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燕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 2018,(30)01,103-109 原文标题:真实的自己还是假装的表达情绪?——教师情绪工作的心理历程分析 摘 要:教师的教学工作涉及大量的情绪劳动。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 对20位教师进行访谈, 探索教师情绪工作的表现特征及心理历程。教师面对课堂上的学生问题行为, 是真实的表达自己还是假装的表达情绪?研究发现, 教师情绪工作包括正向表层情绪工作、正向深层情绪工作、负向表层情绪和情绪爆发四种方式;教师情绪工作的策略与问题情境的指向性、情绪反应强度相关, 情绪反应强度越大, 越倾向于采用深层工作策略。 关键词:情绪工作; 教师心理历程; 质性研究; 一、问题提出 教师心理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教师心理特征构建, 再到90年代中后期的教师成长机制的探讨, 30多年来, 关于教师和教学的研究大都沿袭了认知取向, [1]其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认知领域, 如教师的知识、信念、技能或者反思, 而教师的感受和情绪则很少涉及。[2] Hargreaves (1998) 曾指出, 教学不仅是一项认知活动, 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事务, 与认知一样, 情绪也普遍存在于教学活动中, 对教师产生了显著影响。对于情绪的研究, 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是, 情绪在不同组织背景下的作用和影响, 即情绪工作的研究领域。[3] 情绪工作是Hochschild于1979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情绪工作是透过管理或控制自身的情绪, 表现出一种组织要求的特定情绪, 来达成组织交付的任务。[4]Rafaeli针对不同职业进行质性研究, 引起研究者对情绪工作的关注, 但基本集中在服务业一线员工, 如服务员 (Bailey&Mc Collough, 2000;Tracy, 2000) 、专业医疗人员、助理或者秘书 (Wichroski, 1994;Lively, 2000) 、刑警或急难救助人员等 (Pogrebin, 1998;Stenross&Kleinman, 1989) 。[5]-[7] 教师作为非盈利组织中的个体, 并未涉及。Adelmann (1995) 认为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决定教师是高情绪工作者, 由于职业需要, 在工作中需要投入和表露更多的情绪, 需要教师长期保持情绪稳定、精神饱满, 始终表露一种和蔼可亲、蓬勃向上、愉悦快乐的情绪。[8] 一方面, 教师的情绪工作会帮助教师控制和管理情绪, 表现适合教学的情绪,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 高负荷的情绪工作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 由于情绪工作需要持续的意志努力, 需要付出较多的身心能量, 教师可能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和兴趣, 产生情感冷漠, 容易引发情绪失调和情绪衰竭, 从而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那么作为教师, 高情绪工作的职业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以往的研究, 或者直接默认教师高情绪工作的特性, [9]对教师情绪工作的结构、维度、前因变量做了大量的探索性验证, [10]或者将教师情绪工作策略的表现作为教师情绪工作的特征, 或者直接通过实验探索情绪工作的策略使用, [11]没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本研究将通过质性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 分析教师情绪工作的职业特征, 我们可以从职业互动对象、情绪工作负担、情绪规则展现和情境性四个方面来分析, 探索教师情绪工作的心理历程, 为教师情绪管理和调控提供启示, 并为教师的情绪健康和专业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二、研究方法选择北京两所学校中学教师28名, 其中男教师9名, 女教师19名;年龄在20-30岁有7名, 30岁以上有18名;教龄在1-5年的教师有7名, 6-10年的有6名, 10年以上的15名;教师本科及本科以上有26名;每天3节以下课时量的教师17名, 4节以上的有11名;28名教师中, 有9名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 非结构式访谈, 所有访谈均是一对一的面谈形式完成, 每个访谈者持续时间半小时, 共访谈2所学校28名被试, 由研究者独立完成, 历时2周。访谈提纲包括三个部分:访谈指导语、访谈问题和访谈结束。 访谈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 教师的基本状况, 如年龄、教龄及课时量等信息; (2) 在课堂教学中, 引发教师情绪反应的事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教师职业的情绪工作的表现及情绪工作策略的使用; (4) 教师采用哪些情绪方式来达到调控情绪目的。 访谈编码:用录音笔记录整个访谈过程, 访谈完成后, 对录音进行转录, 形成电子文档。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的转录后, 赋予每个被试的文本资料3个码, 如01-28, 前两位是被试编码, 第3位是性别M或者F, 加上访谈月份日期, 所以被试编码为01F-1107;根据原始资料内容, 将有关研究部分选出, 根据事件的发展意义和主题进行提取和分段标记。 类属分析:在类属分析形成的主题下面穿插一些故事片段和轮廓分析, 丰满主题的内涵, 通过类属分析概括总结研究材料的意义层次和结构, 通过情境分析补充必要的血肉。 三、结果与分析在探讨情绪工作互动对象时, 我们主要分析情绪工作者与主要互动对象的互动特点。教师每天最频繁接触的对象是学生, 无论从年龄、还是认知水平上, 互动双方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 这是在访谈过程中, 教师提及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之一。 “我的看法是历来就是学生就是学生, 不管其他, 年龄至少跟他们差20岁吧, 他们有时候不能理解你的想法, 当然不是讲知识的时候, 是在对某件事情的态度上。”13M-1107 “我年轻的时候, 没有摆正跟学生的关系, 当时很难摆正跟学生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 你不能把你的思想水平拉到跟他一样的水平上, 你的思想水平, 认知度不只是比学生高一个等级, 而是高好几个等级。”08M-1107 学校中的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这种认知不对等性是教师职业区别与其他服务性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工作中, 互动对象之间出现认知的偏差, 双方更容易出现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 教师感到无可奈何, “学生非要跟老师对着干, 不理解老师的苦心”, 因此, 在工作过程中, 必然支出了较高的心理成本。 “现在小孩不能说, 在家里被娇生惯养的, 一个指头不能动, 你稍微说两句, 他就不接受, 觉得我爸妈还不说我, 不想什么原因和老师的处境, 他不能理解老师们的苦心。”15F-1108 “学生偷偷玩手机, 明明自己做错了, 非要跟你狡辩, 学校要求老师不跟学生生气, 尽量压制不跟学生生气, 得靠自己来调节。”18M-1108 从教师情绪工作的互动特点来看, 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存在不对等性,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学生对教师的不理解, 加大教师的心理负担, 在情绪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更多的情绪努力。 教师情绪工作表现在, 职业工作对象与其他职业的不同, 工作对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还有同事、领导、家长等, 跟不同对象的互动, 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情绪表达要求。 “情绪来源很多, 学生是一个方面, 还有学校领导的压力, 区里抽检, 作领导的也会有压力。领导去听课, 八个老师去听了, 不满意的话, 下周一, 八个老师又去听了, 老师压力很大。你得忍得住, 接受, 在学生面前还不能表现出来。”23F-1112 “教师, 一定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他们认可你了, 你就可以把家长拉过来, 遇到问题, 家长和你站在一起对他, 否则你可能会被家长和学生告到领导那去, 该怎样批评学生是要掌握一个度的, 尤其跟家长交流, 你得控制情绪发作, 以避免遭到批评或者敌意。”20F-1112 教师情绪工作还表现在工作时间的连续性, 由于办学形式、授课任务, 教师授课任务需要集中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然而除了上课外, 教师还会花费其他时间来用于备课、业务学习进修、科学研究等。“课上一分钟, 课下十年功”。教师职业工作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无上下班之分, 在空间上的广泛性, 无课内外之分, 这些都是无法用课时量简单计算的。 “每个老师其实都清楚, 我们不可能只在上课的四十分钟工作, 课上完就结束了, 放学了, 你得给学生补课, 你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你得为学生负责, 这中间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关注, 当然就不可能总是那么心情好, 但你得调节自己。”10F-1107 “同事之间, 难免会有比较, 自己当学生的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老是会说哪个班怎样怎样, 自己班比别人班差, 会生气, 其实同事之间没有什么问题, 大家最后的关注无非就是学生。”15F-1111 家长、同事、领导的交互过程中, 也是教师情绪的来源, 对不同的对象, 用不同的情绪工作。面对家长时, 要表现耐心和关注, 面对同事要支持和合作, 面对领导要谦逊, 面对学生时, 更要表现关爱 (无论自己是高兴, 还是不高兴) 。 教师面对学生, 并且频繁的重复接触, 呈现跟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 互动程度很高, 在教学和日常管理过程中展现的情绪比较频繁。对于中学老师来说, 一天至少8小时的时间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频繁互动, 并非一次性的服务, 而是每天都跟熟悉的学生接触、甚至一直带到学生毕业, 与自己的交互对象之间有较多的互动, 持续时间也长。 教师同其他服务业的不同在于, 教师的情绪表达不总是表现正向性, 适当的负性情绪表达也是需要的, 也是教师课堂管理的一种方式。在访谈过程中, 教师也提到具体的情绪的调节方式及情绪工作策略, 访谈结果如下: 1. 教师情绪工作中的表层工作策略在访谈过程中, 提到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假装或者压抑的调节方式来维持课堂进行, 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种情况时候, 教师提到以下几种情况: “当你精心准备的课程, 学生没有认真听讲, 自己在那玩手机, 走神之类的, 觉得很担心, 想是不是自己讲的不够精彩, 或者学生不感兴趣, ……我会稍微调整一下自己, 尽量保持较好的状态讲完。”01F-1108 “在上课的时候, 学生不听讲, 明显打瞌睡, 偷偷做别课的作业, 明显对自己学科不重视, 心理很不舒服。……上课收起这种情绪, 下课继续处理, 但肯定会影响自己的状态。”03F-1107 “最烦的就是讲话, 你说, 他也说, 总在讲小话, 你一停下来, 他就马上停下来。影响了别人听讲, 这时候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担心课程无法进行下去……压抑一下吧, 采取措施, 把这两个同学叫起来, 把刚才说的再说一遍, 这时候就会安静下来。”10M-1108 从上面的情境可以看出, 教师会采用表层工作的方式来调节情绪唤起, 比如压抑自己的情绪表现, 假装高兴继续上课等方式, 这些问题行为的指向性不太明显。教师采用哪种情绪工作策略不仅与问题的性质有关 (自己在那玩手机, 走神之类, 总在讲小话, 你一停下来, 他就马上停下来) , 并且与个体知觉到的情绪及情绪变化性有关系。 2. 教师情绪工作中的深层工作策略在访谈过程中, 是否能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调整自己的情绪时候, 教师提到了以下几类问题行为: “让写个化学方程式, 学生10分钟都写不出来, 本身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 但学生没有落实, 觉得特别着急担心, 学生不能落实, ……我一般都不会表现反感, 我在想学生可能不能理解, 就在课上会多关注他。”03F-1107 “有次, 上课了, 两个男生在互相押着胳膊不放, 我让他们放下, 他们不执行, 还对我有顶撞, 当然生气, ……学生之间不会无缘无故的这样, 我需要听他们解释, 小孩子遇事比较冲动, 也是情有可原的。”09F-1108 “批评学生, 学生激我火, 我会换个角度去思考, 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别人批评你, 你会怎样, 这样我就不会那么做了, 再说, 现在的小孩你用吼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他需要你去哄和说教方式。”05F-1107 教师会采用深层工作的方式来调节情绪唤起, 比如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 能够从认知上去调整, 能够转换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些问题行为的指向性不太明显。有指向自己的问题行为, 也有指向他人的问题行为。深层情绪工作的使用与知觉到的情绪有关, 与问题情境持续的时间存在相关, 与情绪变化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展现正向和中性情绪, 包括表层正向情绪的展现和深层正向情绪的表现。 3. 教师负性情绪展现在访谈过程中, 教师对情绪工作策略的使用, 同样提到负性情绪工作策略的使用, 他们认为, 负性情绪展现也是情绪工作的一种有效策略, 可以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教师提到了以下几种情况:教师负性情绪的直接爆发、表层展现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爆发有时候是必要的, 教师们将其作为一种管理的方式。教师会在某种情形下, 直接表现出来。 “会表现消极情绪, 但频率不高。老师也是人, 如果老师总是高兴, 不可能。如果我觉得不高兴, 我就直接表现出来, 这时让学生知道, 我生气了, 学生是能感觉得到的, (混乱) 马上就会停下来。”01F-1107 “我要是不高兴, 就直接表现出来, 我没有假装过任何情绪, 如果发火, 就会真的发火。但这种火气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大概2分种吧。”02F-1107 “有个同学, 在我的课上不好好听, 第一次讲新课的时候, 他在做数学作业, 第二次我讲新课, 他在玩手机, 第三次上课再这样, 我就直接发火了。”14F-1108 教师有时候会表层展现负向情绪, 就是表演负性情绪, 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生气的情况, 是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 “学生随便说话, 觉得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不专心听讲, 在那搞小动作, 什么的, 我就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 这种情况也比较多, 年轻的时候会直接表现出来, 现在不会了, 你要生气, 每天还不得气死, 我只是让学生感觉我不高兴了, 实际我并不真的生气。”19F-1108 教师对负向情绪的展现包括表层负向情绪展现, 也包括真正的情绪爆发的情况。这都是教师表达情绪工作的一种方式。综上, 我们可以总结, 教师的情绪工作策略包括表层工作、深层工作和负性情绪展现三种方式。教师情绪工作中, 负性情绪的展现策略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服务性行业的重要特征。 教师情绪工作的情境变量主要包括工作事件和交往过程。工作事件中常研究的是工作事件的正负性, 交往过程包括交往频率和交往持续时间等。我们在此, 只讨论负性情绪工作事件, 教师在面对很多问题行为时, 为了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保证课堂的正常进行, 会采用一定的情绪工作策略, 最常用的情绪工作策略有表层工作、深层工作。 1. 教师表层情绪工作的情境在访谈中, 我们发现, 教师表层工作的表现一般是压抑负向情绪,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或者负向人际事件时, 心中感受到情绪, 尽量不让互动对象看出来。 “上课的时候, 你发现有几个学生走神, 根本不在听你讲课, 处于游离状态, 会感觉有些担心, 会提醒他, 但你又不能因此耽误上课进程, 当然会影响自己上课的情绪, 只是尽量控制, 不表现出来。”09F-1107 “学生随便说话, 心理挺难受的, 觉得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不专心听讲, 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两个人小声嘀咕, 不太严重, 我都尽量不发火, 提醒一下。”02F-1107 “上课了, 打铃都打过两次了, 应该是正式上课的时间, 但学生根本不听, 我挺生气的, 但我会对自己不断的说‘你别跟他们生气, 他们并不会害怕’, 后来我就尽量让自己控制一下, 我对学生说‘你们先继续交流, 交流结束了, 我们再继续上课’。”10F-1108 当问题行为不会严重影响他人时, 教师一般都采取提醒策略, 而对这种问题情境引发的情绪体验, 都选择压抑或者控制的表层工作。 2. 教师深层情绪工作的情境深层情绪工作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为了避免自己发生情绪失控, 而进行认知重评的一种方式, 教师一般都会考虑到事后效果, 而进行这种方式来进行情绪管理和控制。 “学生上课讲话, 你讲课, 他也讲话, 有时候三两个, 有时候会占到五分之一, 这实在太惹人火, 感觉很生气……这时我一般会停下来, 等一会, 想想, 是否自己讲的不太好, 或者学生接受不了, 他们才不好好听啊, 稍微调整一下, 重新开始……”03F-1107 当问题行为干扰他人听讲, 教师都会引发较大的情绪反应, 此时, 为了避免情绪失控状态发生, 教师一般都采取认知重评策略, 即深层的情绪工作策略。 3. 教师负向情绪表现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 大部分教师被期待与人互动时, 应该克制住自己的怒气, 表层工作如抑制的另外一端是爆发, 乃是直接宣泄出负性情绪, 几乎不加以掩饰:如超过忍耐限度, 当时间冲击程度超过界限, 教师的情绪反应就很容易表现出来, 特别是教师已经很严肃的告诫, 仍然有学生不理睬。 “一个女同学, 老师给他们安排在第一排, 我第一次提醒他在作数学作业, 第二次我讲新课, 他还在玩手机, 我再次提醒, 等到第三次的时候, 我就火了。”14F-1112 教师在面对负性情绪事件时, 并非每次都会压抑, 也并非每次都会爆发, 许多情况下是在两边徘徊,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行为的严重度问题, 当干扰大多数同学, 无法正常持续课堂教学, 就会表现出来。 当然, 有些教师报告, 采用负性情绪表演的方式来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其实教师并没有真正的生气, 这种情况, 一般是课堂频率比较高的事件, 教师采用的这种方式, 并非在失控的状态下, 而是有计划的通过负向情绪表达达到特定的目的, 使学生可以配合。 “上课学生讲小话很多, 其实挺反感的, 但你不能总生气啊, 那自己也受不了, 所以偶尔我会停下来, 不说话, 假装非常生气, 板着脸, 让他们知道我不高兴, 教室就会顿时安静下来, 这种方式不能常用, 学生会知道的。”19F-1109 结果表明, 与指向他人的问题行为相比, 教师在解决指向自身的问题行为时, 更多的采用了提醒、改变教学方式、沟通了解的策略;而在解决指向他人的问题行为时, 更多采用了说服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和惩罚的策略。在访谈中, 教师说到“情绪失控”和“嘲笑他人”这两种问题行为时, 情绪也常常失控,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的生气和无奈。 四、分析与讨论每种不同的职业, 之所以成为一类职业, 正是因为该职业所具有的特点与要求的特殊性, 情绪工作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 使得情绪工作成为每个职业领域优秀员工必备的技能。教师情绪工作的职业特殊性表现在互动对象的不同。当前, 教师行业越来越被认为是服务行业, 教师同其他服务职业的不同在于, 其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存在客我不对等性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在教龄、能力、阅历、学识、所处社会环境、地位以及思维方式、情感、个性等都有所不同, 他们观察同一事物或问题的角度自然发生差异, 他们所采取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就不可能一致。 教师职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教师职业活动产品不仅仅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而是自身所提供的教育服务。[12]服务本身并不是对教师作用的贬低, 而是人性化教育对教师作用的恰如其分的认识。 与其他职业如医生、护理人员、餐厅服务员等不同,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认知的差异, 教师对自己职责及学生的认识, 这种情绪规则上的认知对于教师来说, 也是一个较大的情绪负荷, 这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第一个特征。从教师的情绪工作的负担性来看, 教师情绪工作频率高、时间连续。 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每天的, 班主任可能跟学生接触的更多, 因此与学生频繁接触的过程也是教师情绪规则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老师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直接带到学生毕业。教师在频繁、重复的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没有课上、课下之分, 教师情绪工作的重复性高, 持续时间长, 影响力大是区分于其他职业的第二个特征。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持续性的, 因其重复性的特点, 对互动对象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其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影响, 其情绪也具有传染性, 教师的消极情绪展现直接传递给学生, 造成课堂气氛紧张,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参与, 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在访谈的过程中, 教师谈到表层工作的情境性, 指向性是教师情绪工作的一个反应内容, 另一方面, 这种指向性背后所隐藏的干扰和妨碍性是影响教师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重要判断。 对于教师而言, 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互动持续性与教师情绪变化, 与情绪工作直接存在一定的相关, 高冲突情境下, 教师倾向于采用深层工作情绪策略, 期望用改变认知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失控的状态, 而表层的工作策略则表现出较多的情绪失调, 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不益。[13]教师情绪工作的策略与问题情境的指向性、情绪反应强度相关, 情绪反应强度越大, 越倾向于采用深层工作策略。 在对问题情境的问卷调查中, 教师对问题情境的情绪反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教师对指向自己的问题情境, 主要报告担心的情绪反应, 而对指向他人的问题情境, 主要报告生气的情绪反应, 但在之后的质性分析中, 教师报告的情绪工作则没有表现出特定的情绪工作策略的差异,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当课堂情绪事件严重程度较高, 持续性较长时, 教师会采用深层情绪工作策略, 这与高冲突情境引发较高的情绪唤起存在相关。 教师情绪工作中, 教师要求能识别不同情境下, 不同的对象的情绪需求, 并且准确判断其需要哪种互动方式, 是职业化和技能化的需求。教师的情绪工作是情境特定性的。情绪工作策略与情绪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与问题情境所展现的情绪工作特性有一定的关联, 如影响程度、持续时间等。高冲突的情境下, 教师倾向于采用深层工作的情绪策略, 低冲突的情境下, 教师倾向于采用表层的情绪工作策略。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情绪工作的研究内容, 为教师培训和辅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Brotheridge, C.M., &Lee, R.T.Testing a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model of the dynamics of emotional labor[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02 (7) :57-67. [2]Diefendorff, J.M., Richard, E.M., &Yang, J.Linking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to affective events and negative emotions at work[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8, 73 (3) :498-508. [3]Hargreaves, A.The emotional politics of teachi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8, 14 (8) :835-854. [4]Hoschschild A R.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9, 8 (5) :551-575. [5]Rafaeli A, Sutton R I.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part of the work rol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7, 12 (1) :23-37. [6]Hargreaves, A.Mixed emotions:Teachers’perceptions of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 16 (8) :811-826. [7]Adelmann P K.Emotional labor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job stress[G]//S.L.Sauter&L.R Murphy.Organizational risk factors for job stress.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5 (24) :371-381. [8]张雪勤, 刘亚利.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 28 (10) :28-30. [9]孙俊才, 卢家媚.国外教师情绪研究的视角转换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34 (7) :19-23. [10]周厚余.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6, 28 (1) :61-66. [11]卢家楣.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教育的启发[J].教育研究, 1995 (2) :37-41. [12]金琦钦, 张文军.课程变革中教师情绪的叙事研究——基于杭州市C高中的案例[J].教师教育研究, 2016, 28 (4) :77-82. [13]江文慈.“和颜悦色”与“忍气吞声”的背后:国小教师情绪劳动的心理历程分析[J].教育心理学报, 2009, 40 (4) :553-5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