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大名楼,每一座都赫赫有名, 矗立在黄河边的鹳雀楼,更是恢弘大气。 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 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 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 下临八州,宏伟壮阔。
如此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的鹳雀楼, 更是吸引一大批大唐文人纷纷登楼眺望, 灵感一来,名诗佳作更是众多。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状其观”。 说到写鹳雀楼的诗, 王之涣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背的那首《登鹳雀楼》吗? 这首诗写的到底有多好, 恰如当年崔颢在黄鹤楼题诗后, 狂傲如李白,也不得不赞一声好。 王之涣诗一出,顿时光芒万丈, 掩盖了前人所写,亦让后来者籍籍无名。 鹳雀楼一开始不叫鹳雀楼, 只是一座军事瞭望塔。 南北朝时,北周和北齐打了好多年, 北周大冢宰宇文护为了防御, 就在蒲州西门外建了座高楼,作为军事嘹望台, 后来北朝统一了,这座楼也被遗忘近二百年。 当第一只鹳雀从天穹停驻到楼顶, 曾经的弃楼有了生命力,四周芳草萋萋, 鹳雀飞舞盘旋,远处黄河奔腾不息, 年久失修,废弃多年的楼成了“鹳雀楼”。 到了唐初,天下太平, 当地人就将这楼修葺一新, 文人雅士们纷纷在此登高览胜, 凭栏远眺,吟诗作赋,
来鹳雀楼写诗的人很多, 但真正写到天下闻名的很少。 三层高的楼伫立在冷冷的江风中, 不惊不扰,无悲无喜, 只是安静等待,等待那个有缘人。 一天,那个活了80岁的大诗人李益来了, 也许当日没太阳,他登上高楼, 未看到轮廓分明的山河, 入眼处云水茫茫,混沌一片, 于是挥毫笔墨,写了首《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高,汀州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河山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停笔洗墨,一读再读, 李益对自己的新作很满意, 既写出了入眼所见, 又跨越时空感慨了一番, 同时代的诗人们,听后也纷纷点赞。 鹳雀楼却不这么想,虽然写的有点想法了, 但还是拘泥于一山一石, 不够大气,它还在等。
畅当来了, 他自视清高,不愿同流合污, 生活困顿下,心有不甘, 四海游历,终于到了鹳雀楼, 胸中一股豪情四处奔涌, 最后泻于笔端,有了《登鹳雀楼》
迥林飞鸟上,高榭代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此诗一出,诗坛震颤,好评如潮, 无可避免的与李益写的那首有了比较, 一场持续了许久的笔尖之战, 更是硝烟弥漫,最后, 后来者居上,畅当略胜一筹。 鹳雀楼在心底悄悄衡量着, 气象有了,够宽、高、广, 但就是差那么点韵味, 还是再等等吧。 公元722年前后,鹳雀楼终于等到知音。 那个午后,面目俊逸的王之涣悄悄来了, 他一步步,缓慢地走上楼梯, 雕花栏杆、落漆立柱,每一次抚摸, 仿佛都能听到历史的声音,触及心灵。 当他登上顶楼,目之所及, 似风暴突袭而来,穿身而过, 脑海里,除了震撼,再无他想。
夕阳依靠远山,慢慢滑落, 空中归鸿如带,摇摇晃晃, 黄河自两座山里咆哮而出, 奔腾向前,金色的水花上下翻涌, 一路欢呼雀跃,奔至鹳雀楼处, 一个急转弯后,跌入平缓宽阔的河道, 留给顶楼的人一个沉稳、宁静的背影。 王之涣惊讶得久久未能出声, 胸中似有一股气,急需长啸一声, 这声长啸化作长虹喷薄而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震惊了,黄河有了刹那的停顿, 终于等到他了,不枉此生。 这格局、气象,才是盛唐的风采, 仅20个字,有了博大、雄浑、深远、磅礴, 从此,王之涣名扬天下,鹳雀楼载誉九州。 那些关于孰优孰劣的争论消弭无踪, 好、更好与顶级之间隔着崇山峻岭。
鹳雀楼与王之涣成了最佳CP, 带着这份荣耀,三十多岁的王之涣, 再闯大唐诗坛,一生虽只留下六首诗, 但一样成为大唐的无冕之王。 作为太原王氏子弟, 自身才华横溢,王之涣的朋友咖位都很大。 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高适, 在大唐,他三人齐名, 共同混迹在边塞诗的主场。 三人经常一起饮酒、赋诗, 没事还打个无伤大雅的小赌。 话说,有次三人相约在酒馆喝酒, 喝得醉眼朦胧时, 指着台上唱曲的梨园姑娘打赌, “咱们三平时都说自己名声大, 不如看台上姑娘唱的曲子, 谁的诗入曲多,谁就赢?” 第一个姑娘,开口唱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洋洋自得,在墙壁上划上一道。 另一个歌女,唱了首: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斜睨两人一眼,也在墙壁上划了一道。 第三个姑娘又开口了,王之涣神色如常,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添完一道,转头说“我可有两首啦, 季凌兄一首没有,今晚莫不是要输啦” 高适在旁边也附和着说:“季凌兄估计有点悬” 王之涣笑着说:“那三姑娘, 一看就不是最会唱曲的, 也不够好看,你们看中间那个气质清冷的, 我赌她开口就唱我的。” 那两人纷纷摇头大笑,表示不信, 还立誓“若赢了,你以后就是老大。” 姑娘樱桃小口轻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第一句出来,高适和王昌龄就目瞪口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句再出, 两人只能说:“牛,服,这次真心服气。” 这首《凉州词》正是王之涣的另一不朽名篇, 千年后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最爱此词, 给了极高的四字评价“绝句之最”。 王之涣一生只留下6首诗, 虽没有张若虚的“以孤篇压倒全唐”那么夸张, 但也是首首经典,传诵度极高。 除了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凉州词》, 还有四首,写的都各有特色。 春日宴会热闹不凡, 无一字诉说离愁,读来却自知其愁, 意境深邃,耐人玩味。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宴词》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 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送别》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 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 都要走,那谁送谁呢? 所谓且送归,可说成同送归吧!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九日送别》大唐强盛,对少数民族亦有礼有节, 有大国包容并蓄的胸怀,令人自豪。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其二》 我们该庆幸王之涣还留下了这六首诗, 让后人有机会了解他, 不然唐诗璀璨的星空里 终究会少了一抹独特的星光。 而鹳雀楼也不会在再三毁坏后, 还有机会得以重建(鹳雀楼1997年开始重建,2002年竣工)。 时至今日,王之涣与鹳雀楼早已 灵魂相融,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楼从诗名,人以诗名, 世代相传二十字,古今绝唱! 部分参考文献: [1]《鹳雀楼之诗——唐王朝兴衰的心灵史》作者:智宇晖,发表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