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牙擦、阿物儿、赖怠、散匠...这些青海方言你还记得多少?

 罗宋汤的味道 2018-06-22


这些年,

随着青海知名度的提高,

青海人的自信感也在不断上升。

人们突然发现,

青海话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

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方言,

越来越多的方言节目也开始风生水起

而与此同时,青海话却逐渐在消失...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

正儿八经的青海方言

讲好普通话的同时

也不能忘了咱的青海方言啊




吓唬小孩的“阿物wu儿”

不知道大家对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怎么看,反正小编觉得里面的灰太狼一点都不可怕,但是现在好多做父母的,孩子哭闹不听话时总说:“别哭了,大灰狼来了”。然而好像没什么卵用.....


其实小编也是被“吓”大的,不过不是大灰狼,是青海方言里的“阿物wu儿”,阿物儿到底是啥,谁也说不清,但小时候吓人还是挺管用的。小时候玩具少,除了玩泥巴,就喜欢到外面野,天黑了玩捉迷藏....然后回家也不睡觉,那时候姥姥就会吓唬我说:“裹儿,看,阿物wu儿来了”,瞬间就乖乖的了。

说来也怪,“阿物wu儿”看不见摸不着,反而小时候经常被吓尿。大概是“鬼吓人不可怕,自己吓自己才可怕”,想象力才是根源,每个人心里的“阿物wu儿”都不一样。“阿物儿”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最早可见于《红楼梦》:

《红楼梦》第42回:“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

《红楼梦》第58回里也有:“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来胡闹。”

上文里的“阿物儿”,恐怕是请个“砖家”来,也是没法精准的翻译出来,反正就是非常可怕的东西啦,无影无形,只会存在于你的想象里。

ps.反正小编想象中的“阿物wu儿”,是个怪物,长满毛发!专吃小孩!


把邋遢叫“赖lāi 怠dāi”

     80、90后们,大概也看过《邋遢大王》这个动画片吧,小时候以为只是关于讲卫生的动画片,后来才发现是借动画片讽刺现实的神作。


而在青海方言里面,却是另外一种说法,我们把“邋遢”叫做“赖lāi 怠dāi”或者“赖里赖怠”,比如:

“那个赖怠婆娘,懒着烧虱着吃哩”

“尕老三一天穿个破主腰儿(棉袄),赖里赖怠的样子”

“这个尕娃从来不洗头,去上学嗬赖怠着很”

“你衣裳裤子都不洗,赖里赖怠的谁给你当媳妇?”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赖里赖怠”经常被简化为“赖怠”,而“赖里赖怠”的说法,当然也不简单喽,也是来自古代,西宁人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三侠五义》第7回里有:“只见那个穿戴的衣冠全是包公在朝时换下的衣服,又肥又长,赖里赖怠的。”(这里指邋遢,行动不便,三侠五义创作于北宋年间)

古人也是没谁了哈,或许在北宋时期,“赖怠”才是主流的叫法,后慢慢变异,也有可能是某个北方民族发音,把赖怠读作邋遢,久而久之,勒得的说法被取代了,但是无论是哪种叫法,其意义都是一样的。

最后小编送大家一句青海俗语:“马不喂嗬瘦哩,人不干净嗬病哩。”希望朋友们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健康多福!


尖酸刻薄叫“咬牙、枒槎(牙擦)”

青海方言里,如果某人说话鲁莽,尖酸刻薄,不好相处,人们就会说这个人“咬牙”或者“枒槎”,相信和多小伙伴也听过类似下面的话:


“那个人咬牙的很,我不想和他交往”

“开个破手扶,还枒槎着不成,在犟了洗给一顿”

“今天遇上了个咬牙,账给了一肚子气”

“别和他吵了,那人枒槎的很”

  青海方言很多都是沿袭的古代的叫法和含义,大部分能见与明代小说和杂剧(青海人移民自洪武年间的南京?),比如说“枒槎”这个词,我们看看《西游记》里猴子是如何说唐僧“枒槎”的:

《西游记》第33回里说:“我那师父是个慈悲之人,又有些外好里枒槎。”意思是我的师傅,表面上看上去很合适,但是内心里面,还是有些难缠。

“咬牙”也一样,在《红楼梦》里也有出现,和青海方言中的“咬牙”含义一毛一样:

《红楼梦》第74回里王夫人说:“明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捧出去配了人“

也有句俗话,“和气是福,咬牙是害”,所以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相处,都要以和为贵,注意言辞,礼貌待人,不要给人留下的“咬牙”或者“枒槎”影响哦~


把忙活叫“撩乱”

小编作为青海人当然表示不服了,在青海方言里,“撩乱”的意思可和字面意思完全不一样哦,是忙活,收拾的意思。比如:


“尕媳妇儿撩乱了一早上,才把家收拾清楚。”

“家里来亲戚了,赶紧撩乱着烧茶做菜”

“儿子上高中呢,你就给他说媳妇,不是干撩乱吗?”

“好了好了,在别干撩乱了”

加个“干”字,就变成了白忙活的意思,把“撩乱”解释为“忙活”,这种叫法和释义,都是沿袭的古代,自古就有哦·,有书为证:

《水浒》第7回:“过了三两日,众多闲汉都来伺候,见衙内心焦,没撩没乱,众人散了。”

《金瓶梅》八十二:“谎的经济气也不敢出一声儿来,干撩乱了一夜。”

怎么样,有点意思吧,下次有人问你,你就可以这样解释“撩乱”的释义和出处了。


把身体硬朗叫“的zī当”

在青海,我们吧身体硬朗且办事可靠的,形容为“的当”,(注意读音“的zī当dāng”)。平常说起来也是朗朗上口:


“这个阿爷的zī当的很,早上天天晨练”(身体硬朗)

“派几个的zī当的人去,好干活”(身体硬朗)

“尕丫头的zī当了,中午放学自己会做饭了”(可靠)

“今天的接待任务很重要,派几个的zī当点的人去!”(办事可靠)

读完上面句子是不是来感觉了呢,这就是青海方言的魅力,单独拿出来毫无意义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瞬间就有那个意境了,为啥要叫的zī当?感觉怪怪的?那是因为现在的语言表义和这个词本身内涵相冲突的结果,就好像我们读文言文也是“觉得怪怪的”一样,而青海方言里的zī当=身体硬朗这种含义,是沿袭的古语

《醒世恒言》第27回:“等我访问近边有入京的,托他与你带信到家,放个的当亲人来同去方可。”

以上文字中,的当,就是年前且靠得住的意思了,从文献可以看出来,在明末的时候,古人们在普遍用这个词了。(醒世恒言写于公元1627年·明代末年)

青海自古地处边陲,信息迭代速度较慢,所以长久以来一直保留古代的叫法和释义,那么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有外地人问“青海方言怎么那么难听(懂)?”,你可以说:“我们只是保留的古代传统而已”


小孩撒娇卖萌叫“虚”

人活一辈子,谁还没有撒过娇呢?小编小时候家里姥姥来了,就跑去撒娇一番,母亲就会骂:“你看这个虚脾胎,家里一来个亲戚你就虚的不成”,这里的“虚”,是青海方言里的一个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撒娇卖萌”喽,如果太作惹人讨厌了,有可能会被骂做“虚脾胎”,比如:


“尕肉儿,来跟奶奶虚儿个”

“那个狐狸精,一见领导就虚开了”

“那个贼虚脾胎,一老在乡长面前给我点眼药”

“这个丫头就虚着砝码”

也有人说虚正确解释是“俗”或“酥”,取其“俗气”“腻歪”之意,但小编认为还是“虚”比较合理,和“实”对立,因为无论是撒娇卖萌还是献媚邀宠,都是玩“虚”的,再者“虚脾”的说法,在古代就有哦,而且和西宁方言的意思一毛一样一样

《金瓶梅》第58回:“没廉耻,弄虚脾的臭娼根,偏你会养儿子哩!”

《元和令曲》:“做丈夫的便做不的子弟,那做子弟的他影儿里会虚脾。”

元曲《对玉梳》三:“施礼数,道万福,殷勤观觑,施呈着我尊前席上那些假虚脾和睦。”

怎么样,好玩儿吧,你有多久没有和长辈“虚”过了呢?适当的虚一下,也没什么不好,逗长辈一乐嘛,前两年不是还上过一个电影《xū撒pí娇tái女人最好命》么,凡事有度,不要超过那个度,还是很可爱dì。


呆板木呐的人“死眉瞪眼”

众所周知,热情好客是青海人的特点,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一定要上好的饭菜招待的,而且第一时间要递上茶,以示对客人的尊敬,但是总免不了一些人反应慢,呆板不活络。通常青海人都会骂这类人“死眉瞪眼”或者“张眉失眼”,例如:


“家里来了亲戚,还不赶快撩乱(撩乱=忙活)着烧茶,死眉瞪眼地立在那儿干啥”

“你看你干活儿的那个样子,张眉失眼地不知在想啥。”

“老师讲课不好好听,一考试就死眉瞪眼的不知道干啥”

“他话也不知道说,死眉瞪眼的一直站着”

可以说用“死眉瞪眼”来形容一个死气沉沉木讷的人是非常贴切的哈,而“死眉瞪眼”也不是凭空发明的,它的出处是红楼梦:

《红楼梦》第一百十回:“偏偏那日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张眉失眼”和死眉瞪眼差不多,但同时有带有一点惊恐不安的意思,用青海话讲:“张眉失眼的活像打愣了的鸡儿”,张眉失眼的出处是《在祠堂里》:

《在祠堂里》:“堂屋里的洋灯依旧燃着,正中摆着一口白木棺材,棺材附近站着两三个兵士,显出一种张眉失眼的惊惶神气。”


肆意挥霍钱财的“散匠”

在青海方言里,大家喜欢吧不珍惜资源,肆意挥霍钱财的败家子叫做“抄化子”或者“散匠”,散匠字面意思倒是好理解,就是“乱打散”“乱施舍”,但是抄化子这个词就有点“另类”了,单独拿出来您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和上下文结合,就有那么点意思了,例如:


抄化子放不住隔夜的食”

“卖猪的钱不能交给二赖子,那是个抄化子,不上两天就散(乱花)完了。”

“家里就那点买粮食的钱,都叫你抄化完了,拿什么买化肥?”

“我把你这个抄化子,祖上留下的三间大房折腾着只剩下一个角子(耳房)了,看你以后喝西北风去。”

是不是好理解一些了呢?对于这样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喝凉水”,而且只管和狐朋狗友挥霍的钱财一类人,统统可以叫做“抄化子”,而为何要叫“抄化子”呢?真相只有一个,没错,这句青海方言是古语!what?又是古语?

先把“抄化”拿出来,在古语中是募求财务的意思,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众筹:

《古今杂剧》元秦简夫《赵礼让肥》有:“他每(们)都村村沿道将榆皮,他每都人人绕户皆抄化。”

《清平山堂话本》里有:有人道“能仁寺长老惠光禅师引众僧来抄化斋粮,因此闹热。”

然后加上一个“子”字,就完全和本意相反了:

《金瓶梅》第60回有:“伯爵道:‘谁叫他不拿个棍儿来!我如今是抄化子不见了拐棒儿,受狗的气了’。”

那么到了近代,基本保留了古代的含义,而“抄化子”就成了肆意挥霍(的人)了,可以说用来形容大手大脚的败类,完全OK的。so.....您看,青海方言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走亲戚“空奓zá手儿”

嗨~朋友们,你会唱2018年爆火的这首“反正亦是空空空空如也”吗?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哼一下旋律哈,反正小编几乎每天都能在街上听到这首《空空如也》的铃声,今天聊得话题,倒和这首歌有些异曲同工,是青海方言“空奓za手儿”,两手空空的意思。比如:


“亲家母,我今天在忙坏了,啥也没买,空奓手儿把你看来了”

“你啥了啥买买上点,嫑空奓手儿去看病人”

“老大早出晚归,钱也没赚上,天天空奓手儿回家“

“你每次来看我,都是空奓手儿,不羞嘛”

旧社会时候,“空奓手儿”走亲戚的还真有不少,这到不是没礼貌,只是“富裕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大环境普遍比较贫穷,比如说小时候,有身份的亲戚都冰糖圆圆茶(花茶或茯茶)来拜年。

那么,青海方言“空奓手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是古语!在古语中,空奓手儿也叫作“空身儿”“净身儿”“罄身儿”:

《金屋梦》四十七:“月娘小玉,原是空身儿的,赶乱里出城。”(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带)

《金瓶梅》八十五:“你看着到前面收拾了,教他罄身儿去,休要他带着衣裳去了。”(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带)

也许您会发现,在日常交流中“空奓手儿”之类的青海方言词汇用的越来越少了。没关系,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行了,小编一向反对道德绑架的。


生气了叫做“喉哈了”

有句俗语,叫做“耍了嫑báo喉,喉了嫑báo耍”,意思是几个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开玩笑,要宽容大度一些,被人玩笑大不了嘿嘿一笑自嘲一下,最好不要较真,轻易的发火,因为都是熟人,那样会让你显得小家子气。西宁方言把人生气的样子,叫做“喉”,生气了就是“喉下了”。


举个栗子:

“张龙一听李二旦打了自己的阿妈,一下子就喉哈了,要寻张龙打架。”

“庄子上的尕娃们一个劲子惹那个要馍馍(叫花子),要馍馍喉哈了

“姑舅这么的玩笑在不开了啊,在说我实话喉哈俩

青海方言里的“喉”,其实是随着历史发展简化的结果,喉在古代叫做“喉急”(注意口字旁),不是急性子的意思,而是生气而愤怒的样子,如:

《水游》二十一:“唐牛儿道:‘我喉急了,要寻孤老,一地里不见他。’”

《醒世恒言》四:“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由此可见,再生僻的方言,也有历史渊源,不是平白无故就出现的,青海自古交通不便,与内陆的文化沟通比较困难,语言的更替速度自然也慢,一直保留古代发音和意思,也不是不可能。


把期望叫“指望”

青海方言有句俗话:“指望猫儿念经,指望屁来吹灯”,用户形容一个人能力不足或者强人所难,'指望'这个词在普通话里不常见,但是在青海方言里用的很多,是期望、希望、依靠的意思,比如:


“有了媳妇忘了娘,这个尕娃在指望不上了”(依靠)

“阿爷病着不成了,准备后事吧,没指望了”(希望)

“省吃俭用供尕宝儿上学,指望他将来考上个好大学”(期望)

“你这个不台孩,在把你不指望”(期望)

小编记得有次去朋友家玩,一起吃饭,朋友叫小儿子去吧辣子醋拿过来,小孩皮,跑跑跳跳就去了,进来的时候不小心门槛上绊倒了,哇哇大哭,结果伯母进来扶起孙子,骂朋友道:“你个懒怂,指望猫儿(着)念经哩,指望屁(着)吹灯哩”,当时笑得我差点没把一口老酸菜给喷出来....

可以说很多青海俗语都自带幽默感的哈,其实指望,也是古代留下来的方言,在古小说里经常出现:

《水浒》第3回有:“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整个打死了他。”

《醒世恒言》低28回:“吴衙内指望帮过了船边,细细饱看,谁知才傍过去,便掩上舱门。”


称呼情人“尕连手”

最近几年,情人这个词越来越贬义了,但是往前推个十几年,在小编的学生时代,这个词可是很正统的,今天聊个冷门的话题:“连手”,连手在青海方言里就是情人的意思,俗称“尕连手”,有一首花儿这样唱:


大门前头的黄土堆;土堆上插杨柳哩;

这一个尕妹认不得,认得时当连手哩。

青海方言多继承于古代,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连手也是继承古语之意思,代表情人,古书有记载:

《金屋梦》:“这玉卿和银瓶勾搭了一年,这些粉头也都看破几分。玉卿和师师有些连手,谁敢说他。”

当然现在大家都喜欢叫”女票“”女朋友“之类的,还有几人用”连手“称呼自己的伴侣呢?



最后说几个青海的俗语,看看大家还记得吗?


白吃萝卜还嫌辣哩。(得了便宜还卖乖)

懒婆娘做饭,一顿做成两顿半。

丑丫头爱打扮,懒尕娃难使唤。

葫芦是吊大的,娃娃是绊大的。

男不当老大,女不当最尕。

赞嘴的药匠没好药。(形容越自夸的人越不能让人相信)

天下的老儿,心疼的小儿(爷爷疼爱孙子)

穿衣的架子,囊饭子皮袋。

婆婆嘴碎了,媳妇耳背了。

婆娘家三遍,心像刀尖尖。

人心毛鸡蛋大,骑上骡子想大马!

白天嫑说人,晚上嫑说鬼。

赌博耍的精通,尕娃娃在空中。

乳牛的尿多,闲人的话多。

千里路上吃席,不如家里喝水。


还有什么好的俗语,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中写出来


来源:青海sytl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