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觉得孤独的用意在于永远孤独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6-23






曾经有来访者是这样描述的,他就像是在一个肥皂泡里边。这个肥皂泡看起来也映照着外边世界的全部,外边的世界有什么这个泡泡上也呈出所有的像。


它也不会少一种色彩,可是这个泡内的世界跟泡外的就是隔开的。


另外一个来访者他的描述,像是一个巨大无边的保鲜膜,你朝着哪个方向,这个保鲜膜就裹向哪个方向,它不是刚性的,是柔性的。它也是透明的,但是它是韧性极好的,你永远也没有办法与人有任何真正的接触。


还有一些人的描述,是自己生活在一个被巨大的铜墙铁壁所包围的世界里。你能够听得到外面的声音,似乎还能进行某些交流,可是你永远也出不去。


——这是他们说的孤独。







——这是张沛超说的孤独。


孤独跟好几个词有关系。


孤独跟孤单有关系,孤单是一种外在表现,我们会说这个人看起来是孤单的。但这个人不一定孤独。

 

有一个词我不知道在哪里见过,叫“孤绝”。大家可以反复的读一读这个词,体会'孤绝'是一种怎样的身心体验。


还有寂寞寂寞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孤单是外在没有客体,寂寞可能是内在的客体也很空。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不寂寞,那可能是他内在的客体世界比较丰富。

 

总体而言loneliness应该不是一个好的词。在英语当中容易跟seperation(分离) solitude(孤独)这些词产生联想。


中国人普遍而言不耐孤独,隔一段时间是一定要找人去吃吃喝喝才可以,尤其是中国人特别恐惧孤独终老。


孤独终老不光是80后所担心的专利。我的来访者集中在70后、80后。70后有一些人就特别担心孤独终老,一旦想到有可能孤独终老,基本上觉得每天都没有什么意思了,那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不是衰老或者死亡本身,而是一个人走。

 

但是以现在的人口比例,80后孤独终老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所以我们谈一谈这个话题还是有一点意义——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一种情形,或者说享受这样的情形。


为什么说享受呢?


传统的印度婆罗门阶层,他们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森林行者级。这个人不管他之前有没有家庭,做下了什么,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在这个时候要放下一切,到森林当中修行。这是一个高等种姓才做的事情。


我读到过一篇文章,一对已经移居到美国的印度夫妇,他们是富商,也属于婆罗门阶层,他们就买下了很大一片地,在里边渡过这个阶段。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有人把这种孤身一人视为某种必要的追求。


我之所以要谈印度的这件事情,是因为它跟我们临床有关。


谈起孤独我们有一类疾病直接就有一个孤独的字眼,自闭症,社会上有些称之为孤独症。


孤独症,是谱系的比较重的一级,叫做孤独谱系障碍。


目前的趋势是生物学的解释比较多——我们大脑的颞叶有一个梭状回,梭状回是负责对面孔产生响应的。面孔可以是动的人脸,可以是静止的照片,也可以是像小孩儿的简笔画一样一张笑脸,甚至是像微信表情里的笑容,只要是这些人脸及人脸类似物,这个脑区就会被激活——这个脑区激活之后,我们大脑就会把这个客体视为一个人来理解


但孤独症患者,他们的大脑梭状回是受不到任何信号,你能想象这个人不孤独吗?


这种非常极端的孤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类疾病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有药物可以治疗。


但是我们说的是另一种,我们临床上可以见的,它是一种孤独的动力,孤独的体验。甚至说是孤独的体验还不确切。


这种人的大多数在刚进入治疗时,他们都没有孤独体验,只是就是觉得很不对劲或者是从一段亲密关系的被抛弃,比方说失恋。这一种孤独相当于一种被动的孤独,这个人本身并不是追求孤独的,这种孤独的体验对他而言是不相容的,他不想这样,哪怕他没有意识到这种体验叫做孤独。


这种孤独的原因有很多,一些人天生有残疾,因为这些残疾被别人歧视,当他逐渐收到这样的信号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同这个世界勇敢接触了,慢慢就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了。

 

有一些人他有一些跟别人非常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不被这个世界所容的,或者是不被某一个地区所容的。比方说这个人的性取向跟别人不一样,他意识到之后就有可能从社会接触中逐渐退缩。

 

有一些人家庭里发生了非常大的事情,产生了一个难以言说的秘密家族当中有罪犯,家族当中有人自杀,家族当中有人精神病。当这样的事情在地区传开后他也就被迫的要孤独了。因为这些经验没有办法,不太方便与他人讨论分享。大家的反应都是回避。

 

还有一种是这个人有了精神心理的某种障碍。比方说如果他强迫洗手,洗手如果以非常高频的形式表现,他也知道大家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尴尬,这个人就逐渐退回自己的世界里了。

 

我们说的这一类被动孤独的前提是,这个人并不是没有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能力,不像是我刚刚所说的那种非常极端的、生物性的、神经性的自闭,神经性的孤独。这些是不得不退回到内在世界。由于这些被秘密所束缚,被症状所束缚,被关系所束缚,所以被迫孤独。


产生被动孤独的原因可能是秘密,可能是由于创伤引起的把自己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让自己进入到某一个无形的监狱里面。

 

这就像是一种细菌一样,细菌在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个芽孢芽孢包含了细菌所有的遗传物质壳跟一般的细胞壁一样,是非常致密,所以极端环境拿它没有办法。正是由于拿它没有办法,所以这个芽孢看起来并不是一个生命体,没有生命的痕迹。如果它想要避免被杀掉,就需要停止代谢,我们知道抗生素都是作用于代谢途径的,如果没有了一切代谢,那也就没有办法阻止它的代谢,没有办法杀掉它。所以它形成芽孢,以一个无生命的方式存在。在条件适宜的时候,它再进行分裂。

 

这就像是一种自闭的机制一样,我们人类在遇到条件非常严酷糟糕的时候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关起来,把它保护好,不要被别人碰到。所以在这种被动孤独中对自我存在体验是有可能升高的,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外在的观察者,因为避免被外界观察,所以自己就会一直盯着自己看。带来的后果就是前所未有的看自己看得多,这是很孤独的。

 

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无人之境,无人之地。


他选择隐居在无人之境里,并非是说外在生活是隐居的状态。高功能者可以完全看不出来,无人之境是我自己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术语,即使是在一个人正常的发展过程当中,他内在体验也不是所有部分都能够与他人共同分享,被他人所确证的。


很多时候创伤是能够带来无人之境的,因为创伤并不是一个所有人都经历的世界,既使是所有人都经历,创伤的类型内容都是不一样。所以创伤是把连续性给撕断,在那种断的点里就没有他人了。这个体验没有办法被他人所回应,所以在那个情况下在他的内心里就形成了无人之境。


无人之境不只是我这样的一个说法,可以是很多很多。来访者不一定知道这些无人之境的存在,或者他不一定对此直接的体验,他可能也知道,但是他没有办法体验得到。因为这个无人到了一定的极端情形,不光是别人不去看,自己也不会去看了。那个地方就彻底的没有生命没有体验的痕迹,没有觉知的痕迹了。


我听很多来访者描述过他们的无人之境,很多人的说法就类似于是一个人的宇宙。不要以为这是一种修辞,作为一种修辞它显得有点夸张,有点做作。如果告诉你这是某些人真实体验,而且在这种真实体验面前你会发现任何的修饰修辞都无法再往里边传递一步。那个时候你可能也就多多少少知道一点,不见得理解,更不见得亲身体会。


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


类似的体验可说是数不胜数,如果你去看文学作品的话,我相信文学作品里肯定有很多。因为作家是需要点孤独才能够写作的,至少他得有那个屁股能沾着凳子的那段时间吧。

 

我听了很多孤独体验之后,我自己形成的一个概念叫做黑关”。我们知道佛教的修行,道教的修行,乃至本教的修行它有闭关,闭黑关这样的形式。黑关可长可短,少则一天也行,长则很多年都行。一天的关可以同时闭谷,不需要别人护关,很长很长的关需要有人为他提供很简单的食物,比方说青稞粉,一点酥油。这种闭关的形式跟一般的关不一样,如果把你锁在一个非常漂亮的院子里闭关,我相信这似乎还有点能接受。这种关它是没有光线的,你也不需要阅读经书。

 

大家现在可以体会一下,如果把你关在这样的里一昼夜,可能内在的生物钟会提醒你这个时候可能是晚上了吧,我睡一会儿吧。睡醒之后应该是白天了吧,那我起来做点什么。好,假如你第一昼夜能够这样,逐渐两昼夜、三昼夜,我估计到七昼夜的时候已经分不出来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晚上了。


这带来一个很大的恐慌是什么呢?如果在晚上我们可能知道这个是在梦里,做了一个梦而已,太阳出来之后什么都消失了。

 

如果白天、黑夜你都不能区分的话,你怎么知道这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呢?在这个时候是不是梦没有关系了,所以人为制造了一个连续的梦,让你无法醒的梦。


梦的一个好处是什么?在梦中我们都是孤独的,我们做梦的时候每个人去了自己的世界。所以只要这样的关持续的闭下去,你就进入了不会醒的梦,直到出关那一天。在梦中的好处是我们的五官关闭了,所以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心里边发出的。

 

这个时候梦中的东西都是你的,短时间的梦没有办法让我们充足利用它,如果我们用黑关制造出你想要多长有多长的梦,那我们可以利用它了。因为在黑关里的体验都是自己的。我引用黑关来论证什么,当一个人被迫的孤独之后,其实相当于进入了一个黑关,他不得不与这个社会有一定程度的脱离。这个症状牵引着他不得不关注自己更多,损失掉一部分他的社会功能。


如果你的整个身心,尤其你的心运行非常良好,你不会留意到你的心的存在,但是当你的心出了问题,你将被迫注意它,被迫看它。这样一来你就被迫的进入了某种心里的、心灵的、心性的黑关。这当然不是一件听起来多美好的事情。可是我们知道人的命运有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决定呢?在我看起来没多少,但就是自己能决定的那一部分无比的珍贵,不管不管你说他是自心佛性的显现,还是上帝所赐给你的都可以。我们在黑关里还是可以做点事情的,如果我们被迫孤独了,那我们也可以在孤独当中做点事情。做什么事情呢?我们之所以闭黑关是为了修行,那孤独会不会是修行的一个所缘呢?

 

所缘是一个专业术语,其实也就是对象,借助它以修行的对象。一我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我们的见地发生了变化,那我们可以转黑关为白关。


正是在这种黑关里边的所有呈现都是从自己的内在里所升起的那也意味着最少的被外界不管是他人还是物理环境所影响,所沾染。这个时候纯度是很高的,无论你喜欢它不喜欢,但是纯度很高,这就是你的。

 

所以说,如果你内在世界是一个光源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光源的亮度超过于你进关之前,我想这个道理理解吧。


我想举两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父亲去世之后,有段时间是相当不快的。不光是父亲去世了,那个时候反犹主义也是愈演愈烈,他很多东西都会被剥夺,或者压制,好比说评不上教授,甚至有直接的贬低、辱骂那会逐渐感隔绝。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弗洛伊德开始系统分析自己,尤其是分析自己的梦。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著作里前后呈现过那么多对自身的分析,可以说他本人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病人,也是他最困难的病人。因为在那个时候他没有督导,没有人督导得了他。所以这样一段相对孤独的时间使他内在光明显现出来,这个光明不光照耀了他本人,也照亮了很多人。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的解析就是那束光照耀他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但是他从这个黑关里出来之后,他的创造力就非常惊人了。这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负担——《弗洛伊德全集》。


另外一个人物荣格。荣格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他也进入了一段比弗洛伊德可能在主观体验上更糟糕的阶段。我们后人在看起来他甚至有过精神病的发作,如果你读红书,看红书里的插图,我觉得你可能也不会太意外。他采用很多方法度过这段黑关时光。他甚至把自己的雕刻才能运用了起来,给自己修了一个石头城堡,终日待在里边。这个光明也是不光照亮了他,也照亮了很多后继者,也照亮到了我们。

 

另外一位弗兰克尔,他是集中营的幸存者,在集中营的那一段时光尽管他跟很多同样命运的人关在一起。看起来并非黑,但由于所有人面对的都是黑,所以其实也没好到哪儿去。正是这样的一种经历,让他产生了自己的体系。以前这种说法叫做创造性疾病,现在我们没有那么好的“福气”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这样的好“福气”有这种创造性的疾病。我们现在的方法就通过自身的个人分析,人为的制造出一段孤独出来,人为制造黑关出来。但这个频率持续升高,升高到每周五次到这儿来,然后又走,一来一回三个钟头什么也干不了。回去之后你还不能有一个度假计划,因为明天你还得来。慢慢的你的内心都被这件事情所占据,这个时候你也不能出去跟人一起玩,你也不能烧烤,不能聊天,甚至都没有心思。因为你内在的东西不断的冒出来。在这个时候你已经进入了一种人为的孤独里头了。但正是这样的孤独如我刚刚所说,它是一个明黑实白的关就看你怎么运用它。

 

弗洛伊德跟荣格他们闭关可以说都是单修法我刚刚说的这些应该属于双修法。不要因为我这样一说都觉得这事儿每个人都应该干一干,就是听起来这么光明。在闭黑关之前是需要有准备工作的,叫做加行或者前行。在我的体系里加行、前行就是四转向心的培育。如果你的四转向心不稳定,那么你在孤独里将会被孤独给碾碎,压倒、吞噬,难以忍受,你无法使用它。相反你会被孤独所占据。

 

哪四转向心呢?由未来转向过去,由外界转向自己,由行动转向好奇,由实体转向缘起。被我督导的人,尤其督导有一定年头的都会知道这些不是说说而已,促使一个人升起一个足够忍耐孤独的黑关的准备工作是需要很多手法的。

 

当你完成了这些过程之后,你就能够待在那样的孤独里,用你的整个身心去品味它,体验它,与它同在,以此的方式来转化它。这样你内心的光明也将如弗洛伊德、荣格、弗兰克尔等等那般绽放出来。

 

白关的修行,哪怕是有这样的体验,最终是为了什么呢?最终不是为了孤独,我不觉得孤独的用意在于永远孤独,百年孤独。我觉得这个光明还是要带到外边的世界里去,不管是精神分析,或者是其它更高级的修行,仍然是要把从这一段孤独当中所得到的光明用在外边的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修行,在关系当中修行,持续不断带来更多的光和明。


公元前六百年前后那段时间被称之为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在地球上好多个文明的板块中都诞生了一流的思想家。我们直到今天仍然用着那个时代的光芒。很多大人物都有过孤独的体验,看起来不得志的体验,就像老子干脆就自寻孤独去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把它称之为失心时代,没有心。所有人也都不谈心,精神医学界的目的在于干掉人的心,心都没有的话就不会有心病。所以所有的不适体验都是一种病,它是某种神经递质失调的结果,所以应该用药物来对质,要告诉大家孤独不是好东西,如果你感觉到孤独,你有可能是分裂样人格障碍,或者你是恶劣心境,这种情况下应该接受治疗。

 

方方面面都在诱惑,人哪你不要有你的心了,心是一种负担。


在全球的环境下,大家都在追求效率,心像是某种累赘一样,你不要有心了。所以各位如果你们还能体验到孤独的话那我要恭喜你,你的心还在,摸一摸它还在。好好珍惜你的心仍然能够体验到孤独的能力,与孤独为友,把它作为好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