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取消知识的边界,你的大脑正在被摧毁还是重构?

 积累正能量 2018-06-23

 



互联网时代,又被称为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打开电脑,手机,你会被动地接收到全国、全世界,乃至外太空的各类新闻资料。曾经有一本书叫做《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书的作者认为,互联网让我们不能再深度思考。总之一句话:网络让我们远离真正的知识,而变得浅薄又愚蠢,而缺少专注力!



但是,最近牧心接触到一本叫《知识的边界》的书,这本书的英文书名“Too Big to Know”,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大到不可知”。这本书的作者戴维·温伯格提出了与《浅薄》一书相反的观点

 

戴维·温伯格首先指出了现代人对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普遍抱有偏见。这偏见可总结为三条。


纸质书真的更好吗?

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其实是把纸质书理想化、浪漫化了。在很多人看来,纸质书有种文化感,很容易让人产生怀旧情绪。一说“看书”,好像就能看到自己端着一杯红茶坐在窗边慢慢看的场景(不得不说这一观点对于许多像牧心这样的文艺青年来说,是相当扎心的!)。

但实际上呢,纸质书上的知识真的“更成体系”吗?作家在写书的时候,论证一件事情的思路就像一条小路,他会带着读者从 A 地到 Z 地,这么一路走下来,每一步都要仔细推敲。如果有什么和这条小路不同的观点,或者是从主观点分支出来的小观点,都会因为怕干扰了读者的注意力而被删掉。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应该是一个链条,要说“成体系”,恐怕还要读者自己多多搜罗资料了。


我们陷入了信息过载的焦虑

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特别有道理。但是,信息过载很可能是一个伪问题。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信息过载的问题。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就说过,一个人拥有他穷尽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有什么意义呢?18世纪,第一部现代大百科全书的编者狄德罗也曾经忧心忡忡地说,“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是从浩瀚的宇宙当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


所以,我们根本不用为信息过载而焦虑,因为我们一直处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今天的问题不是信息过载,而是新式的信息过滤器失效了。


人们陷入“回声室效应”

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它是说,人们在网上经常会看一些和自己观点相近的消息,就好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意见相似的声音不断地重复,人们都以为这些片面的消息就是事实了。回声室效应会让人们更容易屏蔽掉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和真正的理性知识隔绝开,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就是孵化极端主义的温床。


不过,事情真的有这么糟糕吗?有两位美国的经济学家,跟踪调查了人们上网时浏览的网站,发现情况和我们想象的似乎相反。那些经常登录极端保守主义网站的人,也会登录自由主义的网站,而且还比一般上网者登录的可能性更大。反过来也一样,常常登陆极端自由主义网站的人,也更可能去访问偏保守主义的网站。


跟随温伯格的思路,我们已经不能让互联网来为现代人知识浅薄的现象背锅了。小编也认为,互联网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新媒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与其批判它的存在,不如想想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信息,来增添自己的知识。 

历史上每次出现不同的媒介,都会带来知识革命,从竹简到纸张,到广播、电视,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每次都带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温伯格说,我们希望这个过程能更加迅速地发生,因为我们现在的知识媒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利。

 

我们该怎么利用网络,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呢?


好好利用过滤器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纸质书的时代,有各种过滤器会帮助我们过滤内容。在开放的生态里,我们还是会从图书出版社、期刊编辑那里受益,只不过我们要学习如何才能混合使用这些过滤器,怎么用一些过滤器作为其他过滤器的指标。利用好这个过滤体系,你就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开放的网络。

上传资料时,要上传“关联数据”

比如,如果你有很多很多关于化学元素的信息,那你在上传的时候,不要上传单个的数据,而可以用一种“三元组”的形式上传。三元组就是包含两个对象和一种关系,比如“汞”和“元素”分别是一个对象,它们的关系就是“汞是一种元素”。因为“汞”这个词在英语里还代表水星,还代表罗马神话的里的一个神,所以三元组的好处就是超越了单个数据,让数据之间发生联系,变成了知识。

 

想想看,当科学、商业、文化等等所有领域的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能拿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资源。这种资源就是一个数据公地,我们才刚刚知道它的变革作用。


展示你的工作,链接一切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知识系统应该是开放取用期刊那样的。咱们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关于链接的好处,它能让我们找到所有感兴趣的知识。这个想法凯文·凯利在《失控》这本书里也说过,他说,在未来,连接才是王道。他把整个世界的物质都叫做“进化体”,不管是石头、青蛙、人类、国家,还是互联网,它们都是打通的。而进化体内部个体连接的程度越高,这个进化体就越优秀。


学会拥抱不同

网上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分辨哪些是废话,哪些是证据充分的结论。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想要避免回声室效应,我们就要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不要只关心自己熟悉的、和自己意见一致的观点。温伯格说,我们一直是在技术的范畴里理解自己,想想看,知识的载体是书籍时,人们的思考形状就是长形式的思考,而互联网突破了这个思考模式。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帧网页,让超链接这个新型的基础设施,带给我们更多的、对自身的新发现

无论哪个时代,真正好学的人都能找到最有利的学习途径,真正的研究者也能够透过最便利的方式进行研究与试验。在达尔文的那个经典事实年代,他的进化论也不是自己独自研究出来。他也同样在一个网络里,和很多同事进行书信往来。

 

温伯格在书的最后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下一个达尔文,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可能会在网上找到很多数据,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别人无法理解的联系。他可能会在网上公开每一步的研究,和更多人发生连接,而不会等到最终有了结论才发表。那他还会变成像达尔文那样伟大的人吗?互联网让他变浅薄了吗?

 

信息网络的这种超链接,的确会诱惑我们一路向前、不停地点击,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想,如果这个诱惑让我们偏离了本来的目的,那也许它真的消耗了我们的专注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因为它不仅迅速地帮我们解答了困惑,也让我们能沿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


参考来源:《知识无边界》,得到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