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学(1275~1368),望江慈湖畈人,字行卿,别号慈湖,邑人称慈湖先生。年幼时他被元兵俘至洛阳,为人收为义子。先生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业精进,著有《通鉴纲目集览》一书,时大臣屡荐其才,他拒不事元。至元二年(1336)返回故里,于值雪山(今太阳山)旁慈湖畈建“慈湖书院”,著书讲学。至正二十八年(1368)卒于乡,葬于现太慈镇桃岭村雄鱼山。
先生所著《通鉴纲目集览》一书,鉴于朱熹所注《通鉴纲目》“有假字古文,有援引幽邃,或句投疑难,读而置之,训诂弗明,理辞弥踬,未免澄凝绎味,郑重覃思,甚至移日通宵,竟不会其指要。”故乃“重寻古史,申请老师,虽举南荣之宿滞冰释于一旦,复苦华子之忘病尤剧于中年,以故不揆管锥,妄拟窥指,烦墙间之笔札,勤窗下之编抄,纳繙经传群书,采刺儒先曩说。”历时二十年,七易其稿,将此巨著全部加以引喻释义,于仁宗延佑五年(1318)编纂而成。泰定元年(1324),刊行于世。“以其荟蕞丛集,颇可省览,因题之曰《通鉴纲目集览》”,凡五十九卷。此书既成,即盛行于世,被历朝文史学家所称道,今海内外一些重要图书馆均有不同版本所藏,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重在对史料的钩校疏义,许多观点被后世学人所重视并广泛引用,如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东汉说乃慈湖先生首次提出,至今在我国印刷史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慈湖先生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突出贡献,历朝历代均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他一生潜心钻研理学和史学,被尊为元代八大名儒之一。清季入圣庙,列为先贤配享祀位,县文庙西侧原立有幼学祠。在当代历史文化的发掘过程中,先生被列为安庆历史文化名人,其墓地也赫然在安庆名人墓地之列,生平事迹广见于各种媒体之上,为世人所熟知。
慈湖先生一生清贫,勤奋治学,以一介布衣之身,终老于空山穷谷之中,死后葬于现太慈镇桃岭村,墓地坐于慈湖林。墓冢原用青石垒砌成锥形,顶用石帽覆盖。墓前立有青石碑,碑文:“元理学家王公慈湖先生之墓”。明万历年间,县令唐守礼登墓展拜,题云:“宋家有椽笔,慷慨继春秋,沛国如东鲁,慈湖亦左邱;名于孤冢在,人共野塘幽,不得寻支庶,萧萧万古愁。”《安庆府志》载明代龙子甲谒《王幼学墓》七律一首:“草气迎裙岂漫游,炙鸡絮酒吊前修,当年不破书千卷,此日谁怜土一丘,荒冢故宜封薜荔,斜阳犹自照松楸,相看更酌澄湖水,剩有寒光湛碧秋。”清康熙十五年(1676),县令陈柿祚将王幼学之墓,环覆以石,表以丰碑。1958年墓地被人破坏,碑、石均被人挖走。文革后,其族人雍土为冢,收拾残碑,每年清明祭祀之。惜年代久远,管理不善,现墓冢仅为一矮小土堆。墓顶所覆八角石帽尚在,但已残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县知事所撰“慈湖先生墓记”仅剩半截断碑,野藤攀附,风雨侵蚀,字迹已剥落难辩。笔者甚忧长此以往,先生墓地及残存文物将不复存在。
我县虽历史悠久,但与其他县市相比人文底蕴并不丰厚,对于慈湖先生墓地这样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理应得到重视。保护好先生墓地,就是保护好我县的历史文化,体现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历史人物的崇敬;保护好先生墓地,就是保护好我县传承古代文化的载体,这对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广大青少年的励志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慈湖先生墓地作为一处人文景观,可添补环武昌湖旅游资源,亦可提高我县知名度。总之,维修和保护好王慈湖先生墓地对于我县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曾在太慈工作多年,每因教务之事途经先生墓地,常伫立沉思,一代名儒,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后世竟湮没于斯,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长叹之余,遂萌生修缮先生墓地之愿望。
为偿此愿,我曾在2008年的政协会议上写了提案:将王慈湖先生墓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政府拨出专款,文物部门牵头对慈湖先生墓地进行修缮;可效古制将墓冢以石条或水泥覆盖,建拜台,修甬道,周遭植树,环地围墙;文化管理部门组织开展慈湖先生研究活动,挖掘先生生平事迹,搜集历代题咏,所有文献资料整理成书,并择要勒石为碑,立于先生墓地,以浓厚墓地的文化氛围。
现三年已经过去,此提案仍未实施。想必有关部门诸事繁忙,精力财力无暇于此,默然之。
时又清明,仅以此文祭于先生墓前,愿王慈湖先生与他的文章不朽。
(作者系望江县第三小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