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昆曲视觉日记之四——一个人的牡丹亭•吕成芳前传

 如歌行板11 2018-06-22

   择一处苏昆宝地,修一处精致的园林;邀得三五知己,几杯清茶,一曲笙箫,如此悠闲而从容的光景,便是明清时代文人雅客们琢磨出来的文化品位。用一种锦心绣口一般的心思,去经营一座园林,并且砌一道高墙,把尘世隔开,那时,有一种叫“昆山腔”的宋词音乐,被园林的主人邀来园中,陪同园中的文友吟诗、作画、度曲,时光静好,曲赋斐然,就这样磨出了莺声燕语、百转千回的江南水磨昆曲。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诞生在园林中的昆曲,都被深深地刻上了文人的烙印。“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高冷概念,致使在时代飞速发展的现时代,昆曲的生存遇到了瓶颈,步履维艰。

   某日,某报,一整版面有一篇报道——“汤显祖的前世情人”、“昆曲清口第一人”的字样,讲述了苏州平江路的伏羲会馆和一位叫吕成芳的女子与昆曲的故事。上述这些有些牵强又有些矛盾的概念,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订了会馆座位,探究伏羲,探访吕成芳女士。

   夏夜平江路,微风习习,灯火阑珊,树影婆娑,人影绰绰。想象中的幽静却是现实中的喧闹,文化名街一如既往地沦为商品美食一条街。也罢,总还是有曲此处来啊,稍稍激动起来的心情促使我黄昏时分便等候在会馆门外了。


媒体报道称:【“吕成芳是业余昆曲演员,也是苏州昆曲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的志愿者。她通常晚上在苏州平江路上的伏羲会馆进行昆曲表演以及解说,一年演出达300多场”......


......“吕成芳的表演特色在于,将昆曲以清口的方式传播给普通百姓,把昆曲表演与历史讲解、器乐演奏、观众互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推广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今天,吕成芳老师在距离演出开始不到一个小时才匆匆赶来,气未喘匀便开始化妆。她的化妆的地点是在会堂中央的长条茶桌上,在观众席中,目的是让早早到来的观众了解昆曲传统化妆的繁复而又精致的全过程。


   她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化妆做头面,程序一道都不少,原本需要两三个小时的化妆时间,吕成芳老师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熟练并且精准,足以见得她的临场经验之丰富。

   拍底色、拍腮红、敷定妆粉、刷桃红面,然后用化妆笔画眼线和眉毛

随后就是重头戏——贴片子,梳大头

将榆木刨花用温水调开至粘稠,浸泡好贴片子用的头发


将片子梳理通顺,折出七个小弯和两个大柳平放在一边备用


先贴七个小弯。首先在眉心正上方平贴好小弯当中较大的片子,然后按着左一、右一、左二、右二、左三、右三的顺序贴好七个小弯儿。    

   七个小弯贴好后,用吊眉带在头上绕一下,将片子勒紧。接着再将两片大柳贴在左右鬓边,脸大的大柳要往前贴,脸小的大柳要往后贴。


抚平展理整齐后再次用吊眉带绕头勒紧两个大柳,将吊眉带扎住。


抚平展理整齐后再次用吊眉带绕头勒紧两个大柳,将吊眉带扎住。


扣上假发壳子,并固定好。

将假发壳子系在大别簪上。

戴水钻头面,将三套系在大别簪上,用卡子固定好,装饰脑后发髻。

戴水钻头面,将三套系在大别簪上,用卡子固定好,装饰脑后发髻。


上了妆后的吕成芳,精致、优雅,端庄的举止让人肃然起敬。


吕老师的表演就像课堂,每个座位的台面上又有一本类似节目单样的唱本。内容是昆曲《牡丹亭》中游园和寻梦的主要唱段。每一位茶客抑或观众,一杯香茶一部唱本,一时间时光漫流,嘤嘤袅袅,好不惬意!

话本的内容是昆曲《牡丹亭》中游园和寻梦的主要唱段。

每一位茶客抑或观众,一杯香茶一部唱本,一时间时光漫流,嘤嘤袅袅,好不惬意!


吕成芳老师从开始,组合最通俗最接地气的词语,深入浅出地讲汤显祖,讲牡丹亭,讲昆曲的音韵之美、唱词之美、身段之美,从而,牵引着或深通或浅迷的观众们,游走在层层叠叠的穿越中,昆曲和评弹、旦角和生角、小调和名曲、讲解和表演、叙述与互动鲜活又不失大雅之趣,浅显又融入诗情画意。

【〔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下悬。是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吕老师边演边唱边解说,在昆曲的舞台表演中,演员手上一把扇子,是如何扇开了满园的春色百花开。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是牡丹亭畔,嵌雕栏芍药芽儿浅,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线儿春甚金钱吊转。】


【〔品令〕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婵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捱过雕栏,转过秋千,肯著裙花展,敢席著地怕天瞧见。好一会分明,美满幽香不可言。】

吕成芳老师边舞边唱边解说,传统戏曲中的水袖是如何造手的。那不同形态的水袖动作,都表达着怎样的不同情感。

【〔豆叶黄〕他兴心儿紧咽咽呜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等闲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这般形现,那般软绵。忑一片撒花心的红影儿呆将来半天,忑一片撒花心的红影儿吊将来半天。敢是咱梦魂儿厮缠。】

多才多艺的吕成芳,不仅仅能将昆曲表演得淋漓尽致,同时还能唱得一嗓韵味儿十足的评弹以及弹得一手叮咚珠落的古琴和琵琶。依然是边唱边解说,犹如一场寓教于乐的江南传统古典曲艺的普及教育。

原来,早在少女时期,吕成芳老师就开始学习琵琶,多年以后,一直对古琴充满向往的她,又拜黄耀良先生为师。她并没有就此停住脚步,为了陶冶情操,自己还开始写作诗歌、散文以及小说,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人生阅历,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演绎昆曲,并且以此为己任地推广昆曲。

在访问的过程中,我感觉吕老师的个性像极了昆曲本身——执拗、清高、清流,我所有的想和她探讨和请教的问题,都被她斩钉截铁地、很孤意地回复,如:

1,我问:您对新编昆曲怎么看?她答:新编的也叫昆曲?

2,我问:媒体称您的表演形式是昆曲”清口”......她答:清口有这么雅吗?

3,我问:今后你会有更新的表演形式吗?......她答:我只唱昆曲

...........

最后问到关于汤显祖的前世情人之说时,她笑了,称这个乐得承认,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每次演到寻梦【江儿水】都难抑内心的百转千回。“随愿”、“无怨”,没有人比我更懂此中之味。”


   以昆曲《牡丹亭》为主线,辅以评弹开篇,民间小曲,丝弦弹拨。生动活泼又不失大雅之趣,浅显易懂又融入诗情画意。吕成芳老师以此般独特的形式,将丰富的内容串连在一起,一个人独自演着她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让来到平江路的游客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游客们惊叹:“震撼、陶醉、激动、唯美.......”

  从游园到惊梦,从惊梦到寻梦。从贵妃到白蛇,从《茉莉花》到《春江花月夜》……吕老师的表演已经不是单纯的昆曲表演,而是以昆曲为载体,将昆曲表演、历史和戏曲常识的讲解、观众互动等多方位结合起来,在一个幽默风趣、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让观众去享受昆曲、感受水磨江南的吴文化,把昆曲从神坛搬到了民间。两三年间,业余昆曲演员吕成芳朴实地转身,从戏痴、草根艺人到昆曲达人、苏州昆曲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的志愿者和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者,当汤显祖遇上了无悔的吕成芳,昆曲,又多了一隅的琴瑟和燎原。

   今后再去苏州,不得不做一件事——去平江路上的伏羲会馆,聆听吕老师的一个人的牡丹亭。

                                             

                                          2016年7月22日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