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待更多“护鸟令”

 时宝官 2018-06-23

    近期,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非法狩猎案件中,根据被告人犯罪情节和认罪悔罪表现,依法对其适用缓刑,并同时对被告人发出“护鸟令”,包括责令禁止其从事一切有害鸟类安全的行为,定期参与爱鸟护鸟法制宣传活动,同时积极检举、揭发破坏鸟类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等。被告人当庭表示认罪悔罪,并承诺严格遵守“护鸟令”,要从“捕鸟人”变身为“护鸟人”。

    由人民法院发出“护鸟令”,在全国尚属首例。这是人民法院创新生态司法保护的又一有效举措,也是恢复性司法的新尝试。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热爱自然,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开始运用法律法令来保护自然生态。炎帝“神农之禁”规定:“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理,以成万物。”西周《伐崇令》中言:“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秦代《田律》认为,春天二月,万物复苏,为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善待鸟、兽、草、木。我国儒家文化中也一直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传统。

    “护鸟令”的发出不仅是对传统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被告人从“捕鸟人”变身为“护鸟人”,以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了矛盾,这正是恢复性司法的特质。它所显示的广泛影响,给创新生态司法保护开启了一条新的路径。

    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在审理环保类案件时,要特别注重加强恢复性司法意识,探索引入生态修复性司法机制,创新采用劳役代偿、“补种令”、“护鸟令”、“护鱼令”等修复性判决方式,在严惩犯罪的同时引导犯罪行为人积极修复因其犯罪行为受损的生态环境,改变以往环境资源类案件“一罚了之”的简单处理模式。根据犯罪行为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弥补程度,在判处刑罚时酌情处理,既实现了对犯罪的惩罚、预防,又实现了对环境的修复;再辅以典型案件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扩大环境资源审判和保护的影响力度,还可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线的司法功能。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通过制度创新运用司法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司法战线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积极创新审判机制,着力构建生态司法保护体系,让更多的“护鸟令”涌现,以此共保共享共建一片蓝天。

    (作者:杨怀荣,系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