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个学生来找我咨询:“为什么别人一批评我,语气稍微重点我就有点害怕?” 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童年创伤。于是我问他,“小时候父母跟你说话的语气是不是不好?” 原来,这位学生有一对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总是带着居高临下、命令、否定的语气和他说话。 “你再说一个试试!”“你是猪脑子吗?”这种粗暴的语言都是家常便饭。 童年时期父母的语言暴力让他变得恐惧、压抑、自卑,长大了就对别人的语气和情绪格外敏感,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说话不注意语气,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1 再生气,也不要用伤人的语气跟孩子说话 古语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是有温度的。孩子大概在1岁之后,就能分辨大人的语气。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反映出他们当时的情绪,决定了孩子感受到的是温暖还是寒冷。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爸爸去哪儿里》,陈小春脾气火爆,对孩子也明显缺乏耐心,常常带着不耐烦、埋怨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在其中一集,见儿子没跟上他的步伐,他便开始怒吼:Hey!Hurry up! 每一次看他和孩子说话,观众的心都揪了起来,暗暗心疼Jasper。 Jasper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小心翼翼地对爸爸说:“Can you stop angry now?” 陈小春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太凶,这才有了节目中的转变。 然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Jasper一样,勇敢地指出父母的问题,也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像陈小春那样,懂得反思和改变沟通方式。 父母经常用不满、责怪、羞辱、否定、嫌弃、打击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会深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 而孩子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复制家长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又深刻影响着他的人际关系。 2 懂得控制语气,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很多父母,其实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可是却经常由于焦虑的心情,难以把握好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即便说的再有道理,孩子也很难听进去。 结果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有时还让孩子心里不舒服。 生活中,这样的对话并不陌生: “你怎么总是乱扔垃圾?” “跟你说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记得冲!” “又把杯子摔了,你怎么这么没用!” 同样的意思,如果家长这样说: “垃圾要扔到垃圾桶哦。” “你刚上的厕所还没冲。” “下次注意,以后这样拿杯子不容易摔。” 换一种表达方式,孩子听后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截然不同。 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有同理心,做到“有话好好说”。 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的5种语气,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懂得: 尊重的语气 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的感受和想法都值得被尊重。 有些家长跟孩子沟通时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姿态,说一是一、语气强硬、不容置疑,丝毫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我说去就得去!” 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做事更加有主见,这是他成长的标志。 比如到了吃饭时间,他还是不肯放掉手中的玩具乖乖去吃饭。 家长不要以为是孩子不听话,故意反抗,在这个时候,应该用尊重的语气,表达你的同理心:“妈妈知道这个玩具非常有趣,你还没玩够。”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感受得到理解,就会卸下防备,更容易接受建议。 之后家长可以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先吃完饭,吃完了妈妈陪你一起接着玩。” 信任的语气 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 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最亲密的人的信任,尤其是父母。 很多父母常常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喜欢挖苦孩子:“我觉得这个你不行”、“你可拉倒吧,就你还想考第一?” 这些语气有意无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自信,不敢挑战有难度的事。 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比如孩子想学跳舞,父母应用信任的语气给孩子信心:“只要你认真练习,不怕吃苦,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孩子想做好一件事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态度也会更加端正和积极。 商量的语气 很多家长喜欢命令孩子:“去把房间收拾一下。”“赶紧起床!” 没有人喜欢被命令着去做一件事,孩子听着这种语气,反而喜欢和父母对抗着来,你让我收拾我偏不收拾,或者即便照着做了,心里还是不舒服的。 这一点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父母想让孩子做一件事,可以用商量的语气来,商量体现出对一个人的尊重,孩子也并非那么不讲道理。 比如可以说:“房间有点乱,收拾干净了人看着心情也好,你觉得呢?” 赞赏的语气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要求更加严格,经常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适当的赞赏,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身上优秀的特质。 比如在孩子独自完成一个积木模型时,哪怕并不完美,也可以夸夸他的专注和耐心;在孩子考试进步的时候,哪怕不是前几名,也可以夸夸他这段时间的努力和热情。 家长要找准时机,看到孩子的需求,在适当的时候用赞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给他积极的心态。 鼓励的语气 火爆全球的动画片《小猪佩奇》里,猪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就很值得家长借鉴。 教佩奇滑冰时,佩奇第一次滑就摔到了,沮丧地说“我再也不滑冰了”。 猪爸爸这时候没有说教,让佩奇要勇敢,而是用自己的摔倒来告诉佩奇,大人也会摔跤,摔跤并不可怕,重新站起来就好。 生活中,当孩子遭遇挫折、面对失败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否定、斥责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么这么脆弱。” 因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很沮丧了,而是应该用鼓励的语气和他对话,给他送去关爱和希望,这样孩子才能更快地振作起来。 长期生活在积极的语言环境里,孩子不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会朝着积极的一面去发展。 反之,他们的注意力都会放在逃避和对抗家长说话的语气上,影响了孩子原本的成长进程。 懂得控制语气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
|
来自: 果果w65k9gp8te >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