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曾是谢晋、张骏祥、吴贻弓的梦,如今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迷的“双向奔赴”

 张问骅 2023-06-05 发布于甘肃
图片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2023年6月9日至18日在上海举行。今年的电影节将迎来全版块的线下回归,举办金爵奖评选、国际影片展映、金爵电影论坛、电影市场、电影项目创投、短视频单元、金爵盛典与金爵奖颁奖典礼等活动。

今年恰逢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30周年。回溯历史,它曾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早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和吴贻弓等就提出要“办个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节”,并为此奔走努力。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举办,次年就被列为国际A类电影节。它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打开了人们观察世界和改革开放的新视角,也是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写照。

三十载寒往暑来,三十载春华秋实。如今,电影节已成为一场“双向奔赴”,属于电影人和电影迷,也属于上海这座海纳百川、与光影同行的中国电影发祥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们曾有过同一个梦
1985年12月12日晚,刚从香港参加《高山下的花环》首映归来的著名导演谢晋,参加了上海市职工影视协会虹口分会举办的电影报告会。提及香港之行,他感触很深。在港期间,不少中外电影制片商、导演纷纷邀请他去拍片,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说:
图片

论报酬,在香港拍一部电影,导演可得200万港币,在美国拍一部电影,导演可得240万美元,而我目前每月工资300元,甚至还不及一个开小轿车的司机,但我更多地是想到作为一个中国电影导演的使命。中国电影一定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现在是到了这个时刻了。


在他看来,加强中外间电影交流的途径之一是举办国际电影节,全世界的电影都可以在电影节上放映。他说:“我们上海整个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为什么不能搞国际电影节?现在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都可以举办国际邀请赛,而我们要请一两个国际电影明星、导演到中国来却很困难。”

他接着说道:“目前全世界都有电影节,如东京、马尼拉、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经常举办,届时全世界的电影都在电影节上放映。这是一种电影界的学术交流,但它不是国际电影比赛。”在各种公开场合,他多次呼吁:应加强中外各国之间的电影交流,尽快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
图片
谢晋拍摄影片《鸦片战争》时的工作照

拥有这样想法的电影人,并不止谢晋一个。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电影事业迅猛发展,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如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和吴贻弓等都曾积极倡议,要在上海举办国际电影节。

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吴贻弓,是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所拍摄的《巴山夜雨》曾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图片
《巴山夜雨》部分主创,左起:执行导演吴贻弓、主演张瑜、编剧叶楠

吴贻弓拍摄的《城南旧事》,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影片。

吴贻弓曾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导演系列丛书·灯火阑珊》中这么回忆:

我们要有自己的电影节,这是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

图片

这个梦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由来已久。上海电影曾有过一段黯淡时期,直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才进入了百花齐放高速发展的春天。

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浦东开发开放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上海电影人心潮澎湃,几代电影人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憧憬化成了从申办、筹办到举办为时一年的积极行动。

图片
梦想的轮廓渐渐清晰

梦想很丰满,现实却有些“骨感”。面临着没钱、没人、没经验等难题,白手起家办起一个国际电影节,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申报“国际A类电影节”,要满足很多条件,包括:有固定的电影放映场所,有影片交易市场场所,有比赛评奖,有100部以上参展影片,有100个国家以上参加,主办国评委不能超过评委总数的三分之一,必须具备有影响力的电影人、作品以及完善的组织工作等等。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提出在北京、上海、广州各建一座中心电影院的计划。在上海,时任上海市电影局局长的张骏祥将项目申报上去。在这项申报中,以“上海电影艺术中心”代替原“中心电影院”名称,1984年,该项目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图片
张骏祥

立项之初,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的定位便是“为未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影片摄制人员提供高水平的活动场所”,同时还要建造一个标准较高的招待所。

然而,当时的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陈清泉却一筹莫展,因为这个项目的总拨款只有500万元。用500万打造星级影城与星级酒店,即使在1980年代也显得捉襟见肘。

正在踌躇时,张骏祥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犹豫不决,只要在与外资合作中确保我们中方的利益,尽管大胆去做,我会支持你,党委一班人也一定支持你。不要顾虑,如果有什么事,我会首先担责任的。”
图片
1995年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影城外景

图片
如今焕新归来的上海影城(摄影:柏可林)

吴贻弓担任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后,曾召开过一次重要的“宾馆项目”认证会议,会议上确定了同凯富公司合作,引入外资。此次会议后,以陈清泉与筹建处负责人沈训诗为首,电影局继续在一线为争取担保、聘请酒店管理方等方面进行着艰难的谈判。

几经谈判,酒店决定聘请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Holiday Inn品牌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营。酒店建设已引入外资,管理也是外方,这在当时是突破之举,压力与挑战可想而知。
图片
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
1991年,上海电影艺术中心(上海影城)正式落成。当年,它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在上海乃至全国影迷心中,它无疑是地位特殊的“电影圣地”。
图片
焕新后的上海影城1号厅内景(摄影:柏可林)

2022年2月21日,上海影城停业改造。2023年5月末,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布指定影院名单,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是暂别观众一年多的上海影城。这座之于上海乃至全国,都象征着电影文化和影迷精神化身的殿堂级电影院,兑现了停业装修前的诺言,在电影节这个与影迷共襄的节日里如约归来。6月8日,焕然一新的上海影城将正式开放。

图片
为圆梦,他们经历了无数个不眠夜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在国际上获得奖项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这为电影节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
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世界A级电影节最高奖。1989年,吴子牛的 《晚钟》获银熊奖。1990年,谢飞的《本命年》亦获银熊奖。
图片
吴贻弓的学生、著名导演江平(左)和前来参加电影节的张艺谋(右)

此外,上海市电影局又及时和设在巴黎的国际制片人协会取得联系,按举办国际电影节应有的程序,予以申报,确保了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邀请国际影片参赛参展的如期进行。

为了能够请来具有国际知名度、能让人信服的评委,吴贻弓给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反复发邮件,对方曾在1987年凭借战争片《野战排》斩获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图片
奥利弗·斯通(左)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工作人员王佳彦

吴贻弓的学生,后来曾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的江平导演回忆道:当年寄给各国电影人的不只有邀请函,还有一盒《城南旧事》的录像带:“我们翻印了一百多盒《城南旧事》,和邀请函一起寄给嘉宾,包括意大利国宝级女星索菲亚·罗兰。” 

录像带寄过去七八天后,江平收到一张传真,是索菲亚·罗兰发来的,大意是:她看了《城南旧事》,由衷钦佩这位导演先生,决定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
图片
1993年10月,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吴贻弓(左)与嘉宾意大利演员索菲亚·罗兰(中)出席电影节新闻发布会(图源:新民周刊)

除了评委的问题,还有赞助和经费的问题。江平回忆陪吴贻弓出差时省钱的经历:

图片

晚上,我们住在中影的招待所,两人一个标准间。他当时是中央候补委员,按级别可以住五星级宾馆,可他不同意,说电影节没钱,省一分是一分。语气很淡,很平常。


图片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幕后功臣。后排左六:吴贻弓、左五:王佳彦、左四:许朋乐,前排左二:江平。(图源:新民周刊,江平供图)

电影节的宣传工作,开展得也十分不易。上海电影集团原副总裁许朋乐当时负责电影节新闻委员会的工作,其中的重头戏是编写电影节会刊和《每日新闻》,许朋乐回忆道:

每天晚上,新落成的影城四楼大会议室里,一群人围立在会议桌旁,找的找,剪的剪,贴的贴,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行或一个字不见了,几个人趴在地毯上,瞪大眼睛角角落落里寻个遍。

图片

电影节有评奖环节,关于奖项叫什么名字,也颇费了一番思量。考虑过“熊猫”,甚至还考虑过“孙悟空”,这两个都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元素。后来又想到过“金竹”,象征谦谦君子,但始终觉得不够好。
图片
集思广益为“金爵奖”定名(图源:新民周刊,江平供图)

最终大家集思广益:不如叫金爵。爵是中国特有的饮酒器,商朝已有,历史悠久。吴贻弓听到“金爵”觉得很好,用电影的美酒欢迎四海来宾,又有海纳百川的意思。

这个名字,一用就是30年。
图片
“金爵奖”图案

图片
那一天,他们的梦成真了

1993年10月7日19点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影城隆重开幕。第二天的《文汇报》报道中,如此描写当晚的盛景:

图片

坐落在新华路番禺路的这座电影宫殿,昨天早早披上了节日盛装。喷泉在灯光映照下,如五彩缤纷的鲜花盛开。红地毯上,走来了不同肤色的各国嘉宾。此时此刻,中国的电影人分外激动,几代人孜孜奋斗了多少年的理想终于在今日圆梦。中国电影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胸怀。


电影节主会场设在上海影城,开幕式上来自电影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的家乡——法国拉西奥塔市的副市长尚塔尔·拉昂德尔介绍了电影的故事,并献上人类最早的四部影片《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出港的船》。开幕式上还放映了展现电影大师卓别林一生的影片《卓别林传》。
图片
中国导演谢晋担任评委会主席,巴西导演赫克托·巴本科、俄罗斯导演卡伦·沙赫纳扎洛夫、 日本导演大岛渚、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澳大利亚导演保罗·考克斯、中国香港导演徐克出任国际评委

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持续了一周,谢晋不仅亲自担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国际影人和电影机构之间积极奔走联络,为电影节邀请来了大量的知名电影人和作品,使上海国际电影节得以从一开始就确立了高标准。

第一届电影节邀请了630名中外贵宾参加电影节活动,可谓星光灿烂,其中不乏索菲亚·罗兰、德博拉·拉芬、桃井熏等闻名遐迩的电影明星 。
图片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参展影片排片表

八天期间共放映了574场电影,观众约30万人次。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影片中,选出20部佳作角逐五座“金爵”。

最终,中国台湾的《无言山丘》捧走了最佳影片奖,韩国影片《悲歌一曲》收割了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两个奖项,最佳男演员奖被比利时电影《达恩斯教士》的扮演者简·德克莱尔摘获,而评委会特别奖则颁给了中国香港的《笼民》。

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片交易亦取得了成功。电影节市场部共有16家海内外制片单位和发行机构设立展台,八天达成了十笔影片交易。

图片
延续了30年的梦

在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别雷松亲来上海考察办节情况,严格参考标准,甚至每到饭点,制片人协会的秘书长肖恩还会在影城三楼的“影城酒家”蹲点,看有没有不符合电影节章程的宴请吃喝现象。
图片
吴贻弓和别雷松

闭幕式那天,当吴贻弓和他的伙伴们累得一屁股坐在明星散去的红地毯上时,别雷松正式通知吴贻弓:经过世界国际制片人协会的严密考查和论证,上海国际电影节继柏林、戛纳、威尼斯、蒙特利尔、东京等之后,即将成为国际A类电影节。

从此,中国也有了自己的A类电影节。

199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成为华语地区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
图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奖”奖杯

2001年,从第5届起,由“隔年举办”改为“每年举办”金爵奖;举办时间也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每年10月更改为每年6月举办。

图片
影迷提供的电影票票根(图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官微)

如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发展成了有五大类别竞赛单元的盛会,第25届电影节收到128个国家和地区,近8800部作品,有41家电影院成为电影节指定展映影院,覆盖上海16个区。

电影人更迭,曾经酷爱电影的文艺青年也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30年荏苒,或许是那颗代代相传、心怀梦想的心,让这场一期一会的“光影之约”,变成了心照不宣的“不见不散”。


参考资料:
[1]叶觉林.谢晋呼吁尽快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J].电影评介,1986(02):8.DOI:10.16583/j.cnki.52-1014/j.1986.02.010.
[2]江平,贺锡廉.1993,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记[J].档案春秋,2018(06):12-15.
[3]阙政.27年前,他们发起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新民周刊,2020.7.29
[4]阙政.上海影城:短暂熄灯只为更灿烂[J].新民周刊,2022(08):58-61.
[5]界面新闻.众影人回首上影节20届发展史:当梦想照进现实
https://m.jiemian.com/article/1415888_qq.html
[6]张敏贤.精彩一刻,圆满结局,新民晚报,1993.10.15
[7]陈晓黎.首届上海电影节隆重开幕,文汇报,1993.10.8
[8]上海国际电影节官微.上海资深影迷:我的节日在6月,2023.4.19
https://mp.weixin.qq.com/s/XkvPg0G4H9-NjSbylWnssg
[9]石川.《流年未肯付东流——吴贻弓传》


综合整理:董群力
校对:王礼荣
编辑:董群力、小瀛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