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电影狂欢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拉开帷幕,今年的作品展映活动依旧佳片不断,引来大批粉丝欢呼围观。另一边,电影节的评委们也在众多参赛影片中积极地pick好作品。说到这里,有人就好奇了: 评委眼中的好影片究竟是怎样的? 他们各自的评片标准是什么? 对于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又有怎样的期待? 对此,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们说出了他们的答案。 不以票房论英雄 “1985年我就来上海拍过《芙蓉镇》,还拍过一部比较早的电影《花轿泪》。”已经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结缘二十多年的姜文,对上海充满了感情: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特别喜欢上海的朴实和高效。我来之前就建了个群,让我的老朋友新朋友们给我介绍我去过的没去过的饭馆!” 被问到作为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会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电影作品时,姜文认为电影节的评选标准应该和平日的“以票房论英雄”有所不同,电影节参赛影片首先要有自身的特定意义和价值,尤其对上海国际电影节这样一个A类电影节来说更是如此。他说:“电影要具有原创性,如果没有原创性就要把非原创的部分做到更好。” 艺术共鸣无国界 除了重视原创性,许多评委也期待能引起更多情感共鸣的作品。土耳其导演、编剧、制片人赛米·卡普拉诺格鲁说:“我想看到导演的感情和真心。如果能从这些电影里找到我自己拍电影时的共鸣我会比较喜欢。”美国制片人大卫·佩穆特也说:“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打动人,能不能在情感上被这部影片所激荡。” 金爵奖评委会:从左往右依次为大卫·佩穆特、伊尔蒂科·茵叶蒂、赛米·卡普拉诺格鲁、姜文、秦海璐、张震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具备了生活基础的影片,出任本届金爵奖评委的演员秦海璐表示,在评比工作中,会格外关注这些现实题材的作品是否拍出了深度,是否做到了触动人心。 虽然情感共鸣不分国界,但作为“标准”还是比较主观的,究竟如何评价一部电影有时还是会因人而异。对此,秦海璐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每部影片导演想要表达的主旨不同,每个人的生活、认知、表达方式和表达深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对我而言,好电影没有绝对标准,但有些方面可以参考。” “中国特色”受关注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许多国际电影人坦言来参加电影节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他们心中的“中国特色”。 纪录片、动画片评委会:从左往右依次为吴文光、皮尔乔·汗卡萨罗、约阿夫·沙米尔、雅克-雷米·杰瑞德、孙立军、片渊须直 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芬兰纪录片导演、摄影师、编剧、制片人皮尔乔·汗卡萨罗说:“我去过很多国家的很多电影节,这次来上海,我非常期待可以看到和中国有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 动画片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动画导演雅克-雷米·杰瑞德也表示:“我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发现一些之前不熟悉的动画类型,尤其是中国动画片。” 收获了这么多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定将越来越强。动画片单元评委,中国动画学者、导演孙立军认真地说:“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向动画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学习,也希望我们自己的年轻的团队能静下心来,把我们前辈曾经创造并引以为豪的,被誉为‘中国动画电影学派’的上海美影厂精神继承和发展下去。” 评委也是观众 评委除了是审片人,也是观众。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去审片,是匈牙利导演、编剧伊尔蒂科·茵叶蒂坚持的原则:“回到电影最初的初心去看,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观众。带着这种心态去看,我相信评选出来的结果是最公平公正的。” 刚从戛纳电影节担任评委归来的演员张震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表示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不仅把自己当观众,更愿成为一个诚恳的学习者:“我最近在考虑往电影表演之外的领域去拓展,接受一些新的资讯,让自己更精进一些。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选片非常好,我想趁此机会看一些新的东西,让自己更有活力、做出更好的作品。” 评委们这些的话 是否也get到了你的选片标准? 让我们共同期待 本届金爵奖的诞生~ 文编 | 张志明 美编 | 何亦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