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医和道是融会贯通的。气功是中医的治病方法之一,医家气功主张以自身为核心,以生命运动为宗旨,保持健康的体魄。而医道功在养生的同时,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修炼元神及内外丹道,以期进入高维度时空。 医家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治病救人、保健防病为宗旨的气功功法派系。其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汉代《导引图》、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总结了两汉至隋医家功治病经验,记录了260余种医疗气功功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的《圣济总录》、金代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明代龚居中的《红炉点雪》、陈继儒的《养生肤语》、胡文焕的《类修要诀》、汪仞庵《医学方解》中所附的《勿药元诠》、沈金鳌的《沈氏养生书》、清代王祖源的《内功图说》、席锡藩的《内外功图说辑要》等都记载了医家功。 医家功的特点是动静兼修,辨证论治,方法简明,易于掌握。医道功则难度很大。按中国古代经脉理论,人身百脉,虽闭于关元、炁海,然其流注莫不至于手足。经手足外延在体外汇合成圆球,构成身外太极的一部分。此球内中“三回九转”,而其运动状态受到人体运动状态的调制。功法修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能够长期运转内气带动璇玑周流,像达摩可以一坐九年不僵不死。但是大部分的人,若久坐不动,却极易导致周天太极停运而造成死亡。而人的行走,会不自觉地带动身体内外太极的运转,璇玑盘的常流常转可以带动人身百脉中的炁机流转,从而不断提高人的功力水平! 走功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肢体活动,而是促进人身百脉中的本命真元之炁的充盈。对于修持的人来说,若不能将身外太极摧转并带动周身百脉真炁的运转,就不能称作是走!很多上乘秘传功法,在锻炼的过程中,虽然并未设计行走的动作,但是,就其以腰节旋转、掌中太极、各部位球体暗旋,摧动身外太极走转的意义来看,仍然体现了走的真谛。
二、走功作用 走功充分利用人体生理潜能,运用符合养生规律的逆腹式呼吸方法,产生全新的内动力,使人体行走轻松自然,同时吐故纳新,运转经络,在运气的过程中消除人体疲劳,强化新陈代谢。走功有很多好处: (1)能增强心肺功能,使心脏跳动慢而有力。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脂斑块形成,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聚积,从而减少心梗和心脑血管病。还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油三脂。 (2)能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积聚,保持人体的形体美。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能使关节灵活有弹性,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3)可以增强消化腺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症状都有良好的作用。 (4)能减少激素和过多肾上腺素的产生。肾上腺素过多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 (5)在户外新鲜空气中练习走功,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6)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稳定情绪。定时坚持走功,会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走功对强健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延年益寿有积极的意义。
三、医道走功方法 准备工作:身体放松,静立,微收腹,含胸拨背,逆式呼吸,深呼吸数次(采用玉树临风式)。 第一阶段:气机运转。行如鸭步:脚跟略先着地,再由后掌、涌泉、前掌至脚趾着地,轻柔向前,但不可用力踏实,手掌亦同脚掌,相应配合。感受手足三阳脉、三阴脉的气脉循环,主要促使下肢阴阳维脉和阴阳跷脉的气脉循环流转起来。 第二阶段:抱球丹田。在四肢都预热之后,提起双掌,掌指相叠,掌心朝上或朝内护守丹田,提气到腰腹部的丹田和命门。掌心朝上,由丹田到膻中,再掌心朝下,由膻中至丹田,运转气机,往返数次,然后抱球丹田。也可以双手抱球、揉球行走。如气息不够可意守丹田,手置于下丹田是护元气,合掌胸前为定神。 第三阶段:气运周天。在腰腹部发热后,用手带动气机运转周天。正常行走时气息上不过天突,下不过气海;登山时上不过膻中,下不过脐。登山时气息短促、快,将气压缩在膻中和脐之间的位置,腿脚会感觉轻盈,健步如飞。气如果再往上行,胸肺会气涨难受;往下行,过气海容易漏气。 第四阶段:默运五行。周天通畅了,可以开始带动五脏六腑气机的运转,按五行相行的顺序先转五脏,后推六腑。 第五阶段:平衡阴阳。这时走姿又回到第一阶段的行走鸭步,调节呼吸匀细深长,运转气脉,平衡身体各部阴阳。 收功:脚步慢慢缓下来,逐渐停止,顺转周天9圈,再逆转周天9圈,然后收功。
“行如风”是走功的要点,形容快速步行,矫健轻松。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掌握切合实际的速度与距离。功后应以精神振作、身心舒畅、病症消减为标志。初期腰腿肌肉酸痛及轻度疲劳属正常反应,否则即应调节,以达最佳“功态”。“坐如钟”是行走前、结束后的必备功程。如钟之坐,稳而且安;思而不乱,如钟之悬;姿势不限,端正自然。 “动与静和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行如风、坐如钟”,两者结合,即可达“走百病”之功。每日可修习走功1~2次,每次30分钟~1小时左右。步态不可忽快忽慢,要均匀、沉稳而有节奏,“一心行走莫乱思”,注意周身尽量舒松。随着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速度与距离。须知:日久积功,必有大成。 |
|
来自: 与人为善abc15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