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 随着青海知名度的提高, 青海人的自信感也在不断上升。 人们突然发现, 青海话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 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方言, 越来越多的方言节目也开始风生水起 而与此同时,青海话却逐渐在消失...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 正儿八经的青海方言 讲好普通话的同时 也不能忘了咱的青海方言啊 吓唬小孩的“阿物wu儿” 不知道大家对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怎么看,反正小编觉得里面的灰太狼一点都不可怕 其实小编也是被“吓”大的,不过不是大灰狼,是青海方言里的“阿物wu儿”,阿物儿到底是啥,谁也说不清,但小时候吓人还是挺管用的。小时候玩具少,除了玩泥巴,就喜欢到外面野,天黑了玩捉迷藏....然后回家也不睡觉,那时候姥姥就会吓唬我说:“裹儿,看,阿物wu儿来了”,瞬间就乖乖的了。 说来也怪,“阿物wu儿”看不见摸不着,反而小时候经常被吓尿。大概是“鬼吓人不可怕,自己吓自己才可怕”,想象力才是根源,每个人心里的“阿物wu儿”都不一样。“阿物儿”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最早可见于《红楼梦》:
上文里的“阿物儿”,恐怕是请个“砖家”来,也是没法精准的翻译出来,反正就是非常可怕的东西啦,无影无形,只会存在于你的想象里。
把邋遢叫“赖lāi 怠dāi” 80、90后们,大概也看过《邋遢大王》这个动画片吧,小时候以为只是关于讲卫生的动画片,后来才发现是借动画片讽刺现实的神作。 而在青海方言里面,却是另外一种说法,我们把“邋遢”叫做“赖lāi 怠dāi”或者“赖里赖怠”,比如: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赖里赖怠”经常被简化为“赖怠”,而“赖里赖怠”的说法,当然也不简单喽,也是来自古代,西宁人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 尖酸刻薄叫“咬牙、枒槎(牙擦)” 青海方言里,如果某人说话鲁莽,尖酸刻薄,不好相处,人们就会说这个人“咬牙”或者“枒槎”,相信和多小伙伴也听过类似下面的话:
青海方言很多都是沿袭的古代的叫法和含义,大部分能见与明代小说和杂剧(青海人移民自洪武年间的南京?),比如说“枒槎”这个词,我们看看《西游记》里猴子是如何说唐僧“枒槎”的:
“咬牙”也一样,在《红楼梦》里也有出现,和青海方言中的“咬牙”含义一毛一样:
也有句俗话,“和气是福,咬牙是害”,所以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相处,都要以和为贵,注意言辞,礼貌待人,不要给人留下的“咬牙”或者“枒槎”影响哦~ ![]() 把忙活叫“撩乱” 小编作为青海人当然表示不服了,在青海方言里,“撩乱”的意思可和字面意思完全不一样哦,是忙活,收拾的意思。比如:
加个“干”字,就变成了白忙活的意思,把“撩乱”解释为“忙活”,这种叫法和释义,都是沿袭的古代,自古就有哦·,有书为证:
怎么样,有点意思吧,下次有人问你,你就可以这样解释“撩乱”的释义和出处了。 ![]() 把身体硬朗叫“的zī当” 在青海,我们吧身体硬朗且办事可靠的,形容为“的当”,(注意读音“的zī当dāng”)。平常说起来也是朗朗上口:
读完上面句子是不是来感觉了呢,这就是青海方言的魅力,单独拿出来毫无意义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瞬间就有那个意境了,为啥要叫的zī当?感觉怪怪的?那是因为现在的语言表义和这个词本身内涵相冲突的结果,就好像我们读文言文也是“觉得怪怪的”一样,而青海方言里的zī当=身体硬朗这种含义,是沿袭的古语:
以上文字中,的当,就是年前且靠得住的意思了,从文献可以看出来,在明末的时候,古人们在普遍用这个词了。(醒世恒言写于公元1627年·明代末年) 青海自古地处边陲,信息迭代速度较慢,所以长久以来一直保留古代的叫法和释义,那么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有外地人问“青海方言怎么那么难听(懂)?”,你可以说:“我们只是保留的古代传统而已” ![]() 小孩撒娇卖萌叫“虚” 人活一辈子,谁还没有撒过娇呢?小编小时候家里姥姥来了,就跑去撒娇一番,母亲就会骂:“你看这个虚脾胎,家里一来个亲戚你就虚的不成”,这里的“虚”,是青海方言里的一个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撒娇卖萌”喽,如果太作惹人讨厌了,有可能会被骂做“虚脾胎”,比如:
也有人说虚正确解释是“俗”或“酥”,取其“俗气”“腻歪”之意,但小编认为还是“虚”比较合理,和“实”对立,因为无论是撒娇卖萌还是献媚邀宠,都是玩“虚”的,再者“虚脾”的说法,在古代就有哦,而且和西宁方言的意思一毛一样一样:
怎么样,好玩儿吧,你有多久没有和长辈“虚”过了呢?适当的虚一下,也没什么不好,逗长辈一乐嘛,前两年不是还上过一个电影《xū撒pí娇tái女人最好命》么,凡事有度,不要超过那个度,还是很可爱dì。 ![]() 呆板木呐的人“死眉瞪眼” 众所周知,热情好客是青海人的特点,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一定要上好的饭菜招待的,而且第一时间要递上茶,以示对客人的尊敬,但是总免不了一些人反应慢,呆板不活络。通常青海人都会骂这类人“死眉瞪眼”或者“张眉失眼”,例如:
可以说用“死眉瞪眼”来形容一个死气沉沉木讷的人是非常贴切的哈,而“死眉瞪眼”也不是凭空发明的,它的出处是红楼梦:
“张眉失眼”和死眉瞪眼差不多,但同时有带有一点惊恐不安的意思,用青海话讲:“张眉失眼的活像打愣了的鸡儿”,张眉失眼的出处是《在祠堂里》:
![]() 肆意挥霍钱财的“散匠” 在青海方言里,大家喜欢吧不珍惜资源,肆意挥霍钱财的败家子叫做“抄化子”或者“散匠”,散匠字面意思倒是好理解,就是“乱打散”“乱施舍”,但是抄化子这个词就有点“另类”了,单独拿出来您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和上下文结合,就有那么点意思了,例如:
是不是好理解一些了呢?对于这样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喝凉水”,而且只管和狐朋狗友挥霍的钱财一类人,统统可以叫做“抄化子”,而为何要叫“抄化子”呢?真相只有一个,没错,这句青海方言是古语!what?又是古语? 先把“抄化”拿出来,在古语中是募求财务的意思,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众筹:
然后加上一个“子”字,就完全和本意相反了:
那么到了近代,基本保留了古代的含义,而“抄化子”就成了肆意挥霍(的人)了,可以说用来形容大手大脚的败类,完全OK的。so.....您看,青海方言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 走亲戚“空奓zá手儿” 嗨~朋友们,你会唱2018年爆火的这首“反正亦是空空空空如也”吗?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哼一下旋律哈,反正小编几乎每天都能在街上听到这首《空空如也》的铃声,今天聊得话题,倒和这首歌有些异曲同工,是青海方言“空奓za手儿”,两手空空的意思。比如:
旧社会时候,“空奓手儿”走亲戚的还真有不少,这到不是没礼貌,只是“富裕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大环境普遍比较贫穷,比如说小时候,有身份的亲戚都冰糖圆圆茶(花茶或茯茶)来拜年。 那么,青海方言“空奓手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是古语!在古语中,空奓手儿也叫作“空身儿”“净身儿”“罄身儿”:
也许您会发现,在日常交流中“空奓手儿”之类的青海方言词汇用的越来越少了。没关系,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行了,小编一向反对道德绑架的。 ![]() 生气了叫做“喉哈了” 有句俗语,叫做“耍了嫑báo喉,喉了嫑báo耍”,意思是几个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开玩笑,要宽容大度一些,被人玩笑大不了嘿嘿一笑自嘲一下,最好不要较真,轻易的发火,因为都是熟人,那样会让你显得小家子气。西宁方言把人生气的样子,叫做“喉”,生气了就是“喉下了”。 举个栗子:
青海方言里的“喉”,其实是随着历史发展简化的结果,喉在古代叫做“喉急”(注意口字旁),不是急性子的意思,而是生气而愤怒的样子,如:
![]() 把期望叫“指望” 青海方言有句俗话:“指望猫儿念经,指望屁来吹灯”,用户形容一个人能力不足或者强人所难,'指望'这个词在普通话里不常见,但是在青海方言里用的很多,是期望、希望、依靠的意思,比如:
小编记得有次去朋友家玩,一起吃饭,朋友叫小儿子去吧辣子醋拿过来,小孩皮,跑跑跳跳就去了,进来的时候不小心门槛上绊倒了,哇哇大哭,结果伯母进来扶起孙子,骂朋友道:“你个懒怂,指望猫儿(着)念经哩,指望屁(着)吹灯哩”,当时笑得我差点没把一口老酸菜给喷出来.... 可以说很多青海俗语都自带幽默感的哈,其实指望,也是古代留下来的方言,在古小说里经常出现:
![]() 称呼情人“尕连手” 最近几年,情人这个词越来越贬义了,但是往前推个十几年,在小编的学生时代,这个词可是很正统的,今天聊个冷门的话题:“连手”,连手在青海方言里就是情人的意思,俗称“尕连手”,有一首花儿这样唱:
![]() 最后说几个青海的俗语,看看大家还记得吗? 白吃萝卜还嫌辣哩。(得了便宜还卖乖) 懒婆娘做饭,一顿做成两顿半。 丑丫头爱打扮,懒尕娃难使唤。 葫芦是吊大的,娃娃是绊大的。 男不当老大,女不当最尕。 赞嘴的药匠没好药。(形容越自夸的人越不能让人相信) 天下的老儿,心疼的小儿(爷爷疼爱孙子) 穿衣的架子,囊饭子皮袋。 婆婆嘴碎了,媳妇耳背了。 婆娘家三遍,心像刀尖尖。 人心毛鸡蛋大,骑上骡子想大马! 白天嫑说人,晚上嫑说鬼。 赌博耍的精通,尕娃娃在空中。 乳牛的尿多,闲人的话多。 千里路上吃席,不如家里喝水。 还有什么好的俗语,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中写出来 来源:青海syt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