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敞

 雄鹰7smk3hsdiy 2018-06-22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当时国际的半导体、晶体管理论与工艺技术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亦是飞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身在美国的黄敞先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晶体管理论及制作工艺等半导体前沿科学上,通过在美国多家著名企业和院校进行晶体管理论与技术的探索研究,系统论述了晶体管理论和应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10项。这些成果至今仍是世界半导体、晶体管和抗辐射集成电路开发研制的重要基础。

  受新中国成立的召唤,这对热爱祖国的学者夫妇,毅然决然地放弃永久居留权和丰厚的待遇,排除险阻,于1959年绕道回到国内,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职、任教。期间,黄敞先生提出了 “载流子总量分析方法”,可系统分析器件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为晶体管模型、集成电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这一开创性成果对半导体器件理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引领作用。

  由他主编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微计算机》一书,系统阐述了关于集成电路、微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多年来研制成果和经验,对业内外的科技人员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黄敞先生不断深入开展半导体器件物理和集成电路新器件、新结构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载流子总量分析方法”,开发了LADES器件模拟软件、LINDECIRSIM 器件与线路结合的仿真软件。发表了《晶体管器件理论及线性电路理论的进展》、《注入型电路的器件物理》、《组件计算机》等文章。这些成果在我国集成电路与微计算机事业发展初期,对推动技术发展、科技人才培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5年,为发展航天微电子与微计算机事业,黄敞先生调至同年组建的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即771所前身,开始从事航天微电子与微计算机事业。当时制导计算机的小型化作为卫星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关键设备,要求具备体积小、性能高等特点,特别是飞行环境条件下可靠工作,研制任务落在了年青专家黄敞身上。

  面对十分薄弱的工业基础和艰苦的物质条件,黄敞先生带领科技人员边组建机构,边调集与培养科技队伍,边开展科研。他将自己十多年来在晶体管、集成电路领域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科技人员,完成了我国第一个航天TTL双极集成电路B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我国研制的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制导计算机。

  1969年,黄敞先生迁赴至陕西临潼山沟的新研制基地——771研究所。随后成功研制出固体火箭用CMOS集成电路计算机,使我国卫星运载技术跨上了新台阶,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5年,主持研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的I2L微计算机,获得了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质量金奖。1985年,作为运载火箭专用计算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运载火箭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0年代,为了完成航天型号的三项重点任务,诸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时任骊山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黄敞先生丝毫没有怠慢,这位被称为“工作狂”的专家,以勇士的刚毅品格,用其坚实的足迹和敏捷的思维,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攻克了一道道险关隘口,主持研制成功了多种运载火箭专用集成电路及计算机,创造了中国航天微电子、微计算机事业的辉煌成就,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59年回国后,黄敞先生即开始培养研究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黄敞先生率先在771所组建导师团队,招收培养研究生,同时又在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带博士研究生。

  2010年10月,年逾84岁的黄敞先生回到当年奋斗过的771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鼓励年轻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壮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并将与夫人杨樱华先生等一起在退休后研究取得的“偶载场效应管及其集成电路”、“三维场效应管及集成电路”等专利和成果赠给了771所。[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