平州太守。其子杨黻,字民服。杨士奇何时获赠《张迁碑》拓本?程章灿先生据杨士奇所撰《卫府右长史杨君墓志铭》(即《杨黻墓志》)考证,杨黻曾于永乐二年(一四○四)侍父东平,则杨士奇得到《张迁碑》拓本亦当在是年前后,不确。杨士奇在《杨黻墓志》云:『永乐甲申,侍父官东平,举中山东乡试。明年,中礼部会试,廷试赐进士出身。逾年,擢四川道监察御史,授承事郎。』⑧而在《巽溪记》中又云:『先生(指杨玚)洪武中举,文学赞邑于淛。永乐初,用荐者升南海知县,改济阳县,又升东平知州,改莒州。洪熙初,言于朝,乞致其事归,不听,升卫府长史。』《巽溪记》中所述杨玚仕履甚详,然玚『永乐初』始为南海知县,何以有杨黻『永乐甲申侍父官东平』之说?显与《墓志》所记相矛盾。


许诰题《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考解缙《杨氏重修祠堂记》云:『永乐二年甲申八月初吉,杨氏之贤季琛以旧臣膺京兆之举,作令南海。』清修《济阳县志》卷六亦云永乐四年杨玚始任济阳县令,『律身廉洁,抚民有术,升东平知州』。故可知永乐二年时,杨玚任南海县令(杨士奇《送宗老季琛诗序》即作于此时),永乐四年改任济阳县令,后因政绩突出而升东平州守。又杨士奇《北京纪行录》谓永乐十二年(一四一四)九月奉诏北行途中,『东平郡守季琛入舟见问』,则此时杨玚已任东平太守之职矣。再者,《江西通志》《吉水县志》均记杨黻于永乐甲午(一四一四)中举,次年中进士。杨士奇亦云『永乐乙未,族人忠襄公九世孙东平知州之子民服举进士在京师』,『永乐乙未』即是永乐十三年(一四一五)。由是知《杨黻墓志》中所谓『永乐甲申』,实为『甲午』之误。即杨黻应于永乐十二年(一四一四)侍父东平,明年入京试中进士,此时有机会与杨士奇相交往,且二人感情甚笃, 杨士奇曾赞其『泊然无他嗜好,惟志学问』,并亲为杨黻借国子监所藏《晋书》书板刊印赠之。永乐十四年(一四一六),杨黻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杨士奇在跋《张迁碑》时仅称杨黻为『民服』,未及其官职,故杨士奇得到《张迁碑》拓本应是在永乐十三年杨黻中进士至十四年出任四川之前在京期间。
  然杨士奇得到《张迁碑》拓本时,上距元明更替尚有近五十年时间,欧阳辅以杨士奇之跋而断言《张迁碑》『至迟亦元世出现』,稍显武断。现存元人文献中无任何有关《张迁碑》之记载,因此若无新的数据发现,我们只能暂时断定《张迁碑》是在明初时发现。
  其余清人以后著录,多依《山东通志》所谓『近掘地得』之语, 而笼统记为『明时出土』或『近世出土』『晚出』等,过于宽泛,此不赘列。

  二 《张迁碑》在明代之流传

  继杨士奇题跋之后,明代较早详细著录《张迁碑》的金石学著作当属都穆《金薤琳琅》,除抄录碑文外,都氏跋云:『此碑予官京师时,尝于景太史伯时处见旧拓本,不及录,近得之友人文徵仲。按《隶释》云:「东汉及魏其碑到今不毁者十才一二,凡欧、赵《录》中所无者,世不复有。」予生去宋数百年,而此本两见。欧、赵《录》中盖未尝载,《隶释》并《隶续》亦无其文,《通志·金石略》所载碑目虽多,然亦未之及。乃知昔人之言,未必可信。而旧物之在天壤间者,固不可尽谓之无也。』都穆初见《张迁碑》拓本于何时?程章灿先生仅依都氏生平及跋语而记为『十六世纪』初,较为笼统。


陈宝琛等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都穆,字玄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主客司郎中。正德七年(一五一二)上书乞归,许之,加太仆寺少卿,仍官礼部。翌年,奉使陕西,正德九年(一五一四)致仕归田,绝迹公府,放情山水,著书为业。都穆跋中的『景太史伯时』即景旸,字伯时。正德三年(一五○八)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仪度端整,不阿附逆竖,名重士林。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迁国子司业,后改左春坊左中允。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母忧去位,嘉靖三年(一五二四)服除北上,病卒途中。因古时尊称翰林为『太史』,故可知都穆于景旸处获观《张迁碑》旧拓当是在正德三年至七年之间。都穆告老归家后,与吴中士人交往甚欢,文徵明亦是其中之一,故有机会从文氏手中获赠《张迁碑》拓本。据李玉奇先生考证,『《金薤琳琅》成书并初刻当在正德九年至十二年即一五一四—一五一七年之间』,则都氏获赠《张迁碑》拓本并录文题跋亦当是在此时。


清桂馥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李威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关于《张迁碑》在明代的流传问题,程章灿先生表示怀疑,认为『从杨士奇《东里集》到都穆《金薤琳琅》,其间相隔一百年,时间之长,颇令人感到意外』,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杨士奇、都穆皆未见碑额和碑阴,而明人对《张迁碑》的称呼又各不相同,或称『汉谷城长张君碑』,或『汉荡阴令张迁碑』,或『张荡阴碑』等,进而推断此碑在明代流行不广。第二,明代比较著名金石学者如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赵崡(《石墨镌华》)及郭宗昌(《金石史》)等人没有提及此碑,让人觉得有些蹊跷。第三,虽然都穆称拓本得自著名书法家文徵明,但在文氏文集中未有只言词组提及《张迁碑》,因此对此碑的身世来历乃至其真伪心生疑窦。然综而观之,程先生所谓之疑点,皆不成立,试逐条辨证如下。


褚逢椿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郭绍高、高麟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第一,杨士奇、都穆所得皆是《张迁碑》拓本,未见原碑,然拓本中碑额、碑阴失拓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盖宋代以来金石学者以碑刻考证经史为主,而碑额及阴信息量较小,故尝忽略,拓工亦如弃弁髦,赵崡《石墨镌华》即云:『今摹碑者多不摹额,是一恨也。』这种现象直至清末亦如此,叶昌炽云:『余所见墨本能拓阴者,十不得四五。拓额及两侧者,犹难得。若兼拓额之左右蟠螭,则更绝无仅有。故非亲至碑下,摩娑古人制作之精,未由得见。』故此,杨、都二人未见碑额及碑阴实属正常。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明代人都没有见过《张迁碑》碑额。稍晚于都穆的明代藏书家郎瑛即在《七修类稿》中谓『汉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载』云云;其后盛时泰在《苍润轩碑跋记》(又名《玄牍记》)中也著录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寿颂』,下注『篆额』;明人孙桢《石云先生金石评考》中亦有『跋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迁碑』一条,足可说明郎、盛、孙所见已是碑阳全拓本,并依碑额著录《张迁碑》名。最早著录碑阴者是清人叶奕苞,前如明代诸家及顾炎武、孙承泽皆未提及碑阴问题,或未见也,或不足论也。又,古人在著录书画作品及碑拓时,名称多不统一,未有定名。如众人皆知之汉代名刻《石门颂》,欧阳修《集古录》记为『后汉司隶杨君碑』,赵明诚《金石录》记为『汉司隶杨厥开石门颂』,洪适《隶释》目录中记为『司隶杨君石门颂』,而正文中则又改为『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记为『汉司隶校尉杨君颂』,又记为『永平间石门记』,类此者多也,足见明人著录《张迁碑》出现名称相异之情况,亦是常情,至今亦如是,何疑之有?若以程先生之标准,岂《石门颂》亦可疑耶?另外,据笔者统计,明代金石学衰寂,相关著述亦不多见,而著录《张迁碑》者即有十五家之多,何来流行不广之说?


汝兰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明徐诰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第二,程先生以赵均、赵崡、郭宗昌诸家未录《张迁碑》为可疑,盖袭自孙承泽『而近代人如秦中赵崡及郭宗昌搜访旧碑亦不之及,何也』之语,而又无故累及赵均。然赵均《金石林时地考》卷上『山东』部分即著有『汉谷城令张迁碑』,下注保存地点『东平县学』, 虽然『谷城长』误为『谷城令』,但已明见程先生查考文献之阙失以及赵均之无辜也。按,郭宗昌『平生喜谈金石之文』,『盖迂僻好异之士』,《金石史》二卷『所载止五十种』,汉碑仅十种,而唐碑则近半矣,其不录《张迁碑》,或未见之,无可厚非。孙承泽对郭氏《金石史》『深不满之,然承泽作《庚子销夏记》,其论列诸碑,实多取此书之语』, 其言岂可轻信?又赵崡极仰慕都、杨二公所着之体例, 其撰《石墨镌华》,虽自称『所收过于都穆、杨慎』,共录历代碑刻二百五十三种,然汉代仅十二种,多为唐、宋、元时物,明人好异尚奇、谲诞取名之陋习,于此可窥也。其中失漏颇多,亦大可不必对古人求全责备,正如四库馆臣在《提要》中所云:『至所载古碑,颇多未备,则由崡本贫士,其力止于如斯。观附录二卷所载三记及诗,其求索之劳,亦云备至,不必以挂漏为讥矣。』


程庭鹭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王云、汪大燮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171清 翁同龢、刘廷琛跋《张迁碑》(朱翼盦旧藏本)

  第三,程章灿先生以《张迁碑》『书法之珍稀』,『以文徵明对书法的精鉴』,而不见文氏有任何论及,遂疑此碑来历不明。毋宁说《张迁碑》,传世汉碑种种,检索被程先生誉为『最为全备』周道振辑校之《文徵明集》,又岂有一言论及汉碑者?不知程先生对此又如何解释?宋代金石学兴起,但多注重钟鼎、石刻之历史文献价值,鲜有谈及书法或直接师法魏晋以前碑刻者。至明代,金石学衰落,未有建树,诸家多承宋贤体例,或只存碑目,或抄录碑文,或订证文词,或考证史籍,谈论书法者亦鲜。略懂中国书法史者皆知,明代刻帖流行,『帖学』占据主导地位,『二王』、唐宋元诸贤之楷、行、草书成为明人学书典范。隶书因其已退出实用舞台而从宋代以后即日趋沉寂,鲜有能者,明时亦然。偶有书写隶书者,亦以唐隶为尚,师法不古,虽有自称取法『汉隶』之说,亦是以《熹平石经》《受禅表》等平正、规整者为主,即使《张迁碑》『文辞字画并古雅』,也并未入明人之『法眼』。文徵明虽以书名世,掌领明代书坛数十年,亦难脱离时代之束缚,其未论及《张迁碑》,亦在情理之中。对《张迁碑》书法大加赞誉,须到清代『碑学』兴起之时,对比明、清时人关于《张迁碑》的题跋,我们就可以明晰其中之差别,此不赘言。


仓兆彬等题签《张迁碑》(明末清初拓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综而论之,就《张迁碑》在明代之流传问题,尚无明显可疑之处。程章灿先生即以『志疑』为名,已先入为主,致有疑邻窃斧之嫌也。

  三 《张迁碑》的保存

  从文献记载来看,《张迁碑》自发现之后,一直保存在东平州儒学(今东平县城东北隅大学街文庙旧址)明伦堂前。日军侵华占据东平时,曾对《张迁碑》垂涎三尺,但因碑体过大,难以搬运,又屈于抗日军民的压力,没有盗走。然因战乱兵灾,文庙内一些房屋倒塌,《张迁碑》被埋于土石之中。一九五六年,东平县政府拨专款,将《张迁碑》从废墟中挖出,移立东平县人民政府礼堂后,建碑亭保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一九六五年,泰山管理处将《张迁碑》运到泰安岱庙,立于炳灵门内左侧面北,外置玻璃罩保护。一九八三年,又移至岱庙修复的东廊房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直到今日。


张迁碑(明末清初拓本) 局部

  方若《校碑随笔》曾云:『海丰吴氏藏「东里润色」四字未泐本,惟「东」字少损,「润」字「门」处少损。光绪十八年壬辰毁于火,常熟翁氏摹刻之,神气全失。』此语引起欧阳辅的误解,其在《集古求真》中云:『光绪十八年石毁,拓本渐可贵重,常熟翁氏有翻刻本。』后来又在《补正》中予以纠正:『前据《校碑随笔》所云,石已毁,翁氏有重刻本。今估人多持拓本求售,石肆亦多有之。审其形迹,实拓自原石,追问估人,俱云石在,故售价亦廉。翁氏亦未重刻,因石印《翁松禅手札》中有「临摹此碑」之语,吴氏遂以为模刻尔。』


张迁碑(明末清初拓本) 局部2

  读方氏跋文可知,其所谓『毁于火』者,实是吴子苾所藏之拓本,与原碑无关。翁同龢也确实有《张迁碑》木刻钩摹本传世,翁氏于其后跋云:『壬辰秋(光绪十八年)闻吴萸生家火,藏书悉毁,此碑亦烫为灰尘,吾意欲以钩本录锓诸木,留真影与人间也。』又跋云:『吴子苾藏本从李印若假得,用油素双钩。』欧阳辅未细读方若原文,断章取义,却归咎于方氏,已为无理;而又求证于贾人,以表其严谨,又致『翁氏亦未重刻』之误,一错再错,令人喷饭。

(本文作者系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5年3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